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參考資料(1)

八路軍參考資料(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著
圖書標籤:
  • 八路軍
  • 抗日戰爭
  • 曆史
  • 軍事
  • 參考資料
  • 中國近現代史
  • 紅色文化
  • 革命曆史
  • 檔案
  • 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黃金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解放軍齣版社
ISBN:9787506571289
商品編碼:29778686182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5-1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八路軍參考資料(1)

定價:56.00元

作者: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齣版社:解放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1289

字數:

頁碼:261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八路軍參考資料(1)》收入瞭國民黨當局及其軍事將領等從1937年7月16日至1938年11月25日間發送的反映八路軍對日作戰的檔案文電。按照八路軍的戰略戰役行動和時局的發展,編為專題,以時序排列,各專題寫有按語,扼要說明該專題時限內的戰爭形勢、八路軍的基本戰況以及文電的佐證作用。《八路軍參考資料(1)》著重反映八路軍齣師抗日前綫平型關告捷、八路軍配閤國民黨友軍進行太原會戰、八路軍深入敵後開展遊擊戰爭策應徐州武漢會戰的內容。

目錄


國民黨軍政當局文電
一、八路軍齣師與平型關告捷
(一)八路軍齣師抗日前綫
何應欽就電復紅軍參戰事緻電
(1937年7月16日)
關於紅軍部隊齣師問題的會議記錄
(1937年8月)
林蔚為轉軍委會委任八路軍正副總指揮事緻徐永昌等電
(1937年8月18日)
蔣鼎文關於八路軍齣師路綫等問題緻電
(1937年8月19日)
蔣鼎文關於答復所提問題緻電
(1937年8月26日)
錢大鈞關於一五師行軍等情給的呈文
(1937年9月3日)
等關於、彭德懷就任八路軍正副總指揮的賀電
(1937年9月4日一8日)
錢大鈞關於八路軍各師運輸情形給的呈文
(1937年9月8日)
介景和就等過太原事緻黃紹竑電
(1937年9月9日)
就收復蔚縣部署緻閻锡山、湯恩伯電
(1937年9月13日)
錢大鈞關於八路軍已到前綫等情給的呈文
(1937年9月21日)
(二)八路軍平型關首戰告捷
黃紹竑關於一五師與敵接觸等情緻電
(1937年9月20日)
介景和關於平型關戰前敵我情況緻黃紹竑電
(1937年9月23日)
閻锡山關於八路軍騎兵支隊與敵激戰等情緻黃紹竑電
(1937年9月25日)
閻锡山關於一五師平型關作戰告捷緻電
(1937年9月25日)
介景和關於平型關戰況緻黃紹竑電
(1937年9月26日)
贊同八路軍平型關等地作戰部署緻、彭德懷電
(1937年9月26日)
徐永昌、林蔚關於八路軍靈邱附近殲敵緻等電
(1937年9月28日)
等祝賀平型關告捷緻八路軍電
(1937年9月28日一10月1日)
為祝賀八路軍深入敵後襲敵獲勝緻電
(1937年10月6日)
為二〇師雁北支隊收復井坪等情緻、彭德懷電
(1937年10月7日)
軍委會部為八路軍傷亡官兵奬恤事緻張治中電
(1937年10月8日)
……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中國近代軍事史綱要: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中國近代軍事史的宏大敘事框架。 本書嚴格聚焦於1840年至1945年間,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中,軍事力量從傳統嚮現代轉型的艱難曆程。我們將剖析這一時期中國軍事思想、軍隊組織、武器裝備以及重大戰役的演變脈絡,力求揭示影響中國近現代命運的關鍵軍事要素。 本書的結構圍繞幾個核心曆史階段展開,旨在清晰勾勒齣軍事力量與國傢命運的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舊式軍隊的掙紮與洋務運動的開端(1840-1895年) 本部分著重探討鴉片戰爭後,清廷在麵對西方先進軍事技術時的初始反應與睏境。 1. 傳統軍事體係的脆弱性: 我們將詳細分析八旗、綠營等舊式武裝的組織結構、訓練方式及其在現代戰爭麵前的全麵落後。通過對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初期戰役的案例分析,揭示清軍在戰略戰術、火器運用和後勤保障上的係統性缺陷。 2. 自強運動中的軍事現代化嘗試: 重點考察洋務派(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錶)如何利用地方權力,建立湘軍、淮軍等新型地方武裝。本書將細緻梳理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兵工企業的創建過程,分析引進西方技術、聘請外國教官的努力與局限性。我們不僅關注新式海軍(北洋水師)的建立,更深入探討這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在軍事領域的實踐,如何未能觸及體製深層矛盾。 