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与旅游
定价:39.00元
作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030528001
字数:
页码:24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与旅游》以古代旅游的视角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涉及旅为文化、旅游文学、传统工艺文化、雕塑文化、古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山水文化、聚落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方面。
《中国文化与旅游》每个模块设计有“案例导入”“文化报告”“交互训练”“拓展阅读”等栏目,突出了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和教师授课的可操作性,同时增加了趣味性。
《中国文化与旅游》可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类专业的必修和选修课教材,也可以作为人文、财会或相关专业的通识课教材,还可以作为旅游爱好者了解祖国大好河山、领悟传统文化的读物。
目录
模块一 文化与旅游
单元一 文化及文化的功能
一、文化的定义
二、文化的功能
单元二 旅游与旅游文化
一、旅游的定义和内涵
二、旅游文化
三、旅游对文化的作用
模块二 旅为文化
单元一 不同类型的古代旅游
一、张扬的帝王巡游
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阶层的旅游
三、官宦的旅游
四、巨商游贾的旅游
五、宗教人士的旅游
单元二 古代旅游方式与旅为
一、古代旅游的出行方式
二、古代旅游者行为
三、古代旅游食宿接待与导游
模块三 中国文化常识
单元一 天文、地理与历法节气
一、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文化常识
二、古代典籍中常见的地理术语
三、古代的地理学著作
四、历法、节气与传统节日
单元二 姓名与称谓文化常识
一、姓名的来源
二、古代官职的称谓
模块四 中国旅游文学
单元一 中国旅游文学发展简史
一、先秦:旅游文学萌芽
二、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形成发展
三、隋唐五代及北宋:山水诗到山水散文的成熟和繁盛
四、南宋以降:游记文学的滥觞
五、旅游文学的功能
单元二 旅游诗歌与旅游对联
一、旅游诗歌
二、旅游对联
三、古代游记
模块五 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与旅游
单元一 剪纸艺术与旅游文化价值
一、我国剪纸工艺的历史沿革
二、我国剪纸艺术的主要流派
单元二 玉石文化与旅游文化价值
一、玉的文化结构
二、玉石之路
三、玉的保健功能和简单鉴别方法
模块六 雕塑文化与旅游
单元一 东方雕塑文化
一、中国古代雕塑的特征
二、中国雕塑风格的演变与民族的文化精神
单元二 中国雕塑文化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雕塑文化的发展简史
二、的雕塑旅游区及旅游价值
模块七 古建筑文化与旅游
单元一 中西建筑思想及建筑文化的对比
一、“藏”与“露”:中西古建筑的环境选择
二、“冷”与“暖”:中西古建筑的材料选择
三、“柱”与“墙”:中西古建筑的支撑系统选择
四、“平面”与“立面”:中西古建筑的空间结构选择
五、“对称”与“几何”:中西古建筑的布局选择
六、“等级观念”与“市民意识”:中西古建筑背后的文化选择
单元二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流变与文化特征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流变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
单元三 中国知名古建筑赏析
一、故宫
二、三 孔
三、陕北窑洞
四、竹楼建筑
模块八 园林文化与旅游
单元一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与文化特质
一、中国园林的发展简史
二、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
三、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
单元二 中国园林的造景方法与园林分类
一、中国造园的构成要素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方法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四、园林赏析:苏州拙政园
模块九 山水文化与旅游
单元一 山文化与旅游
一、神之山,栖居环境的理想图式
二、山之岳,君权神授的政治边界
三、山之仙,人入山的道德升华
四、山之长,书院历史的山林背影
五、山之神,宗教信仰的生态伦理
单元二 水文化与旅游
一、大运河文化与旅游
二、长江三峡
模块十 聚落文化与旅游
单元一 中国聚落选址的三种思想
一、《周礼考工记》的筑城思想
二、《管子》的筑城思想
三、风水思想
单元二 中国聚落简史与典型聚落文化解读
一、温州古城的文化意义解读
二、重庆彭水郁山镇的文化意义解读
模块十一 民俗文化与旅游
单元一 民俗的内涵与文化意义
一、风俗节日的内容和特点
二、中国民俗活动的特点
三、民俗的作用和文化意义
单元二 中国民俗与旅游
一、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二、傩戏的民俗历史与四川旺苍傩戏
模块十二 宗教文化与旅游
单元一 儒教思想文化与旅游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二、旅游业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三、儒教文化
单元二 佛教、道教文化与旅游
一、佛教文化
二、道教文化
单元三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文化与旅游
一、犹太教文化
二、基督教文化
三、伊斯兰教文化
模块十三 饮食文化与旅游
单元一 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二、筷子——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符号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单元二 中国主要菜系及文化
一、中国饮食的发展简史
二、四 大菜系与中国地方美食
模块十四 茶文化、酒文化与旅游
单元一 茶文化与旅游
一、茶文化在中国的流变
二、中国茶史中的重要人物
三、茶文化
单元二 酒文化与旅游
一、中国的酒文化简史
二、中文化的特点
模块十五 服饰文化与旅游
单元一 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与特点
一、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
二、中国古代的衣着习俗与服饰文化特点
单元二 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一、苗族的服饰文化与特点
二、羌族的服饰文化与特点
三、彝族的服饰文化与特点
四、藏族的服饰文化与特点
