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6)
定價:89.00元
作者:陶東風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20122313
字數:391000
頁碼:392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文化研究年度報告》是由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聯閤主辦的學術輯刊,每年度齣一輯,這是第四輯,此次為2016年度的報告。《文化研究年度報告》旨在充分展示文化研究的學術成果,促進外文化研究的交流,成為文化研究的另一個重要平颱和品牌。《文化研究年度報告》推崇有獨特新銳的聲音、見解、觀點、智慧的有原創性的文化研究成果。《文化研究年度報告》的常設欄目有:“年度論文”:精選上一年度發錶的重要論著,介紹外文化研究的前沿動態。“文化熱點評述”,評述上一年度外的文化熱點話題。“文化研究年度重要論著評述”,主要評述上一年度本領域的重要學術著作和重要集刊。“文化研究大事記”輯錄、整理本年度外文化研究領域具有史料性質的事件如熱點現象、機構的成立、重要會議等;“文化研究工作坊”,主要推介和發錶高校及研究所在文化研究領域湧現齣來的學位論文和其他論文,主要以個案研究為主,類似布迪厄的《社會學工作坊》,帶有研究示範和實驗性;也可以發錶有價值的原創性的調研報告和民族誌訪談,提倡田野調查。每篇文章後麵由作者自己寫一個研究經過和心得體會,也可以由導師寫齣簡短評語,以便讀者和學者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陶東風,1959年生於浙江。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首都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中心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首席專傢,博士生導師。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認為,優秀的文化研究報告,不僅僅是信息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能引發讀者對自身所處文化環境的深刻反思。2016年的《文化研究年度報告》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其中關於消費主義與身份構建之間復雜關係的探討,著實觸動瞭我。報告中的研究者們,並沒有簡單地將消費者標簽化,而是深入到消費行為的背後,去挖掘那些隱藏的動機、社會期待以及個體對自我認知的投射。他們分析瞭不同品牌如何通過敘事和營銷策略來構建一種“生活方式”或“價值體係”,而消費者又是如何從中挑選、組閤,並最終內化為自身身份認同的一部分。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報告中對“選擇的自由”這一概念的質疑,認為在高度發達的消費社會中,個體看似自由的選擇,實際上往往受到市場邏輯和文化規範的深層引導。這種批判性的視角,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日常的消費習慣,也讓我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購買行為背後的社會意義有瞭更深的體悟。
評分我一直對媒介在塑造公眾認知和集體記憶中所扮演的角色深感著迷,因此,《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6)》中關於這一主題的探討,自然是我翻閱的重頭戲。報告中的幾篇文章,從不同媒介形態齣發,對2016年發生的重大社會事件進行瞭深入的文化解讀。我特彆驚嘆於作者們將傳統媒體的敘事方式與新興社交媒體的傳播邏輯進行對比分析的能力。他們不僅考察瞭信息如何被篩選、編碼和傳播,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討瞭不同媒介的屬性如何影響瞭公眾對事件的理解、情感的迴應,甚至是如何構建瞭關於事件的“真相”。例如,報告中對某次大型抗議活動的媒介呈現分析,就生動地展示瞭在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網絡環境中,公眾如何通過社交媒體形成自己的判斷,以及這種判斷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事件的走嚮。這種對媒介生態復雜性的洞察,讓我對於“信息即權力”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警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文化全球化議題的研究者,我總是習慣性地從《文化研究年度報告》中尋找關於這一主題的最新觀察。《2016年度報告》在這方麵的內容,可謂是精彩紛呈,並且具有相當的啓發性。報告中有一係列探討“在地化”與“全球化”張力的文章,它們並沒有采用一種非黑即白的立場,而是 nuanced 地分析瞭全球文化元素如何在不同地區和社群中被重新解讀、改造和融入。例如,報告中關於流行音樂跨文化傳播的案例研究,就生動地展示瞭某個西方音樂風格如何在亞洲地區演變齣獨特的本地特色,並且這種演變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包含瞭對當地社會、曆史和審美觀念的深刻迴應。這種“全球在地化”的現象,在報告中得到瞭多角度、多層次的呈現,讓我對文化傳播的復雜性和創造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它提醒我,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地方文化並非是被動接受者,而是具有強大能動性的參與者和塑造者。
評分在閱讀《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6)》時,我發現其中關於“身份認同的危機與重塑”這一主題的文章,給我留下瞭尤為深刻的印象。報告並沒有簡單地將當下的身份問題歸結為某種單一因素,而是從多個維度進行剖析,例如,性彆、族裔、階層、地域以及數字身份等。我尤其欣賞其中一篇關於“虛擬身份與現實自我”互動的研究,作者通過對在綫社區中個體行為模式的細緻觀察,揭示瞭人們如何在虛擬空間中探索、實驗甚至重塑自己的身份,而這種虛擬身份的構建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自我認知和人際交往。報告的論述邏輯清晰,案例豐富,並且能夠將抽象的理論概念與具體的個體經驗巧妙地結閤起來,使得讀者能夠感同身受。它讓我意識到,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身份認同並非固定不變的標簽,而是一個持續生成、協商和演變的過程,充滿瞭挑戰,也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
評分作為一名深度沉迷於文化現象的愛好者,每年我都會滿懷期待地等待著《文化研究年度報告》的問世。2016年的這份報告,依然沒有讓我失望。翻開它,就像打開瞭一扇通往無數文化前沿的窗口。我特彆想提一下其中對數字時代下青年亞文化演變的研究,這部分內容深入淺齣,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揭示瞭網絡社區如何塑造瞭新一代的身份認同和社交模式。作者們敏銳地捕捉到瞭那些在傳統學術視角下容易被忽視的細微變化,例如某種網絡流行語的興起如何反映瞭特定群體的心理訴求,或者某個短視頻平颱的興盛如何重塑瞭話語權的分發機製。更令人驚嘆的是,報告並沒有停留在描述現象,而是進一步探討瞭這些亞文化在更宏觀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關係中的位置,以及它們可能帶來的長期影響。那種將個體體驗置於集體文化變遷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的視角,讓我受益匪淺。讀完這部分,我對於“連接”與“疏離”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現代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也更加意識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理解並參與到文化對話的重要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