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
定價:24.80元
作者:馬春耕,劉玉蘭
齣版社:東北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60273365
字數:
頁碼:18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說到它,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很熟悉,它能自古流傳至今,是因為它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習俗魅力。
目錄
章 端午節由來
節 端午節概述
第二節 端午節彆名
第三節 端午節起源
一、源於紀念屈原
二、源於紀念伍子胥
三、源於紀念曹娥
四、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五、惡日說
六、夏至說
七、源於紀念鞦瑾
第二章 端午節典故
節 端午節人物傳說
一、屈原的傳說
二、伍子胥的傳說
三、曹娥的傳說
四、黃巢的傳說
五、白娘子的傳說
六、民間習俗傳說
七、趣味對聯故事
第三章 端午節風俗
節 端午賽龍舟
一、關於龍舟
二、龍舟製作工藝
三、賽龍舟
四、風俗不同的各地龍舟賽
五、形式多樣的龍舟活動
六、賽龍舟八大勝地
七、龍舟說唱
八、走嚮世界的賽龍舟
第二節 端午吃粽子
一、端午吃粽子的來曆
二、粽子的曆史
三、粽子的造型和種類
四、粽子趣聞
五、各種粽子的做法
六、吃粽子的學問
七、我國各地的粽子
八、世界各地的粽子
第三節 端午節鬥草
一、何謂鬥草
二、鬥草的演變與發展
三、鬥草的方法
四、古詩中的鬥草
五、文學作品中的鬥草
六、民間鬥草
第四節 鍾馗像
一、鍾馗簡介
二、典故
三、吳道子的鍾馗畫
第五節 端午佩香囊
一、關於香囊
二、香囊佩戴的講究
三、星座魔法香
第六節 端午節飲雄黃酒
一、雄黃酒簡介
二、飲雄黃酒的來曆
三、端午節與雄黃酒
第七節 端午節拴五色絲綫
第八節 端午節的其他風俗
一、掛菖蒲、艾草
二、躲五
三、驅五毒
四、滾吃雞鴨鵝蛋
五、遊病
六、剪彩葫蘆
七、寫符念咒
八、中國各地端午節的奇風異俗
第九節 少數民族的端午節
第十節 外國的端午節
……
第四章 端午文化藝術
作者介紹
文摘
吊腳樓、船上扔齣很多鴨子,參賽者從各處將船劃到跟前,跳下水搶鴨子,搶到的鴨子歸自己,一時人聲鼎沸,亦有兩岸有興之人,和衣跳人河中,各顯本領,互不相讓,場麵一片混亂……
端午賽龍舟在鳳凰是一種至高榮譽,因此每年參加的賽隊很多,得勝的村寨、街道或單位在長時間都是人們的談論話題。
5.熱鬧歡快的周口賽龍舟
河南周口水域廣闊,潁河、沙河、賈魯河、渦河、汾河貫穿西北東南。河內舟楫雲集,桅牆如林,素有“小武漢”之稱。每年初夏的端午節,這裏人山人海,歡聲雷動,人們從四麵八方匯集周口,觀看一年一度的端陽龍舟會。
周口是中州有名的龍舟之鄉,端午鬧龍舟是這裏的傳統風俗。周口龍舟與江南龍舟不同,江南龍舟體長頭尖,而周口龍舟體短頭平,輕捷靈巧,便於掉頭。江南龍舟裝飾較少,周口龍舟用綢布、花紙濃妝重彩,豪華俏麗。周口龍舟比賽時,每隻龍船上都有一名固定的“拿手”、“扳棹手”、“鼓手”和十名“劃手”。大傢群策群力,配閤默契,雙槳舞動,輕舟如飛。
周口龍舟賽的比賽項目除競渡外,還有拔河、捉鴨等。拔河時,一根繩子連接兩條龍船,雙方奮力嚮相反的方嚮劃動。水上拔河比陸地拔河復雜,除力量競爭外,還有技巧、智慧的較量。劃動的槳闆,好似踏地的雙腳,要想立地不動,須奮力劃水,一點也不敢懈怠。如果想戰勝對方,就需要全船人同心協力。
捉鴨,是周口端陽鬧龍舟活動中具吸引力的一項內容,民間稱它為賞標。這項活動由兩方船隻來進行,一方是劃動的龍舟,一方是彩棚高聳、彩旗飄揚的大彩船。一陣聲後,彩船上拋下數隻活鴨。各彩船鑼鼓齊鳴,眾龍舟競相追鴨捕捉。鴨子驚叫著嚮四方遊去,龍舟掉頭尋找,緊急中,隊員們手忙腳亂,往往舟舟相碰,水麵上浪花飛濺。捉鴨時,龍舟上的人不能下水,隻能用一種木質月牙形的鈎子來捕捉。劃龍舟的隊員捉到鴨子後,看鴨腿上綁的布條,就可以知道是哪傢彩船的鴨子。然後把鴨子交給彩船,彩船把準備好的物品奬給龍舟上的隊員。如此反復,捉鴨競賽持續進行。
6.西塞神舟會
西塞神舟會是黃石市西塞山區道士袱村民慶賀端午節的傳統盛會,主要活動有製作神舟、唱大戲、祭祀、巡遊、送神舟下水等係列儀式和活動。從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誕生之日舉行龍舟的開工儀式,紮製神舟,到五月初五子時由道士主持儀式為神舟,直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會正式會期,整個活動曆時40天,是目前端午節時間較長的祈福和祭吊活動。
在正式會期,當地日日夜夜唱楚劇大戲,四鄉八嶺的民眾趕來嚮神舟許願求福。農曆五月十六早上8點神舟齣會巡遊,傢傢戶戶都要在門邊菖蒲艾葉,門口設香案,燃香燭,擺上酒、茶、、水果等供品。每到一傢,村民們都要放鞭迎接,撒茶、祭拜。農曆五月十七晚,為神舟點燃48盞長明燈,通宵打更守夜。
……
序言
這個端午節,我帶著孩子一起深入瞭解瞭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節日文化。選擇《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這本書,純粹是齣於一種想要傳承和分享的願望。我希望我的孩子能不僅僅是吃粽子、賽龍舟,更能理解這些習俗背後蘊含的深厚曆史意義和民族情感。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人一種古樸而充滿活力的感覺,色彩的搭配恰到好處,讓人在翻開扉頁之前就充滿瞭期待。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屈原故事的講述方式,它沒有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將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麵前。孩子聽得津津有味,也跟著我一起想象著那個時代的曆史畫麵。書中對粽子的各種不同風味和製作方法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小小的粽子也能有如此多的變化和講究,從南方的甜粽到北方的鹹粽,從豬肉餡到豆沙餡,每一種都承載著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居民的智慧。我們還一起嘗試包瞭不同口味的粽子,雖然過程有些手忙腳亂,但充滿瞭樂趣。閱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次全傢共同參與、共同成長的體驗,讓這個傳統節日變得更加有意義。
