基本信息
书名:欧洲,带不走的诗和远方
定价:48.00元
作者:Isabelle;安生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1132322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将攻略揉进游记,通过柔软的文字展现个性化的故事情节,以及不着痕迹的旅行信息。
2.清新的手绘风格书中使用大量的简笔画、色铅笔画来体现故事情节,结合真实的照片,使书本内容显得活泼生动。
3.精心的人物构造每本书都会对应相关的旅游达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状态或是生活条件,十分贴近现实生活。
4.超多的实用信息 结合攻略书的特点,提供实用而全面的旅行信息,希望读过此书的读者能用上,亲自去走走。
5.双封面精美装帧,裸背装订文艺范十足,全彩印刷,优质纸张,值得收藏!为了衬托作者的创作风格,该书用了两种封面,套封拿掉后尽显锁线装订的文艺范;书本展开,可以平铺180°,书中唯美的版面设计完全展现。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深度描写欧洲的攻略性游记图书,该书分为作者简介、序、楔子、导读、了解篇、准备篇、到达篇、游记篇、总结篇等几大版块,配合清新的简笔画、色铅笔画、照片,详细叙述了一名旅游爱好者多次前往欧洲所经历的种种事迹与体验。每个版块都汇集了作者旅行过程中的精华,并以“抢眼”的标题进行细分,这其中有故事、有感悟、有提示、有实用攻略,不仅是了解欧洲的读本,也是充满真实体验的欧洲旅行指南。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Isabelle,一个敢闯敢拼的90后,旅游达人、编辑、翻译、穷游网站签约写手,曾参与编写过多部畅销旅游书籍,代表作品有《法国旅行助手》《畅游法国》《尼泊尔花开有时》以及Let’s Go系列等旅游类图书。在法国留学的两年时间里,一边啃着面包求学,一边游历欧洲。她说,旅行是在一边听别人的故事,一边看自己的人生。安生,典型的80后,爱好文学,热衷旅行,对历史有研究,对各国文化了解透彻,会写诗歌,会编歌词。出版有《带孩子游英国》《畅游英国》等。
文摘
序言
无
这本厚重的书,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光是封面那深邃的蓝与金的配色,就仿佛能让人一头扎进那些古老城邦的迷雾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那种从容不迫,她似乎并不急于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更专注于描摹那些构成“欧洲”本身的肌理——是清晨在巴黎塞纳河边弥漫的湿冷空气,是罗马斗兽场上空盘旋的倦鸟,是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某一瞬间音符的颤动。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种缓慢的、沉浸式的体验。它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罗列,更多的是一种散文化的行走,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漫步,带你穿过人潮汹涌的广场,潜入幽静无人的小巷。特别是关于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工匠精神和街角咖啡馆里的哲思碰撞的描写,细腻得让人几乎能闻到那烘焙咖啡豆的香气和油墨纸张的味道。我常常读到深夜,合上书本,窗外的月光似乎都带上了一层欧式的光影,那种挥之不去的浪漫与忧郁,在心头萦绕许久。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让你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更学会了如何“感受”历史。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我对旅行随笔的预期。它构建了一个宏大却又充满个人印记的欧洲图景。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巧妙地融入到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之中。比如,对于某件古董家具的侧写,几笔勾勒,便能折射出当时社会阶层的变迁和审美情趣的演变。这种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避免了枯燥的学术说教,却又保证了内容的扎实性。我欣赏它那种不迎合大众口味的姿态,它尊重读者的智性,敢于探讨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悖论和文明冲突。阅读中,我频繁地停下来,去查阅那些被提及但未详述的典故,这反而成了一种极好的学习体验——它激发了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本书的“诗意”并非空泛的辞藻堆砌,而是根植于对生活和历史的深刻理解之上,带着一种成熟的、近乎哲学的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是它对于“留白”的艺术把握。许多段落,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情感张力。作者似乎非常懂得“不把话说满”,她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自行填补空白,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共建。比如,描述某个阴雨天的下午,她可能会用几行句子描绘出窗外的雨滴、茶杯的热气,以及那种略带忧伤的氛围,但关于“为什么”会感到忧伤,她会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这种留白,恰恰体现了“诗”的精髓——它不是板上钉钉的结论,而是一种可以被无数次解读的意境。阅读体验是舒缓而富有节奏感的,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非常私密的方式与你分享她珍藏的记忆碎片。它不是一本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书,而是一本适合在壁炉边,伴着一杯浓郁红酒,细细咀嚼的佳作。它带给我的,是一种关于“存在感”的哲学思考,远超出了地域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份收藏家的目录,而非导游手册。它挑选的角度非常刁钻,避开了那些人尽皆知的“打卡点”,转而去关注那些潜藏在城市肌理深处的、需要用心去捕捉的“微光”。比如,对某个小镇图书馆的结构分析,或者对某一位非主流艺术家的生平回顾,都写得极其精妙。文字的质地非常考究,有一种老照片般的颗粒感和温暖的色调。阅读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欧洲文化血脉的敬畏与热爱,但这种热爱是克制的,是带着距离感的审视,而非盲目的赞美。它坦诚地展现了欧洲文明中的矛盾性——那些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背后,往往隐藏着难以言说的沉重。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这本书的价值经得起反复品味,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隐喻和细微的情感波动。
评分这本书的笔触极为灵动,有一种旁若无人、自说自话的独特魅力。它不强求你记住每一个日期和人名,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勾勒出欧洲大陆上那些永恒的主题:爱与失落,辉煌与衰败,理想与现实的拉扯。我尤其喜欢它处理“距离”的方式——不是地理上的远近,而是时间与心灵上的跨越。当作者描绘阿尔卑斯山脉下的宁静村庄时,那种超然物外的平静感,仿佛能涤清现代生活的芜杂;而当笔锋一转,聚焦到某个历史转折点的个体命运时,那种强烈的共情又让人瞬间心潮澎湃。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位见多识广、却又极富情感的朋友在深夜促膝长谈,她不炫耀学问,只是娓娓道来那些她眼中最触动人心的瞬间。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佳,时而急促如战鼓,时而舒缓如慢板乐章,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远方”的视角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向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