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文化論衡(2018年期總第5期)
定價:89.00元
作者:塗可國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20125239
字數:322000
頁碼:308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文化論衡》是山東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學術集刊,主要關注傳統文化。本輯主要由“專訪”“物道主義”“儒傢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文學文化”“學術動態”六個專題組成。*個專題是對颱灣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林安梧的訪談錄。第二個專題重點探討瞭高懿德所提倡的物道主義,以及其他學者對物道主義的批判。第三個專題重點探討儒傢文化,包括道統、文統及其關係,《周易古經》與《論語》的思想淵源,儒傢文化依誰而在等。第四個專題就中國傳統文化展開探討,包括近代北方女性與民俗文化的傳承,文人禮書“以禮化俗”的基本類型等。第五個專題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聊齋誌異》中女性思想意識分析,《桃花扇》的曆史寫實與藝術加工等。
目錄
作者介紹
塗可國,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主要社會有:山東孔子學會副會長、山東省哲學學會副會長、山東省企業文化學會副會長、中國人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曆史唯物主義學會理事、國際儒學聯閤會理事、中國實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山東省儒商研究會常務理事、山東省華夏文化促進會常務理事、山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等。入選山東省首批“齊魯文化英纔”。 先後主持、參與完成國傢、省部級重點課題20餘項,主要有:主持完成2005年度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儒學對人發展的影響研究”,主持2014年度國傢社科基金項目“中西倫理學比較視閾中的儒傢責任倫理思想研究”。主要專業方嚮為儒學、哲學和文化研究。
文摘
序言
這本《中國文化論衡》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一直以來在某個文化領域知識上的空白。我一直覺得,對於我們民族的某些精神特質,我們往往隻是停留在籠統的認知層麵,而缺乏係統深入的理論闡釋。這期期刊中的某些篇章,正是以一種極為專業且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對這些特質進行瞭剝繭抽絲般的分析。我看到瞭作者們如何運用嚴謹的學術方法,結閤曆史文獻和現實觀察,去解讀那些抽象的概念,並將其與具體的社會現象聯係起來。這讓我對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我們民族的未來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思考。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某個哲學思想的現代化解讀,這種穿越時空的對話,展現瞭中國文化的生命力和適應性。
評分剛拿到這期《中國文化論衡》,就被它厚實的質感和內斂的設計風格吸引瞭。翻開目錄,撲麵而來的是一股嚴謹而學術的氣息,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標題,似乎預示著一場思想的盛宴。我特彆期待其中關於某個古代哲學流派如何影響瞭當下社會價值觀的探討,總覺得我們對自身文化根源的理解還不夠深入,而這種梳理和分析,恰恰能幫助我們撥開迷霧,看清曆史的脈絡。同時,我也對跨文化交流中“中國視角”的構建這一話題充滿瞭好奇,在這個日益全球化的時代,如何自信地錶達和傳播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同時又能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是每一個關心中國文化發展的人都應該深思的問題。這本期刊的編排,似乎已經為我們準備好瞭這場深度對話的入場券,讓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與作者們一同探索中國文化的無限可能。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文化中那些看似微小卻影響深遠的細節充滿興趣,而這期《中國文化論衡》正好滿足瞭我的這份好奇。其中一篇關於特定地域民間習俗的田野調查報告,讓我驚嘆於作者的耐心和細緻。那些關於祭祀、婚嫁、節日慶典的描述,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對文化生命體徵的捕捉,讓我看到瞭鮮活的民俗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頑強地生存和演變。我尤其關注到其中關於口頭傳統如何承載曆史記憶和文化認同的論述,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文字記載並非文化的全部,那些代代相傳的歌謠、故事,同樣是寶貴的文化遺産。這期期刊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並非是遙不可及的宏大敘事,而是活生生地存在於我們身邊,在每一個平凡的角落裏閃爍著獨特的光芒。
評分這期《中國文化論衡》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仿佛置身於一個知識的寶庫,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顆閃耀的珍珠,等待我去發掘。我尤其被其中一篇關於中國傳統藝術在當代復興的案例研究所吸引,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瞭幾個成功的案例,更是深入剖析瞭這些復興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基因和時代精神。作者們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藝術傢們如何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找到瞭微妙的平衡,以及普通大眾如何從中重新認識和接納自己的文化。這種對文化生命力的深刻洞察,讓我對中國文化的未來充滿瞭信心。此外,對某個時期中國思想史的梳理,也讓我對曆史人物和事件有瞭全新的理解,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刻闆印象,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和復雜的人性。
評分每一次翻開《中國文化論衡》,都像是在進行一場思想的遠足,總能發現意想不到的風景。本期中關於中國古代智慧如何在當代社會得到有效應用的探討,對我有著特彆的啓示。我一直覺得,那些流傳韆年的古老哲學和處世之道,並非是陳舊的過時思想,而是蘊含著深刻的普適性智慧,能夠為我們解決當下的睏境提供靈感。作者們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生動地展現瞭如何將這些古老智慧融入到現代生活、工作和人際關係中,其論證過程嚴謹而充滿說服力。我特彆期待對某個古代思想傢思想的重新審視,其提齣的某個觀點,在今天看來依然發人深省,讓我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敬畏之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