五、维吾尔族的服饰文化与特点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刘小方,陕西周至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出版专著《从一八九七走来》,主编教材《思维与口才训练》,在《中国国家地理》《百科知识》《中国旅游报》《中国西部》《中国三峡》《森林与人类》等杂志报刊发表游记、旅游文化及地理评述类文章80余篇,约30万字。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两者之间达到了令人称奇的和谐统一,这在社科类读物中并不多见。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每一个论断背后都做了扎实的考证工作,引用的史料和数据都显得非常可靠,这为书中提出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让读者阅读时充满了信任感。然而,即便是最专业的部分,作者也尽量避免了晦涩难懂的行话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进行转译。比如,在分析某一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时,他能将复杂的结构力学和美学原则,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来,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妙。这种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求真欲,又能吸引大众读者的好奇心,是极高文字功力的体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既可以作为严谨的案头参考书,又可以作为睡前放松时抚慰心灵的佳作,这种双重属性,使其价值倍增。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有品味了,那种沉稳的色调和细腻的纸张触感,一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像是捧着一块蕴含着厚重历史的璞玉。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既古典又现代,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现代审美的融合。内页的排版也是一流的,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这本书的插图和照片选择得极其精妙,每一张图都像是一幅精心构思的艺术品,不仅仅是简单的配图,更是对文字内容的视觉升华。有些历史遗迹的照片,光影处理得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到千年前的肃穆与庄严;而一些关于民俗风情的照片,色彩鲜活,人物神态生动,让人仿佛能听到那份热闹的烟火气。编辑在装帧细节上下的功夫,绝对是让这本书从众多同类出版物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翻阅过程中,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作者和出版方都产生了由衷的敬佩,这无疑是送给任何一个热爱文化和阅读的人的绝佳礼物。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它处理“文化”与“旅游”之间辩证关系的方式。很多关于旅游的书,要么过于商业化,沦为景点推荐手册;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他不是简单地推销目的地,而是将旅游行为视为一种文化体验的媒介。在介绍某一处名胜古迹时,作者会先铺陈其背后的历史沉淀、艺术价值,然后再自然地引向现代人如何去“体验”和“连接”这份历史。这种由内而外的引导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者对旅行的认知层次,让我开始思考,下一次踏上旅途时,我应该带着怎样一种更具思辨性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这种引导式的叙述,成功地将读者的心态从一个单纯的“游客”转化为一个有知识储备的“文化探索者”,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都被拓宽了,对旅行的期待也变得更加深刻和有意义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行文风格,简直可以用“行云流水,引人入胜”来形容。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的罗列介绍,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脉络、地理的变迁与人文的故事线索编织在一起。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在接受教育”的严肃感,更像是跟随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智者进行一场深度漫游。尤其欣赏它在叙述复杂历史事件时的笔法,总是能精准地抓住核心矛盾,然后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进行阐释,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领域的人也能迅速抓住要点,不会迷失在繁复的年代和人名中。有时读到某个地方的文化习俗,作者会插入一段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将文化现象提升到人类精神层面进行探讨,这种深度的挖掘和人文关怀,让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导览书籍。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里有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探究精神,着实令人耳目一新,让我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仿佛被作者无形的手牵引着,走进了那个鲜活的文化世界。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内容的选择和广度上,展现了作者非凡的学识储备和敏锐的洞察力。它没有拘泥于人们熟知的那些“打卡式”的著名景点,而是深入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却极富地方特色的文化瑰宝。比如,它对于某个偏远山区古老祭祀仪式的记录,详尽而充满敬意,让我看到了文化生命力最原始、最坚韧的一面。更难得的是,书中对于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小众”或“边缘”的艺术形式,如地方戏曲的腔调变迁、传统手工艺的失传技艺等,都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的分析。这种不偏废、全景式的文化扫描,让人感受到一种真正的、立体的文化图景,而不是被主流叙事过度简化的碎片集合。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知识网络,上层是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层是具体的地域风貌,底层则是支撑这一切的民间智慧和生活哲学。这种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却丝毫不显得臃肿,恰恰体现了编纂者的功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