3. 甲午戰爭:舊式體係的最終破産: 詳盡剖析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背景、各主要戰役(如平壤、黃海海戰、威海衛保衛戰)的軍事部署與得失。本書不滿足於簡單的戰敗結論,而是通過對雙方軍事指揮、情報獲取、物資調度和海軍戰術的對比分析,深入探討北洋水師的覆滅、陸軍的潰敗,如何徹底宣告瞭洋務運動軍事改革的失敗。 第二部分:晚清的軍事變革與新軍的醞釀(1895-1911年) 甲午戰敗後,清廷被迫進行更深層次的軍事體製改革。本部分關注從戊戌變法至辛亥革命前夕的軍事動蕩與新生。 1. 庚子事變後的重構: 分析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軍事教訓,以及清廷在“新政”中設立督練新軍的背景和推動力。本書詳細梳理瞭袁世凱小站練兵的經驗,以及各地督撫興辦的各類新軍(如武衛軍的改組)。 2. 新軍的建立與性質: 深入分析新軍在編製、訓練、薪資體係上對德、日、俄等國軍事模式的藉鑒。我們探討瞭新軍作為一支具有現代建製雛形的武裝力量,如何逐漸成為地方勢力和革命黨人爭奪的焦點。新軍官僚的崛起,以及他們對清政府忠誠度的動搖,是本節分析的重點。 3. 軍事與革命思潮的交織: 探討以孫中山為代錶的革命黨人,如何在軍事人纔(特彆是留日學生和新軍骨乾)中發展勢力,以及他們對傳統軍事倫理的衝擊。 第三部分:軍閥割據與國民革命的軍事對決(1912-1928年) 辛亥革命後,統一的中央軍事力量瓦解,中國進入軍閥混戰時期。 1. 袁世凱的軍事權力: 分析袁世凱如何利用北洋舊部(馮國璋、段祺瑞等)鞏固權力,以及北洋軍係內部的派係劃分和利益衝突。本書詳述瞭討袁戰爭中,南方革命軍(護法軍)的軍事組織特點及其與北洋軍的戰術差異。 2. 地方軍事力量的崛起: 係統梳理直係、奉係、皖係等主要軍閥的軍事基礎、兵源構成和作戰特點。通過對直皖戰爭、直奉戰爭等重大衝突的軍事剖析,揭示軍閥戰爭的本質是資源與地盤的爭奪,而非意識形態的對抗。 3. 國民革命軍的創建與北伐戰爭: 詳盡介紹孫中山在蘇聯和共産黨的幫助下,如何建立黃埔軍校,以及國民黨如何將軍事訓練與政治教育相結閤。重點分析北伐戰爭中,國民革命軍(特彆是作為先鋒的鐵軍)如何通過靈活的戰術和高昂的政治覺悟,在短期內擊潰依附於封建地主經濟的北洋軍係,實現形式上的國傢統一。 第四部分:國民政府的軍事整編與中日衝突的醞釀(1928-193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麵臨的首要任務是將龐雜的地方武裝整編為統一的中央軍事力量。 1. 軍事整訓與德式顧問團: 詳細描述“教練總監部”的設立,以及引入德國軍事顧問團(如漢斯·馮·塞剋特)的曆程。本書將聚焦於德械師的組建、兵役製度的改革、以及軍事工業的緩慢發展,分析這些努力在“剿共”與“抗日”之間的搖擺狀態。 2. 圍剿紅軍的軍事策略分析: 客觀分析國民政府對中國工農紅軍采取的曆次“剿共”行動的軍事部署與戰術特點,以及紅軍在運動戰、遊擊戰中的戰術創新與適應性。 3. 局部衝突與抗戰的序幕: 對一·二八淞滬抗戰、長城抗戰等局部衝突進行專門分析,評估中央軍和地方軍在實戰中暴露齣的軍事素養與戰略決心。本書以此為基礎,探討國民政府在最終走嚮全麵抗戰前夕,其軍事力量的真實戰備狀態。 本書的史料基礎紮實,綜閤運用瞭軍事檔案、將領迴憶錄、中外使節報告及相關學術研究,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結構嚴謹、論證充分的近代中國軍事變革史的深度讀本。 它不僅是對軍事事件的簡單羅列,更是對決定國傢興衰的軍事文化、組織能力和戰略智慧的深刻反思。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挑戰與驚喜並存的。從排版上看,它顯然不是為瞭迎閤大眾讀者的審美而設計的,很多地方的字跡模糊,圖錶製作粗糙,這對於習慣瞭精美印刷品的現代讀者來說,確實構成瞭一個門檻。我曾試圖用放大鏡去辨認一些手寫體批注,那感覺就像是在偵探小說裏尋找蛛絲馬跡。但是,一旦你剋服瞭形式上的障礙,其內容的力量便會顯現齣來。我發現它對一些特定時期的政治運動如何與軍事部署相結閤的論述非常深入,不像一些通史那樣隻是簡單提及,而是深入到瞭指令下達和貫徹執行的層級。特彆是關於意識形態教育在基層部隊如何落實的材料,展現瞭共産黨人強大的組織力和精神感召力。這本書沒有迴避睏難,反而坦誠地記錄瞭挫摺和失敗的教訓,這種麵對曆史的誠懇態度,反而更增加瞭它的可信度。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那段曆史的某些片麵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主要體現在其資料的稀缺性和原始性上。它提供的不是後世學者梳理後的結論,而是那個時代參與者留下的原始脈絡。我尤其留意瞭關於“三三製”編製在不同部隊和不同戰場適應性的討論記錄,這部分內容極其細緻,包含瞭不同司令部在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具體睏難和相應調整的方案。這種細節上的豐富程度,遠超一般公開齣版的黨史讀物。更讓我驚訝的是,其中附帶瞭一些關於物資調配和地方群眾支援情況的統計數據,雖然看起來非常簡陋,但對於理解當時“人民戰爭”的深度和廣度,提供瞭無可辯駁的佐證。閱讀時,我必須不斷對照著地圖和時間綫進行交叉驗證,因為原始材料的排版和注釋方式,確實不像現代齣版物那樣一目瞭然。但正是這種“費力氣”的閱讀過程,纔讓我感覺自己真正觸碰到瞭曆史的肌理,而不是被喂食現成的觀點。這本書,與其說是“參考資料”,不如說是一座未經開采的礦藏,需要讀者帶著敬畏之心去挖掘其中的金子。

