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刻新韵七辑:本草图谱(套装共10册)(随赠主题笔记本一册、主题藏书票一套十枚)
定价:980.00元
作者:(日)岩崎常正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340432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盒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草木蘩蘩,择以采之,模拟写生,皆图画之。根茎花实,靡不毕见,瑰丽华美,细腻雅致。集二千种,名曰图谱,与彼本草,二美并矣。
内容提要
《说文》曰:药,治病草也。盖草木蘩蘩,医者择以采之,以救死,以益生。上古有神农氏尝百草,后之医药书籍,以“本草”为名者甚衆,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则为集大成者。
而历代本草之图,或不详,或简易,按图索之,世间草木浩如烟海,其形状或差之毫厘,其药性则失之千里,故不可不慎。
日本江户时人岩崎常正(一七八六—一八四二)则愿补其阙。其人精通医药之学,又善写生。搜采山野,遍得草本,移圃栽盆,凡二千余种,苗叶花实,随时描摹,其所目击异地花草,亦皆图画之,前后二十余年,积成若干卷,名曰《本草图谱》。
《本草图谱》九十六卷,共录本草一千八百余种,分草部之“山草类”“芳草类”“湿草类”“毒草类”“蔓草类”“水草类”“石草类”“苔类”“杂草”、“谷部”及“菽豆类”“酿造类”、菜部之“荤菜类”“柔滑类”“蓏菜类”“水菜类”“芝栭类”、果部之“山果类”“夷果类”“味类”“蓏类”“水果类”、木部之“香木类”“乔木类”“灌木类”“寓木类”“苞木类”“杂木类”以及“服帛类”“器物类”,可谓万象包罗,蔚为大观。
凡所录者均以汉名标示,并以古日文描述其古名方名、当时通称及形色气味、根茎花实、生茂时节等。本草图皆由岩崎常正摹拟写生,画为双钩,再以精工雕版印刷、画工施彩而成,瑰丽华美,细腻雅致,万千草木,便在此卷之间。
本书卷一至卷四为雕版单色印刷,卷五至卷八与前四卷同版着色,因内容重复,故本次出版将卷一至卷四略去;卷九至卷九十六为写本着色。
此书一出,可补历代《本草》图阙之憾,为医家学者考稽专研之用。亦可由此书,多识草木之名,广闻博识,亦善矣哉。
《本草图谱》成书于一八二八年,在日本学界声名甚盛。此次出版,与历代《本草》相互参考补充,图文并茂,则二美并矣。
今高清影印《本草图谱》,以求再现真貌。全书重厘为十册,精装以现。并附索引,以便学者查索。
昔屈子采香草以遗美人,今览此卷,草木葳蕤,岂可谓之无情?
目录
册
本草图谱叙 铃木清熙
本草图谱序 岩崎常正
凡例
卷之五山草类
卷之六山草类
卷之七山草类
卷之八山草类
卷之九芳草类
卷之十芳草类
卷之十一芳草类
卷之十二芳草类
卷之十三湿草类
第二册
卷之十四湿草类
卷之十五湿草类
卷之十六湿草类
卷之十七湿草类
卷之十八湿草类
卷之十九湿草类
卷之二十湿草类
卷之廿一毒草类一
卷之廿二毒草类二
第三册
卷之廿三毒草类三
卷之廿四毒草类四
卷之廿五蔓草类一
卷之廿六蔓草类二
卷之廿七蔓草类三
卷之廿八蔓草类
卷之廿九蔓草类五
卷之三十蔓草类六
卷之卅一蔓草类七
卷之卅二蔓草类八
第四册
卷之卅三水草类
卷之卅四水草类
卷之卅五石草部
卷之卅六石草类
卷之三十七石草类苔类
卷之三十八苔类
卷之三十九杂草
卷之四十谷部
卷之四十一谷部
第五册
卷之四十二谷部
卷之四十三菽豆类
卷之四十四造酿类
卷之四十五菜部荤菜类
卷之四十六菜部荤菜类
卷之四十七菜部荤菜类
卷之四十八菜部柔滑类
卷之四十九菜部柔滑类
第六册
卷之五十菜部柔滑类
卷之五十一菜部柔滑类
卷之五十二菜部柔滑类蓏菜类
卷之五十三菜部蓏菜类
卷之五十四菜部水菜类
卷之五十五菜部芝栭类
卷之五十六菜部芝栭类
卷之五十七菜部芝栭类
卷之五十八菜部芝栭类
卷之五十九菜部芝栭类
第七册
卷之六十菜部芝栭类
卷之六十一果部山果类
卷之六十二果部山果类
卷之六十三果部山果类
卷之六十四果部山果类
卷之六十五果部山果类
卷之六十六果部山果类
卷之六十七果部夷果类
卷之六十八果部夷果类
第八册
卷之六十九果部夷果类
卷之七十果部味类
卷之七十一果部瓜类
卷之七十二果部水果类
卷之七十三果部水果类
卷之七十四果部水果类
卷之七十五果部水果类
卷之七十六果部水果类附录诸果
卷之七十七香木类
卷之七十八香木类
卷之七十九香木类
第九册
卷之八十香木类
卷之八十一香木类
卷之八十二乔木类
卷之八十三乔木类
卷之八十四乔木类
卷之八十五乔木类
卷之八十六乔木类灌木类
卷之八十七灌木类
第十册
卷之八十八灌木类
卷之八十九灌木类
卷之九十灌木类
卷之九十一灌木类
卷之九十二灌木类
卷之九十三寓木类
卷之九十四苞木类
卷之九十五苞木类杂木类
卷之九十六服帛类器物类
索引
作者介绍
岩崎常正(1786-1842),日本江户时代本草学家。
文摘
序言
