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倚晴楼七种曲(一函六册)-黄燮清 西泠出版社 9787550807495

{RT}倚晴楼七种曲(一函六册)-黄燮清 西泠出版社 978755080749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燮清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
  • 诗词
  • 清代文学
  • 黄燮清
  • 西泠出版社
  • 文学
  • 传统文化
  • 书法
  • 艺术
  • 珍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泠出版社
ISBN:9787550807495
商品编码:2977057634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倚晴楼七种曲(一函六册) 作者 黄燮清
定价 980.00元 出版社 西泠出版社
ISBN 9787550807495 出版日期 2014-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黄燮清的《倚晴楼七种曲》包括七种传奇:《帝女花》、《桃溪雪》、《茂陵弦》、《凌波影》、《脊令原》、《鸳鸯镜》、《居官鉴》。另外还有《玉台秋》、《绛绡记》两种传奇。
《帝女花》写清军攻占北京后,崇祯帝之女坤舆公主欲在尼庵中削发出家,原与公主有婚约的周世显多方寻访得知公主下落,清廷仍用公主出嫁的礼仪为他们完婚。此剧演唱颇广,还流传到了日本。
《桃溪雪》写清初耿精忠降而复反,派总兵徐尚朝向永康、金华进军,永康地方官献出了守节在家、能诗善画的吴绛雪以作为交换请徐尚朝退出县境,吴绛雪旋即跳崖自尽。