評分說實話,在入手《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這本書之前,我曾有些猶豫,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化,對於我這樣一位平時不太接觸曆史文化的讀者來說,可能會顯得有些晦澀。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這本書的內容安排非常閤理,從端午節的起源傳說,到各個地區的特色習俗,再到與端午節相關的詩詞歌賦,都進行瞭詳細而生動的闡述。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並沒有采用枯燥的流水賬式敘述,而是巧妙地融入瞭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民間傳說,讓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瞭解瞭端午節的豐富內涵。例如,關於屈原投江的各種傳說,書中的敘述就充滿瞭戲劇性和感染力,讓我對這位曆史人物有瞭更深的理解。同時,書中對於粽子製作方法的圖文並茂的展示,也讓我躍躍欲試,打算在這個端午節自己動手嘗試包粽子。這本書的語言通俗易懂,非常適閤普通讀者閱讀,它讓我重新認識瞭端午節,也讓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歸屬感。
評分《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節日文化的讀物,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體驗。我一直認為,傳統的節日往往承載著民族的集體記憶和情感認同,而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節日之一,更是充滿瞭獨特的魅力。這本書並沒有流於形式,而是深入挖掘瞭端午節的文化精髓。從屈原的愛國情懷,到粽子的起源演變,再到龍舟競渡所象徵的拼搏精神,每一個細節都被賦予瞭深刻的文化解讀。書中對於各種習俗的描寫,不僅詳實,而且充滿瞭人文關懷,讓我感受到瞭傳統節日與普通人生活的緊密聯係。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各地端午風俗的對比介紹,這種差異性恰恰展現瞭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本書的文字優美,富有感染力,讀起來仿佛能聽到古老的歌謠,看到古老的畫麵,讓我對這個節日有瞭全新的認識和體驗。它讓我更加珍視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
評分當我翻開《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僅僅是想在這個傳統節日來臨之際,稍微瞭解一下相關的文化知識。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是巨大的。它以一種非常獨特且引人入勝的方式,為我展現瞭一個豐富多彩的端午節世界。書中對於端午節起源的多種說法的梳理,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而不是簡單地接受一種既定的說法。特彆是書中對“龍舟競渡”的描繪,不僅僅是運動賽事,更上升到瞭對民族精神的探討,這一點讓我深受啓發。我一直認為,一個節日的生命力在於它是否能被人們所理解和傳承,而這本書無疑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通過講述那些流傳韆古的故事,展現瞭節日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承載的情感寄托。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充滿瞭畫麵感,仿佛我正身臨其境地感受著端午節的熱鬧氛圍,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我此前從未有過的。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對《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這本書的體驗可謂是意猶未盡。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於端午節的認識主要停留在一些錶麵的習俗上,比如吃粽子、掛艾草等,但這本書卻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它不僅僅羅列瞭各種習俗,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瞭這些習俗背後所蘊含的曆史淵源、文化傳承和哲學思考。書中對於“龍舟競渡”的描繪,不僅僅是單純的賽事描述,更是將那種萬眾一心、奮勇爭先的民族精神淋灕盡緻地展現齣來。我仿佛能聽到鼓點的激昂,感受到水花的飛濺,甚至能體會到選手們肩並肩、劃槳破浪時的那種拼搏的決心。此外,書中還詳細介紹瞭端午節的其他習俗,如佩香囊、飲雄黃酒等,並且對這些習俗的起源和演變進行瞭細緻的考證,讓我對傳統節日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十分考究,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反而是一種享受。它讓我更加敬畏傳統,更加熱愛我們的文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