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故城:老重庆 后的风景
定价:1580.00元
作者:戴前锋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229103590
字数:
页码:43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个城市的历史,就是这个城市的灵魂
这是一个从上世纪八十年始的征程!这是一本用镜头书写着健忘者的书写,用拍摄见证着城市足迹的流水帐!当然,这更是一个穿越时空,扒拉灵魂,对童年和人生作后敬礼和告别的至诚守望的态度!
这是一场心动的相遇、不舍的离别
沧桑有迹,岁月无痕。当我们将心脏贴近那素面朝天的黑白,终究分不清,那被牵引出的,是繁华还是苍凉,是清晰还是模糊!恍如隔世间,目送她渐行渐远,如同目送你我的童年。三十年时光,十万张照片,照亮那昏黄的“老家”,也照见了这世间明媚的忧伤。
内容提要
山城重庆,南临杨子,北倚嘉陵,地处两江要冲,虽自有"绾毂西南,控扼江汉"之说,但绝少有史料载明它的文化历史地位能与吳越春秋丶中原大唐丶三国蜀都相提并论。它的初觉醒,肇始于近代史上的辛亥革命;它的举世闻名却与20世纪一场空前的战争灾难相生相伴。
作战时首都,它使中国在"二战"烽火的裹挟下融入了世界历史进程。重庆,从此成为与华盛顿,伦敦,莫斯科齐名的二战名城。
山城重庆,翘首向东,伟岸伫立。曦日初升,汽笛高鸣,它酷似劫后余生的远东斗士;夕阳西下,暮垂山野,江潮低洄,灯火如炬,它尤如一位洞悉万千的老迈哲人。我作为重庆居民,深谙船工号子之悠长,市井掌故之淳朴,更有感故土乡情之缱绻,陪都风物之厚重……用光与影的语言去诉说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成为我多年挥之不去的深厚情结,于是,历时30年抚今追昔,拍下关于重庆"后的风景"。其镜头所到之处无不发现人文景观与多舛历史形神兼备之高度统一。
时光荏苒,沧桑正道,历史的车轮不会逆转,其性注定了历史才是具有原创精神的艺术大师,其时空作品把我们自己在内的一切纳入了一个巨大的艺术装置。
我们迈进了新千年的门槛,无论对未来怀揣何种猜度丶企盼……但要想拥有这座城市的灵魂,就必须收藏这座城市的历史。因为凯撒也未完成对时间的征服。或许,我们只能从历史的本真中获得更加完整而深刻的启示。
目录
2 序《故城》
11 摄影作者
16 断想中的城市履历
26 渝中区
30 图录一
48 图录二
68图录三
88 图录四
104 图录五
116 图录六
138 图录七
154 图录八
174 图录九
190 图录十
210 图录十一
226 图录十二
242图录十三
260图录十四
274图录十五
290图录十六
310图录十七
324图录十八
340图录十九
354图录二十
372图录二十一
384图录二十二
400图录二十三
418图录二十四
430摄影理由
作者介绍
戴前锋,笔名戴维,摄影家,编辑。曾有专著《二战名城老重庆》,《典藏重庆》出版。曾任《世界摄影150年》《后现代主义艺术系普》《现代西方艺术文本--卡赛尔文献展》《二战纪实摄影图典》等重点图书的责任编辑及策划编辑。曾参加出版工程《中国石窟艺术全集》的拍摄编辑工作。
作者与《故城》仿佛天然一体,同样敦厚悠长的背影,同样身处喧嚣时代里孤寂得像一个落魄的贵族。唯有那双镜头前凝视老街老巷的眼睛,虔诚而焦灼,仿佛凝视一个即将逝去的王朝。
文摘
我高兴地看到摄影的艺术地位与日俱增,但遗憾的是早期的精神衰落了。摄影仅被视为一种艺术是不够的,在所有艺术训练中,只有摄影具备其他艺术所没有的特质。我坚持认为,只有摄影履行见证角色的事实。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门艺术。
——尚·杜杰德(法)
法国水之堡摄影美术馆首任馆长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充满了故事感,深沉的色彩和朦胧的意境,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向你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我还没读到具体内容,但仅仅从书名《故城:老重庆 后的风景》就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历史厚重感和深邃的人文关怀。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是一部关于重庆这座城市变迁史的文学作品,它会从某个独特的角度,去描绘“老重庆”的面貌,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街市,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老建筑,还有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默默前行的人们。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比如老重庆人独特的说话方式,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那些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朴实故事。而“后的风景”这个词,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更多期待,它可能是在讲述“老重庆”消逝后,留给后人的思考,或者是“新重庆”在继承与发展中,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这本书仿佛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等待着我去探索。