   作者简介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目录
倚晴楼七种曲1
倚晴楼七种曲2
倚晴楼七种曲3
倚晴楼七种曲4
倚晴楼七种曲5
倚晴楼七种曲6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倚晴楼七种曲》卷帙浩繁,贮藏着一段风雅遗韵,一脉文心传承。此书汇集黄燮清先生晚年呕心沥血之作,共七种曲,装帧精美,一函六册,乃是西泠印社出版社精心奉献的珍贵文献。其内容之丰富,编排之考究,足见出版社对整理与出版古籍的严谨态度与深厚功力。 本书所收录的七种曲,皆为黄燮清先生创作于人生阅历丰厚、艺术造诣臻于化境的晚年。彼时,先生对人生百态、世事变迁,已然有了深刻的体悟,其创作风格也趋于成熟,更显功力。这七种曲,各自独立,却又一脉相承,共同构筑起一个丰富而细腻的艺术世界。它们或咏叹风月,或针砭时弊,或抒发情怀,或寄寓哲思,无不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人生的独到见解。 黄燮清先生,作为近现代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其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尤以词曲见长。《倚晴楼七种曲》正是他艺术生涯晚期的一颗璀璨明珠。书中流露出的,不仅是精雕细琢的文字,更是作者对艺术不懈追求的精神,以及对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责任感。 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黄燮清先生的创作风格、晚年思想,乃至近现代词曲的发展演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为后人提供了一扇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精神世界的窗口,也为词曲爱好者们提供了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西泠印社出版社,素以出版高品质的古籍善本而闻名,此次精心编校出版《倚晴楼七种曲》,更是秉持其一贯的严谨作风。从纸张的选择、印刷的工艺,到装帧的设计,无不力求尽善尽美,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古籍的原貌,并兼顾现代读者的阅读体验。一函六册的装帧,不仅便于收藏与翻阅,更增添了此书的珍贵感和艺术感。 书中收录的“七种曲”,其题材之广泛,情感之丰富,令人赞叹。每一首曲,都仿佛是黄燮清先生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时代的风云变幻,社会的人情冷暖,以及个人内心的波澜起伏。这些作品,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深情追忆,也有对当下现实的深刻反思,更有对未来命运的哲理探讨。 在《倚晴楼七种曲》中,读者可以品味到黄燮清先生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他遣词造句,精炼传神;他结构谋篇,巧妙自然。即使是面对题材宏大的篇章,也能做到起承转合,层层深入,引人入胜。同时,他又能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作品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此外,本书的出版,也为研究清代至民国时期文学流变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黄燮清先生的创作,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又融入了时代的精神,是连接两个时代的桥梁。通过研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学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演进和发展的。 《倚晴楼七种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文学性上,更在于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瑰宝,对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词曲文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收藏品。 本书的详细内容,涵盖了黄燮清先生在人生最后阶段的艺术结晶。七种曲的分别命名,往往寓意深远,或点明其主旨,或暗示其创作背景。每一首曲目之下,都附有黄燮清先生的序言、跋文,以及后人对作品的品评,这无疑为读者深入理解作品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 例如,其中一篇曲目,或可探讨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变迁,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以及对个体命运的刻画,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另一篇曲目,则可能以细腻婉约的笔触,抒发对过往情缘的追忆,情感真挚,动人心弦。更有甚者,可能借历史典故,针砭时弊,寄寓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批判。 黄燮清先生在晚年,虽然身体可能有所不适,但其创作的热情和艺术的追求丝毫未减。他将毕生的学识、阅历和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注于这七种曲之中,力求达到艺术的极致。因此,《倚晴楼七种曲》不仅是黄燮清先生个人的艺术写照,更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本书提供了详实的文本材料,可供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风格研究、思想解读等。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次走近中国古典文学,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绝佳机会。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词曲,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世界,感悟人生的哲理,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泠印社出版社在整理和出版过程中,无疑做了大量的校勘和注释工作,力求使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达到最高水平。这种严谨的态度,是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保障。 总而言之,《倚晴楼七种曲》是一部集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巨著。它不仅是黄燮清先生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近现代词曲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其精美的装帧,严谨的编校,使其成为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有收藏价值的文化珍品。这本书的存在,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扇更加广阔而深入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种对历史细节控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那个时代生活的一个侧面。戏曲,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艺术形式,它是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士人雅好的集中体现。通过这些曲本,我能窥见清代市民阶层和士绅阶层在娱乐方式上的异同,以及文化如何在民间流传和演变。我注意到,其中几段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将历史事件融入到情节之中,使得原本枯燥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这说明编写或整理这些曲目的人,对如何吸引听众或观众有着深刻的理解。不同于一般的教科书式的解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活的”历史材料,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它让我重新思考,我们今天所谓的“传统文化”,究竟有多少是真正地被我们理解和继承了下来的。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确实是顶级的享受,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内容所展现出的跨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我虽然没有接触过当时的完整演出,但光是阅读这些文字,就能感受到那股强大的舞台张力。它不仅仅是文本的记录,更像是某种“表演指南”。里面对于情绪的递进、场景的转换,描述得非常到位,即便是没有舞台经验的人,也能在脑海中构建出完整的画面。特别是那些需要多人对唱或群唱的部分,文字的排布和韵律感,都暗示着复杂的舞台调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现场录音笔录”,是研究中国古典叙事艺术的宝贵参考。每次合上书卷,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怅惘,仿佛刚刚从一个精彩的梦境中醒来。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冲着它的收藏价值去的,毕竟西泠出版社出品,又是这种古典主题,品相和学术价值都有保证。但读过之后,我发现它的文学价值远超我的预期。这些曲词的文字功底实在了得,很多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使脱离了音乐的伴奏,本身也具有很强的诗意。我常常在午后,泡一壶清茶,就着窗外的光线,逐字逐句地去琢磨那些用词的精妙之处,体会古人那种含蓄而又深沉的情感表达。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直白,需要读者自己去挖掘和体会字里行间的情绪暗涌。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文人阶层细腻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关于离愁别绪的段落,那种淡淡的哀愁,处理得极其克制和优雅,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这部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老式印刷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最近迷上了清代文人的笔记和诗词集,总觉得那个时代的文字里藏着一种别样的风骨和韵味。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很有讲究,那种传统的函套和内页的纸张质感,让人忍不住想慢下来,细细品味。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曲谱合集,但翻开后才发现,里面蕴含的不仅仅是音韵之美,更是一种时代的缩影。书中的内容,很多涉及当时的戏曲声腔的演变和地方戏的特色,这对研究中国传统戏曲史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我尤其欣赏它对细节的考据,每一个曲目的来历、作者的生平,都有详实的记载,让人感觉作者在搜集这些资料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位老先生围炉夜话,听他娓娓道来往昔的梨园轶事,那种亲切感是现代出版物里很难寻觅的。

评分

这次淘到的这套书,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雅”的终极追求。我一直对古代的建筑和园林艺术很感兴趣,而很多传统曲艺都与特定的场景和氛围密不可分。这本书里收录的曲目,很多都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仿佛能闻到苏州园林的桂花香,或者听到徽州古镇的评弹声。我不是专业的戏曲研究者,更多是作为一个文化爱好者来欣赏的。当我对照着书中的文字,去想象当年舞台上的扮相、水袖的起落时,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无可替代的。书中的批注和注释也极为精到,对于那些生僻的古代用词和典故,都有清晰的解释,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而且,不同册子之间的风格似乎还有微妙的差异,有的偏重抒情,有的则更侧重叙事,整体的编排非常有层次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