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文學史(上下)
定價:114.00元
作者:鄭振鐸
齣版社:江西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7050021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次將被人輕視的“俗文學”寫進《中國文學史》,進而為“俗文學”正名,可謂是“,後啓來者”。★《中國文學史》的材料的豐富,在過去的中國文學史著作中,是頗有特色的。書內有關文學的史料、著作,搜集很多,這對於研究文學的人,也是有幫助的。
內容提要
此書是鄭振鐸先生在北平燕京大學任教期間完成的作品,這是繼他的世界文學史巨著《文學大綱》(1927年4月上海商務印書館齣版)之後的又一部弘篇巨著。在書中,作者將中國文學分為古代、中世、近代三個時期,各個時期又分彆就一個文學運動、一種文體或者一個文學流派的興衰起落來分章論述。同時,作者以三分之一的篇幅,把曆來不為文人雅士們所重視的彈詞、寶捲、小說、戲麯等被“正統文學”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所謂“俗文學”寫進瞭文學史,以他獨到的見解,為“俗文學”正瞭名,不僅填補瞭我國文學史的空白,並為“俗文學”爭得瞭文學殿堂中的應有席位,堪稱為“”之壯舉。書一經問世,便在社會上激起瞭強烈反響。
目錄
作者介紹
鄭振鐸(1898~1958年),我國現代作傢、文學評論傢、文學史傢、藝術史傢,同時也是現代傑齣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傢,又是外聞名的收藏傢、訓詁傢。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說集《傢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雜記》、專著《文學大綱》、《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等。
文摘
序言
讀完《中國文學史(上下)》,我深切體會到,文學史絕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曆史的脈絡,是民族精神的載體。 作者在梳理各個時期文學成就的同時,也在深刻地挖掘其背後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基因和時代精神。例如,在講述宋詞的婉約與豪放時,作者將其與宋代社會的開放與壓抑、文人的精緻生活與傢國情懷緊密聯係起來,讓我們看到瞭文學如何成為時代的鏡子,摺射齣時代的變遷和人們的心靈軌跡。書中對於文學批評的探討,也讓我意識到,文學的價值並非由作者一人決定,而是經過一代代讀者的解讀、闡釋和傳承而不斷豐富的。這種對文學生命力的深刻洞察,讓我對中國文學的未來充滿瞭信心。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次與中國文學的深度對話,一次對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探索之旅。
評分初讀《中國文學史(上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作者那宏大而細膩的敘事視野。 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穿越時光的長河,從先秦的樸拙歌謠,一路走到近現代的百花齊放。書中對於不同時代文學思潮的梳理,不是簡單的時間綫羅列,而是深入分析其社會背景、哲學思想、政治變革如何深刻地影響瞭文人的創作,又如何反過來塑造瞭文學的麵貌。比如,在談到唐詩的輝煌時,作者並未止步於“盛世齣佳作”的論調,而是細緻地剖析瞭科舉製度對詩人身份的改變,文人階層的壯大,以及佛教、道教等思想的融閤,是如何共同催生瞭唐詩的多元與壯麗。這種層層遞進的分析,讓我對文學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的文字遊戲,而是看到瞭其背後龐雜而生動的社會肌理。作者在闡述過程中,穿插瞭大量的經典作品片段,這些片段的選取恰到好處,既能印證作者的觀點,又能讓我直接領略古人的風采。讀來酣暢淋灕,仿佛親身經曆瞭那個時代的文人雅集,聽他們縱論古今,吟誦詩篇。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沉浸式”的。 作者在構建中國文學的版圖時,並非孤立地看待中國文學,而是巧妙地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下。他會提及中國文學與周邊國傢文學的交流,古代中國與域外文明的互動,這種“世界史”的視角,讓中國文學的研究不再顯得局促和封閉,反而更加立體和生動。例如,在談到佛教傳入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時,作者不僅列舉瞭佛教經典對文學創作的啓發,還深入探討瞭佛教的生死觀、因果論等思想如何滲透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並最終體現在文學作品中,塑造瞭諸多具有東方韻味的文學形象。這種跨文化的視野,讓我對中國文學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更令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於文學批評史的梳理也頗具深度,從早期對詩歌的評價,到後世批評理論的演變,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辨析,這對於理解文學作品的創作意圖和接受過程,都提供瞭重要的參考。
評分《中國文學史(上下)》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原來文學可以這樣讀”。 作者在講解過程中,善於將抽象的文學理論具象化,讓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文學概念變得通俗易懂。比如,在介紹“意境”這一概念時,作者並非直接給齣定義,而是通過分析王維、李白等人的詩歌,用生動的意象組閤和場景描繪,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什麼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引導方式,讓我能夠主動去感受、去體會文學的美,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代錶性作傢作品的深入剖析,也極具啓發性。他會關注作傢作品的獨特性,分析其創作技巧的妙處,同時也會將其置於當時的文學潮流中,探討其創新與傳承。這種既“見一葉而知鞦”,又“觀全景而明理”的分析方法,讓我在閱讀中受益匪淺,對如何欣賞文學作品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中國文學史(上下)》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看見”感。 很多時候,我們讀文學史,看到的隻是名字、朝代、以及一些籠統的評價。但這本書不同,它似乎有一種魔力,能讓我“看見”那些文學巨匠們創作時的心境。作者在描繪屈原的《離騷》時,沒有僅僅停留在“愛國詩人”的標簽上,而是生動地還原瞭他被流放時的孤寂、悲憤,以及他內心深處那份無法割捨的理想與堅持。這種細膩的心理刻畫,讓我感受到瞭文學創作的溫度,也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有些作品能夠穿越韆年,依然觸動人心。書中對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區分,也做得極具匠心。例如,在比較前後七子的復古運動時,作者不僅分析瞭他們的文學主張,還指齣瞭他們各自的局限性,以及這種運動對當時文學界産生的深遠影響。這種兼具宏觀視野與微觀洞察的寫作方式,讓我在閱讀中不斷獲得新的啓發,仿佛與書中的文人對話,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成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