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
定价:24.80元
作者:马春耕,刘玉兰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60273365
字数:
页码:18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说到它,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很熟悉,它能自古流传至今,是因为它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习俗魅力。
目录
章 端午节由来
节 端午节概述
第二节 端午节别名
第三节 端午节起源
一、源于纪念屈原
二、源于纪念伍子胥
三、源于纪念曹娥
四、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五、恶日说
六、夏至说
七、源于纪念秋瑾
第二章 端午节典故
节 端午节人物传说
一、屈原的传说
二、伍子胥的传说
三、曹娥的传说
四、黄巢的传说
五、白娘子的传说
六、民间习俗传说
七、趣味对联故事
第三章 端午节风俗
节 端午赛龙舟
一、关于龙舟
二、龙舟制作工艺
三、赛龙舟
四、风俗不同的各地龙舟赛
五、形式多样的龙舟活动
六、赛龙舟八大胜地
七、龙舟说唱
八、走向世界的赛龙舟
第二节 端午吃粽子
一、端午吃粽子的来历
二、粽子的历史
三、粽子的造型和种类
四、粽子趣闻
五、各种粽子的做法
六、吃粽子的学问
七、我国各地的粽子
八、世界各地的粽子
第三节 端午节斗草
一、何谓斗草
二、斗草的演变与发展
三、斗草的方法
四、古诗中的斗草
五、文学作品中的斗草
六、民间斗草
第四节 钟馗像
一、钟馗简介
二、典故
三、吴道子的钟馗画
第五节 端午佩香囊
一、关于香囊
二、香囊佩戴的讲究
三、星座魔法香
第六节 端午节饮雄黄酒
一、雄黄酒简介
二、饮雄黄酒的来历
三、端午节与雄黄酒
第七节 端午节拴五色丝线
第八节 端午节的其他风俗
一、挂菖蒲、艾草
二、躲五
三、驱五毒
四、滚吃鸡鸭鹅蛋
五、游病
六、剪彩葫芦
七、写符念咒
八、中国各地端午节的奇风异俗
第九节 少数民族的端午节
第十节 外国的端午节
……
第四章 端午文化艺术
作者介绍
文摘
吊脚楼、船上扔出很多鸭子,参赛者从各处将船划到跟前,跳下水抢鸭子,抢到的鸭子归自己,一时人声鼎沸,亦有两岸有兴之人,和衣跳人河中,各显本领,互不相让,场面一片混乱……
端午赛龙舟在凤凰是一种至高荣誉,因此每年参加的赛队很多,得胜的村寨、街道或单位在长时间都是人们的谈论话题。
5.热闹欢快的周口赛龙舟
河南周口水域广阔,颍河、沙河、贾鲁河、涡河、汾河贯穿西北东南。河内舟楫云集,桅墙如林,素有“小武汉”之称。每年初夏的端午节,这里人山人海,欢声雷动,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周口,观看一年一度的端阳龙舟会。
周口是中州有名的龙舟之乡,端午闹龙舟是这里的传统风俗。周口龙舟与江南龙舟不同,江南龙舟体长头尖,而周口龙舟体短头平,轻捷灵巧,便于掉头。江南龙舟装饰较少,周口龙舟用绸布、花纸浓妆重彩,豪华俏丽。周口龙舟比赛时,每只龙船上都有一名固定的“拿手”、“扳棹手”、“鼓手”和十名“划手”。大家群策群力,配合默契,双桨舞动,轻舟如飞。
周口龙舟赛的比赛项目除竞渡外,还有拔河、捉鸭等。拔河时,一根绳子连接两条龙船,双方奋力向相反的方向划动。水上拔河比陆地拔河复杂,除力量竞争外,还有技巧、智慧的较量。划动的桨板,好似踏地的双脚,要想立地不动,须奋力划水,一点也不敢懈怠。如果想战胜对方,就需要全船人同心协力。
捉鸭,是周口端阳闹龙舟活动中具吸引力的一项内容,民间称它为赏标。这项活动由两方船只来进行,一方是划动的龙舟,一方是彩棚高耸、彩旗飘扬的大彩船。一阵声后,彩船上抛下数只活鸭。各彩船锣鼓齐鸣,众龙舟竞相追鸭捕捉。鸭子惊叫着向四方游去,龙舟掉头寻找,紧急中,队员们手忙脚乱,往往舟舟相碰,水面上浪花飞溅。捉鸭时,龙舟上的人不能下水,只能用一种木质月牙形的钩子来捕捉。划龙舟的队员捉到鸭子后,看鸭腿上绑的布条,就可以知道是哪家彩船的鸭子。然后把鸭子交给彩船,彩船把准备好的物品奖给龙舟上的队员。如此反复,捉鸭竞赛持续进行。
6.西塞神舟会
西塞神舟会是黄石市西塞山区道士袱村民庆贺端午节的传统盛会,主要活动有制作神舟、唱大戏、祭祀、巡游、送神舟下水等系列仪式和活动。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诞生之日举行龙舟的开工仪式,扎制神舟,到五月初五子时由道士主持仪式为神舟,直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会正式会期,整个活动历时40天,是目前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和祭吊活动。
在正式会期,当地日日夜夜唱楚剧大戏,四乡八岭的民众赶来向神舟许愿求福。农历五月十六早上8点神舟出会巡游,家家户户都要在门边菖蒲艾叶,门口设香案,燃香烛,摆上酒、茶、、水果等供品。每到一家,村民们都要放鞭迎接,撒茶、祭拜。农历五月十七晚,为神舟点燃48盏长明灯,通宵打更守夜。
……
序言
当我翻开《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仅仅是想在这个传统节日来临之际,稍微了解一下相关的文化知识。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巨大的。它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世界。书中对于端午节起源的多种说法的梳理,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一种既定的说法。特别是书中对“龙舟竞渡”的描绘,不仅仅是运动赛事,更上升到了对民族精神的探讨,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我一直认为,一个节日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否能被人们所理解和传承,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通过讲述那些流传千古的故事,展现了节日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承载的情感寄托。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画面感,仿佛我正身临其境地感受着端午节的热闹氛围,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此前从未有过的。