我对这类涉及文化史和艺术史的书籍的价值判断,往往看重其文献价值和研究深度。我手头有一本关于清代中晚期工艺美术史的著作,内容非常扎实,但因为原版文献的引用和整理比较零散,导致阅读时总需要频繁查阅附录。我猜测这个《古刻新韵七辑》在系统性梳理方面应该继承了出版方的一贯水准。他们处理复杂史料的方式,常常是采用图表化或脉络化的方式来呈现,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这种结构化的处理,极大地提升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尤其是在涉及到对古代不同流派、不同时期风格演变进行对比分析时,他们往往能提供非常直观的参照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描述层面。对于想要构建系统知识框架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清晰的书籍无疑是更优的选择,它能帮你建立起稳固的认知地基。
评分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很多所谓的“传统文化复刻”书籍,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很多只是粗制滥造的影印本,读起来体验极差,要么是字体模糊不清,要么是排版混乱。但朋友向我推荐这个系列时,特别强调了其在内容校对和排版优化上的投入。我拿到的这个套装(虽然不是本草部分),每一页的留白和图文的配比都做到了近乎完美的平衡。他们似乎懂得,古代典籍的阅读体验不仅仅在于文字本身,更在于阅读过程中心境的平和。这本书的字体选择非常讲究,可能采用了某种宋体或仿宋体的改良版,笔画清晰有力,但又不失古朴的韵味,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此外,他们对文本中涉及的古器物或场景的插图,也进行了细致的插补和说明,这对于理解古代的生活场景非常有帮助。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任务。
评分我最近正在为一个古代园林设计的项目收集资料,手里头堆了不少关于传统建筑、园艺哲学方面的书籍。虽然《古刻新韵七辑》这个系列的主题我关注的不是特别对口,但我注意到他们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挖掘和现代解读上做得相当出色。比如,我对比了他们另一本关于“宋代文人画意境”的图书,那种对古代审美情趣的捕捉是极其细腻的。他们不是简单地复制古人的文字或图像,而是在梳理脉络、进行系统性归类和考据的同时,加入了现代学者严谨的学术视角,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古代知识变得清晰易懂。这种“新韵”的体现,我认为核心在于“活化”传统。我特别欣赏他们对引文的注释和出处标注的规范性,这对于做学术研究或深度阅读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省去了大量交叉验证的时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特别是那种仿古函套的设计,也很有腔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比起那些花里胡哨的封面设计,这种沉稳大气的风格更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评分这套书刚到手,沉甸甸的,光是外包装的质感就让人眼前一亮,感觉很用心。虽然我买的不是这个具体的“本草图谱”,但从这套书的整体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我对出版方的审美和制作水准还是很有信心的。我之前看他们出版的其他古籍整理类的书籍,版式设计就非常讲究,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读者的阅读舒适度,字号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愿意沉下心去细品文字。这次收到的这套,光是翻阅的触感就非常棒,纸张的厚度和韧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不是那种一翻就容易卷边的廉价纸张。而且,随赠的那个主题笔记本,设计得也别出心裁,纸张纹理很适合用钢笔书写,用来做读书笔记或者摘录心得,简直是绝配。藏书票的设计更是体现了出版方对书籍文化的尊重和热爱,那种小小的仪式感,让人觉得收藏的不仅仅是一堆纸张,更是一段文化的传承。总而言之,从包装到附赠品,都透露出一种“匠人精神”,让人对书籍本身的内容也充满了期待,相信即便内容不是我最渴求的那部分,单凭这份制作的诚意,也绝对是物有所值的。
评分我对书籍的“触感”有着近乎偏执的要求,也许是受老一辈爱书人的影响。拿到这套书时,最先被吸引的就是它装帧所散发出的那种略带粗粝却又温润的手感。我知道这个系列在装帧材料上很舍得下本,可能用了特种纸或布面精装,这使得整本书的份量和握持感都非常扎实,给人一种“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踏实感。我习惯把喜欢的书放在书桌的显眼位置,而不是塞进堆满灰尘的书柜深处,而这套书,它的外形设计已经完全具备了“传家宝”的潜质。那种低调奢华的质感,无需过多的色彩堆砌,仅凭材质本身的纹理和厚度,就能传递出内容的厚重与珍贵。这种对实体书存在感的重视,是当下快餐阅读时代所缺失的,它提醒着我们,书籍本身也是一种需要被珍视的“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