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美麗傳說-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堂首批入選名人紀實
定價:85元
作者: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
齣版社:上海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208146136
字數:116000
頁碼:12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供廣大讀者閱讀
《美麗傳說——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堂首批入選名人紀實》由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編著。首批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入選名人堂的三位都是德高望重的長者:海派文化名人、一輩子鍾情旗袍服飾並在海內外為之傳播具有深遠影響的嚴幼韻女士;百年時裝公司“鴻翔”第二代傳人、海派旗袍製作技藝傳承人金泰鈞先生;被譽為“百年海派旗袍傳奇人物”的上海裁縫儲宏生先生。本書采寫瞭嚴幼韻、金泰鈞、儲宏生三位長者在大曆史背景下對海派旗袍文化傳播、海派旗袍製作技藝傳承和發揚的精彩人生。
內容提要
2016年,上海海派旗袍促進會邀請關注海派旗袍文化發展的社會賢達、文化名人藝術傢及研究者等名人擔任評委,成立瞭《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及《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堂》評審委員會,旨在對百年來為海派旗袍文化的形成、發展做齣突齣貢獻的文化人、媒體人、藝術傢、製作技藝傳承和社會熱心人士予以錶彰。12月23日在思南公館81號“海派旗袍文化思南之傢”舉行瞭《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堂》首批名人頒證儀式。作為首批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入選名人堂的三位都是德高望重的長者:海派文化名人、一輩子鍾情旗袍服飾並在海內外為之傳播具有深遠影響的111歲的嚴幼韻女士;百年時裝公司“鴻翔”第二代傳人、海派旗袍製作技藝傳承人、86歲的金泰鈞先生;被譽為“百年海派旗袍傳奇人物”的上海裁縫、98歲的儲宏生先生。本書是對嚴幼韻、金泰鈞、儲宏生三位長者在大曆史背景下對海派旗袍文化傳播、海派旗袍製作技藝的傳承和發揚的精彩人生。
目錄
作者介紹
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是為促進海派文化的傳播、促進女性文明素養的提高、促進海派旗袍文化品牌的戰略發展提供服務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會長張麗麗為原上海市婦女聯閤會主席,現任上海市常委、華僑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和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
文摘
《美麗傳說:海派旗袍文化名人堂首批入選名人紀實》:
戰爭開始瞭
到達馬尼拉不久後,就發生瞭一件令人不快的事。但從處理這件事上,很可以窺見嚴幼韻的處事風格。
一天晚上,楊光窪和嚴幼韻去參加一個晚宴,迴傢後嚴幼韻摘下首飾,她的貼身女僕吳媽把它們和其他首飾都放在瞭嚴幼韻臥室的衣櫥裏。衣櫥裏有3扇門,吳媽都上瞭鎖。一般來說,吳媽就睡在嚴幼韻臥室通往遊廊的帆布床上。但當天正好有兩個楊光泩的朋友住在酒店裏,他們的女僕就住在楊光泩傢,吳媽晚上去陪伴這兩個新女僕。
第二天早上,嚴幼韻醒來時,發現衣櫥的3扇門都開著,所有的首飾都不見瞭。小偷在花園裏砸碎瞭首飾盒,還從裏麵挑挑揀揀一番,拿走瞭鑲嵌鑽石和其他寶石的首飾,扔掉瞭珍珠和一些舊首飾。雖然夫婦倆報瞭警,但始終沒有破案。當時在馬尼拉的美國人圈子裏流傳著是警察局長手下參與盜竊的傳言。這些首飾中有許多是嚴幼韻在上海時期就開始收藏的,包括傢傳的珠寶和她在巴黎、濛特卡洛和意大利購買的珠寶。但嚴幼韻卻沒有錶現得太難受。
當朋友問她為什麼沒有太傷心時,嚴幼韻說,一切糟糕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而人室盜竊隻是程度輕微的。“我隻是丟失瞭財務,其他重要的東西都毫發無損一一我的生命、健康和傢庭。”
在菲律賓,楊光窪的主要任務是從當地富裕的華僑中為中國抗日戰爭募集錢款。作為夫人,嚴幼韻也必須將社交作為一項應盡的責任,而非閑暇時的娛樂活動去開展。她被推選為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會菲律賓分會名譽主席,幫助大傢開拓新渠道為抗戰募捐。帶領婦女們募集黃金首飾、做紙花義賣,深入工廠、商店、街道勸募。僅1940-1941年,該會匯繳給重慶國民的錢款便是以往總和的10倍。她們還為前綫製作瞭100萬個醫療包。並為士兵的鼕衣和藥品額外募集瞭2.3萬比索。
戰爭的腳步,並未因此被隔絕在外。
1941年12月8日,嚴幼韻正在臥室梳頭發,楊光泩衝進來宣布:日本人轟炸瞭珍珠港,這意味著日本嚮美國宣戰瞭。第二天,日本就開始轟炸馬尼拉。有時甚至一天空襲兩三次。整個城市頓時陷入瞭恐慌。嚴幼韻一傢的生活也被改變瞭。
12月24日,馬尼拉宣布成為“開放城市”,希望通過保證不抵抗即將到來的日軍,來避免更大的死傷和破壞。但是日軍的轟炸並沒有停止。麥剋阿瑟將軍準備撤離馬尼拉,邀請楊光窪全傢一起離開。
但楊光窪婉言謝絕瞭這一邀請,他說留下來保護華僑社區是他的職責。1942年1月2日,日軍進入馬尼拉。1月4日,日軍到馬尼拉賓館瞭楊光窪和其他7位領事官員。
日本士兵進入酒店的時候,楊光窪一傢正在吃早飯。楊雪蘭記得,所有的士兵腿上都纏著帆布綁腿,整個過程他們錶現得異常禮貌、平靜、迅速。“爸爸跟著士兵上樓拿瞭一小包衣服。他肯定已經作好瞭準備。”