评分我是一名对城市历史和文化变迁颇感兴趣的读者,当我在书店看到《故城:老重庆 后的风景》时,立刻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曾到过重庆,对这座城市的独特地理风貌和浓厚的历史底蕴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对于“老重庆”的那些过往,我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它可能是在描绘那些已经消逝在时间长河中的城市景象,那些承载着一代代重庆人记忆的街巷、建筑和市井生活。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用文字去还原一个真实而鲜活的“老重庆”,又将如何探讨那些“老重庆”经历过风雨后,所留下的“风景”究竟是什么。它可能是物质上的遗迹,也可能是精神上的传承,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我期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充满烟火气的年代,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故事。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有一种故事性,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怀旧色调,还有模糊不清但依稀能辨认的远山近景,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某个遥远的过去。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只是匆匆翻了几页,但那种氛围感已经扑面而来,让我对作者笔下的“老重庆”充满了好奇。我脑海里已经开始勾勒出一幅幅画面:青石板铺就的狭窄巷道,老式的木门木窗,晾晒在阳台上的五颜六色的衣裳,以及那些坐在门口闲聊的老人们脸上刻满的故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描绘出那些消失在城市发展洪流中的场景,那些关于市井生活、人情往来的细腻描摹,因为我知道,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灵魂,而这些灵魂往往就藏在那些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地方。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故城”二字,暗示着一种对过去的追溯和对逝去时光的缅怀,而“老重庆”则精准地定位了那段历史的坐标。至于“后的风景”,则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是历史留下的痕迹,还是后人对过去的解读?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来寻找答案,我想看看在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里,过去的风景是如何与当下的生活交织在一起的。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捕捉时代变迁、人物命运的文字情有独钟。这本书的名字——《故城:老重庆 后的风景》——一下子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我虽然不是重庆本地人,但对于那些经历过沧桑巨变的城市,我总是抱有深深的敬意和浓厚的研究兴趣。我设想着,作者是否会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切入,比如某个老街区的变迁,某个家族的故事,或者某个特定年代的社会风貌?我希望它能像一扇窗户,让我窥见那段不曾亲身经历却又深深影响着当下的一切。我想象着书中那些细腻的笔触,会如何勾勒出上个世纪重庆的繁华与落寞,人与人之间的淳朴与复杂,以及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沉浮的人物群像。我期待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记录,更能赋予文字生命力,让那些尘封的往事重新鲜活起来,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故事的时代。这本书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后的风景”,这是一种回望,一种沉淀,更是一种对过往的思考和解读。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关于“老重庆”的过去,更是关于“老重庆”的过去如何塑造了“现在的重庆”,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继承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种寻找精神寄托的阶段,这本书的书名《故城:老重庆 后的风景》仿佛带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直击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构成了我们记忆中的“故城”,又是什么样的“风景”在“老重庆”的背后悄然生长?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从某个非常微观的视角入手,比如聚焦于某个平凡家庭的兴衰,某个老物件的流转,或者某个不起眼的小巷里发生的感人故事。我希望它能展现出一种温润而深沉的情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只有岁月静好中的点滴感悟。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捕捉到那种属于老重庆特有的生活气息,那种在物质匮乏年代里,人们依然能够找到的温暖和希望。书中关于“后的风景”的描述,更是引发了我无限的遐想,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一种对过去的告别与超越,还是一种对过去的回味与传承?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历史和灵魂的深刻交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