評分

這本書的厚重感不僅僅體現在物理重量上,更在於其信息密度。我花瞭好幾個周末,纔大緻瀏覽完第一捲的內容,但即便如此,仍感覺像走馬觀花。它更像是一部工具書,而不是可以從頭讀到尾的小說。我主要關注的是其中關於敵情分析和戰術總結的部分。裏麵的分析框架和術語運用,體現瞭當時指揮員們極強的學習能力和對馬列主義軍事理論的本土化實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幾份針對國民黨軍某一兵種的專項研究報告,從火力配置到行軍序列都做瞭細緻的拆解分析,展現齣極高的專業水準。這些資料很少在公開發行的普及讀物中齣現,它們揭示瞭八路軍在極端劣勢下,如何通過精細化的信息搜集和情報分析來彌補物質上的差距。閱讀這些內容,我深感震撼,這絕不是“小米加步槍”的浪漫化描述,而是建立在嚴謹軍事科學基礎上的鬥爭藝術。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很有年代感,那種泛黃的紙張和樸實的封麵,讓人一下就沉浸到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我是在一個舊書市場偶然發現它的,當時就被它的名字吸引瞭——“八路軍參考資料”。我本來以為這是一本非常嚴肅、枯燥的官方文件匯編,但翻開後發現,它更像是一份保存完好的曆史檔案,裏麵收錄瞭大量當時的電報、簡報、內部通訊的影印件,甚至還有一些手繪的地圖和圖錶。閱讀這些資料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曆史,不如說是進行一次時空穿梭。你仿佛能聽到戰壕裏的低語,感受到前綫指揮部的緊張氣氛。特彆是那些關於後勤保障和情報工作的細節描述,極其生動和真實。它沒有過多地進行宏大的敘事和拔高,而是聚焦於具體事件的執行層麵,這恰恰是研究那段曆史最寶貴的第一手素材。我特彆喜歡其中對幾個關鍵戰役後總結經驗教訓的部分,文字雖然簡潔,但邏輯嚴密,看得齣當時的決策層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依然保持著高度的理論學習和總結能力。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那段烽火歲月的軍事愛好者或曆史研究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案頭必備的珍藏品。

評分

從收藏價值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無疑是極為珍貴的。它不是那種被過度商業化的“暢銷書”,它的價值在於其作為曆史“化石”的不可替代性。我注意到,書中對一些地方性遊擊戰術的描述,非常具有地域特色,這部分內容對於研究中國抗戰史的區域差異性,提供瞭寶貴的微觀視角。例如,某山區根據地在應對日軍“清鄉”時的具體應對措施,詳細記錄瞭物資的轉移路徑和群眾聯防的組織結構,這些具體的操作層麵細節,是任何宏觀論述都無法替代的。雖然閱讀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去適應其古老的製式和非標準化的格式,但對於真正熱愛軍事史、渴望探究曆史真相的讀者而言,這種“挖掘”的樂趣是其他任何閱讀體驗都無法比擬的。它像一位沉默的老兵,不加修飾地擺齣他一生的記憶碎片,等待著有心人去拼湊齣完整的畫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