一開始,幾位領事官員被在馬尼拉市中心的菲律賓總醫院,後來被轉到瞭69公裏之外的度假地洛思巴菲奧斯,接著又被送到瞭馬尼拉的愛特諾學院。在這3處,嚴幼韻和孩子們尚能去探望楊光窪,給他帶點乾淨衣服和食物。但是之後他們忽然都消失瞭。
多年以後,楊蕾孟都在後悔當時自己的行為。她後來迴憶道:在一次隨母親前去看望楊光泩時,父親錶示,要嚴肅地和長女談一談,告訴她要快快長大,照顧好媽媽。但是隻有12歲的楊蕾孟不能忍受這些話,掙脫他跑迴瞭嚴幼韻身邊,“他肯定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事,我明白他在跟我訣彆。這是我後一次見到他。我一直很後悔自己當時的行為。”
……
序言
這本書的文獻價值和文化探討深度,超乎瞭我的預期。我原以為它會偏重於時尚史的梳理,但深入閱讀後發現,它巧妙地將曆史學、社會學乃至美學理論融入其中,使得論述立足於堅實的學術基礎之上。例如,作者在分析某個時期旗袍領口高度變化時,竟然能旁徵博引當時的政治氣候與性彆角色的微妙演變,這種跨學科的分析視角,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識上的愉悅。對於那些對中國近現代服飾變遷感興趣的研究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田野資料匯編。它沒有迴避曆史中的復雜性,對於某些敏感的曆史事件,處理得尤為審慎和客觀,展現瞭作者極高的學術素養和對文化遺産應有的敬畏之心。能將如此嚴肅的研究成果,用如此流暢易懂的文字錶達齣來,實屬不易。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相當高明,它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式傳記寫法,反而更像是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作者顯然對不同年代的社會背景有著深刻的洞察力,使得每一位“名人”的故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鑲嵌在那個特定時代的文化脈絡之中。比如,對某位名媛如何將西方裁剪技藝融入傳統盤扣設計的描寫,文字中流淌著一種細膩的考證感,讀起來絲毫沒有枯燥之感,反而充滿瞭發現的樂趣。最妙的是,敘述者似乎總能在關鍵時刻抽身,留齣大段空間給那些被訪者的原話或信件摘錄,那種未經修飾的、帶著年代感的口吻,瞬間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光影交錯的時代茶館裏。這種敘事手法的切換自然流暢,時而宏大敘事,時而聚焦於一朵刺綉的針腳,張弛有度,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專注和情感投入。
評分讀這本書,最讓人震撼的並非那些光鮮亮麗的舞颱成就,而是字裏行間透露齣的那種堅韌與自我建構的過程。這些被銘記的女性,她們所處的環境絕非一帆風順,她們對“美”的追求,遠超乎服飾本身,那是一種在時代洪流中,努力錨定自我身份的文化宣言。書中對她們如何平衡傢庭責任與個人抱負的探討,雖然筆墨不深,但留白的張力十足,引人深思。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描述她們麵對外界質疑時的態度,那種不動聲色的自持與優雅,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具力量。這本書成功地將“旗袍文化”從一種服飾符號,提升到瞭女性精神肖像的高度,讓我們看到,在華麗的麵料之下,是無數次艱難抉擇和不懈堅持的靈魂重量。它不再僅僅是關於美的記錄,更是關於“力量”和“傳承”的深刻詮釋。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經曆瞭一場精心策劃的沉浸式展覽,每一章都是一個獨立的、可以細細品味的展廳。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對“優雅”這個詞匯的理解被徹底重塑瞭。它不再是簡單的外錶修飾,而是融入瞭時間沉澱、文化積澱以及個體意誌的一種生命狀態。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的腦海中浮現的,是那些女性在微光中縫補衣物的側影,是她們在牌桌上談笑風生卻胸有成竹的氣場。這本書的後勁很大,它會在你不經意間跳齣來,讓你重新審視自己衣櫥裏的衣物,以及自己對待生活細節的態度。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讀物,而是需要慢慢咀嚼、時常翻閱的案頭書。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精緻生活、文化傳承以及女性力量感興趣的朋友,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故事,更是一種對美好生活方式的深刻嚮往與反思。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觸動人心,封麵那抹典雅的墨綠和燙金的字體,乍一看就帶著一種老上海的味道。我是在一傢古舊書店偶然翻到的,那一瞬間,仿佛時間倒流,聞到瞭空氣中若有若無的檀香和絲綢的清冷氣息。書頁的質感也處理得非常好,不是那種廉價的亮光紙,而是略帶粗糲感的米白紙張,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肅然起敬。內頁的插圖和老照片的排版更是匠心獨運,雖然是黑白影像,但人物的眼神、旗袍的綫條,那種精緻到骨子裏的韻味,透過紙張都能撲麵而來。光是翻閱前幾頁,那些被精心挑選齣來的曆史瞬間,就已經足夠讓人沉醉。我尤其欣賞設計師在留白上的處理,既沒有讓畫麵顯得擁擠,又恰到好處地烘托瞭主題的厚重感,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從視覺到觸覺,都稱得上是一次對傳統美學的緻敬。這本書的外在美,完美地預示瞭內在內容的精粹,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瞭解那些被時間打磨過的傳奇女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