评分这个端午节,我带着孩子一起深入了解了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节日文化。选择《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想要传承和分享的愿望。我希望我的孩子能不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更能理解这些习俗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意义和民族情感。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人一种古朴而充满活力的感觉,色彩的搭配恰到好处,让人在翻开扉页之前就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屈原故事的讲述方式,它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也跟着我一起想象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面。书中对粽子的各种不同风味和制作方法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小小的粽子也能有如此多的变化和讲究,从南方的甜粽到北方的咸粽,从猪肉馅到豆沙馅,每一种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居民的智慧。我们还一起尝试包了不同口味的粽子,虽然过程有些手忙脚乱,但充满了乐趣。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全家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体验,让这个传统节日变得更加有意义。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这本书的体验可谓是意犹未尽。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端午节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一些表面的习俗上,比如吃粽子、挂艾草等,但这本书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习俗,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和哲学思考。书中对于“龙舟竞渡”的描绘,不仅仅是单纯的赛事描述,更是将那种万众一心、奋勇争先的民族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仿佛能听到鼓点的激昂,感受到水花的飞溅,甚至能体会到选手们肩并肩、划桨破浪时的那种拼搏的决心。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端午节的其他习俗,如佩香囊、饮雄黄酒等,并且对这些习俗的起源和演变进行了细致的考证,让我对传统节日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考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是一种享受。它让我更加敬畏传统,更加热爱我们的文化。
评分《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日文化的读物,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我一直认为,传统的节日往往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认同,而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更是充满了独特的魅力。这本书并没有流于形式,而是深入挖掘了端午节的文化精髓。从屈原的爱国情怀,到粽子的起源演变,再到龙舟竞渡所象征的拼搏精神,每一个细节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解读。书中对于各种习俗的描写,不仅详实,而且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感受到了传统节日与普通人生活的紧密联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地端午风俗的对比介绍,这种差异性恰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的文字优美,富有感染力,读起来仿佛能听到古老的歌谣,看到古老的画面,让我对这个节日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验。它让我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说实话,在入手《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这本书之前,我曾有些犹豫,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对于我这样一位平时不太接触历史文化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显得有些晦涩。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内容安排非常合理,从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到各个地区的特色习俗,再到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歌赋,都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阐述。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采用枯燥的流水账式叙述,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民间传说,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端午节的丰富内涵。例如,关于屈原投江的各种传说,书中的叙述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感染力,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书中对于粽子制作方法的图文并茂的展示,也让我跃跃欲试,打算在这个端午节自己动手尝试包粽子。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它让我重新认识了端午节,也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归属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