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世说新语全鉴-典藏版-迟双明 解译 中国纺织出版社 9787518022373

BF-世说新语全鉴-典藏版-迟双明 解译 中国纺织出版社 978751802237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迟双明 解译 著
图书标签:
  • 世说新语
  • 先秦文学
  • 典籍
  • 文化
  • 历史
  • 文学
  • 注译
  • 古典文学
  • 迟双明
  • 中国纺织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2373
商品编码:2976534744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世说新语全鉴-典藏版 作者 迟双明 解译
定价 38.00元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 9787518022373 出版日期 2016-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内容简介
《世说新语》又名《世说》 ,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世说新语全鉴》在原著基础上选取代表性的内容进行生动解译,读者可借此品读精华,了解士人风貌,以提高自身修养。

   作者简介
迟双明(署名佳薇),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2004年)、《边读边悟<菜根谭>》(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素书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等。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中国古籍精华·史部·经典重读》 卷一:东汉风韵与魏晋雅集 本书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籍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进行深度解读与重塑,引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历史的脉搏。首卷聚焦于东汉末年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以及随之而来的魏晋南北朝的璀璨文化。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记录了时代变迁、人物风采、思想碰撞的珍贵文献。 第一章:汉末风云与士人心志 东汉末年,帝国渐显衰颓,黄巾起义的烽火燃遍神州,中央集权摇摇欲坠。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一批批才华横溢、志存高远的士人,他们的命运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本章将选取《三国志》中关于这一时期的若干关键人物传记,如曹操、刘备、孙权,以及他们麾下的谋臣武将。我们不仅仅是陈述史实,更要深入剖析这些人物在乱世中的抉择,他们内心的挣扎与彷徨,以及他们的政治抱负和人生哲学。 例如,我们会细致梳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背后,是权谋的运用,还是对时局的精准判断;刘备“三顾茅庐”的背后,是仁德的魅力,还是政治的考量;孙权在江东的崛起,又展现了怎样的统治智慧。同时,我们还会关注那些默默无闻却在历史洪流中留下印记的普通人,他们的视角,他们的经历,同样是构成历史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宏大的政治军事叙事,本章还将关注士人阶层在这一时期的精神状态。《后汉书》中的一些人物传记,如范滂、李膺等,便能折射出东汉士人的耿介风骨与政治理想。我们将探讨他们如何在一个日益腐败的官场中坚守道德底线,以及他们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期盼。这部分内容将为我们理解后来的魏晋风度奠定基础。 第二章:魏晋风度与玄学清谈 汉末战乱平息,三国归晋,随之而来的是长达几个世纪的分裂与融合。然而,就在这看似黑暗的年代,中国文化却迎来了另一场精神的觉醒,那便是魏晋风度。本章将深入探讨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世说新语》作为一部记载魏晋名士言行风貌的笔记小说,自然是本章的重点解读对象。 我们将通过对《世说新语》中那些脍炙人口的片段的细致品读,如“咏絮之才”、“名士风流”、“口若悬河”等,来展现魏晋名士如何以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追求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他们嬉笑怒骂,纵情山水,以诗文、音乐、书法作为表达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形成了一种独特而迷人的文化景观。 同时,本章还将深入剖析魏晋玄学的兴起及其影响。玄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它以老庄思想为基础,试图融合儒道,探讨宇宙本体、人生意义等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们将解读《周易》、《道德经》、《庄子》等经典,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玄学为何能在乱世中获得如此广泛的传播,以及它对后世思想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还将探讨魏晋时期书法、绘画、园林艺术等领域的成就,这些艺术形式无不渗透着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核——追求自然、崇尚个性的审美取向。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仅是一篇书法杰作,更是魏晋文人雅集的生动写照,其中蕴含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体悟,正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体现。 第三章:文化融合与民族交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也激发了新的文化碰撞。本章将选取一些能够反映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与文化交流的史料,如《北史》、《南史》中的相关记载,以及一些佛教、道教经典的早期传播文献。 我们将分析汉族传统文化如何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比如在语言、服饰、饮食、艺术等方面的变化。同时,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也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一大亮点。我们将探讨佛教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它们在促进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推动了汉化进程,对后来的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这些史实的解读,本书旨在展现一个多元文化交融、充满活力的时代画卷,揭示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卷二:隋唐气象与宋明风华(待续) 本书的后续卷章将继续沿着历史的长河,为您呈现更多精彩的历史篇章。我们将探寻隋唐盛世的辉煌,感受宋代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精致,追溯明代社会的变迁与思想的演进。每一卷都将精选最具代表性的史籍,通过细致的解读,为您构建一幅幅鲜活的历史图景,带您领略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魅力。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解读,更是一次与古人精神对话的邀请。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精选的历史片段,让读者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更能体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情感与人文关怀,从中获得启迪,反思当下,展望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讲真,我一开始还有点担心这种“全鉴”类的书籍会不会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枯燥乏味,毕竟里面涉及的古代背景知识挺复杂的。但实际阅读下来,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作者在引介那些文化背景时,巧妙地融入到故事情节的讲解中,使得知识的传授变得润物细无声。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有一种抽丝剥茧的乐趣。尤其是那些趣味性强的片段,简直让人爱不释手,我常常会读到深夜,舍不得放下。它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赏,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需求,也能让普通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汲取营养,这种平衡点拿捏得非常到位,体现了高超的编辑和解说技巧。

评分

这本书的注释和译解部分,真的是下了血本的,看得出译者在考据和梳理上花费了巨大的心力。对于一些关键的词汇和概念,都有详尽的阐释,甚至追溯到了其在历史演变中的细微差别。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士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那种不满足于表面翻译,而是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的做法。很多时候,一个简单的词语背后,蕴含的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这本书帮我们把这些隐藏的深度都挖掘了出来。这使得原本可能被现代人忽略的文化细节,重新焕发出光彩,让人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真实的认知,而不是停留在扁平化的想象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厚重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典雅的古风韵味。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字体选择和排版布局,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失传统韵味。出版社在纸张的选择上也颇下功夫,那种微微泛黄的书页,拿在手里翻阅,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实体书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一件艺术品。每次把它摆在书架上,都觉得能提升整个房间的文化气息。而且,它的开本大小适中,无论是放在手边随时翻阅,还是携带出门,都非常方便。这种用心做书的态度,在如今快节奏的出版市场中,是越来越难得了,让人由衷地敬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每次抚摸都能带来一种宁静致远的心情。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最大的感受就是内容的广博与精深,尤其是它对传统文化脉络的梳理,展现了译者深厚的学术功底。那些看似零散的篇章,在整体的架构下,被编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知识网络,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很多晦涩难懂的典故和人物事迹,经过现代化的解读和注释,变得清晰易懂,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古代经典的门槛。我感觉这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故事集,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那种文字的魅力,那种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即使经过了历史的淘洗,依然能深深触动人心,让人不禁反思当下的生活。这种穿透时代的力量,才是经典永恒的价值所在。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定位非常精准,它确实做到了对某一领域知识的全面梳理和深入阐释。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参照系,让你在面对其他相关古代文献时,能够有一个清晰的对比和理解的锚点。我把它放在案头,已经不单单是为了阅读,更多的是将它作为一种随时可以查阅和印证的工具书。无论是想重温某个经典场景,还是想考证一个历史细节,它都能提供一个扎实可靠的解答。这种“工具性”和“学术性”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读物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沉甸甸的文化基石,值得所有对古典文化有深厚兴趣的人拥有和细细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