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影像档案:1937:万里猎影记

中国百年影像档案:1937:万里猎影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明经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影像
  • 档案
  • 纪录片
  • 中国
  • 抗战
  • 1937
  • 战争
  • 摄影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玖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51410182
商品编码:2977719930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百年影像档案:1937:万里猎影记

定价:78.00元

作者:孙明经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514101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电影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孙明经,于七七事变 爆发前夕从南京出发到全面抗战爆发后近一个月返回 南京的旅程,是他**次行程超过万里的考察,考察 范围及于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
孙明经的这一次考察,拍电影、拍照片、记文字 三管齐下,成果颇丰。由孙明经编*的《1937--万里 猎影记(中国百年影像档案)》记录了七七事变前后长 城内外广袤大地上的芸芸众生,不仅为我们今天研究 和认知当时中国的现状留下了丰富的的影像史料,* 为我们今天和未来如何“用好”珍贵的中华传统文化 财富留下了宝贵的思考空间。

目录


序导言信 六月九日 发于陇海道上 云龙山值得入镜头“日本人”侦摄陇海路第2信 六月十日 发自板浦(灌云县两淮盐务管理局所在地 小陇海沿途只一站新板浦淡饮费周章第3信 六月十五日 端午节发自新浦东方旅社 南风之薰兮阜吾民 国税丰收兮灶户贫第4信 六月十五日 发自连云港上海大旅社 税警团功在国防连云港形势天成第5信 六月十六曰发自陇海路运河站 市民百万饮黄窝带鱼咬尾为食亡第6信 六月十六日发自台儿庄 照电影两腿居首功台儿庄控制两铁路第7信 六月十七日 发于枣庄中兴煤矿公司 白宝黑宝都不少可惜矿师外国佬第8信 六月二十日 发自临城车站 “大槽煤”厚达八米通空气空有风第9信 六月二十一日发自天津车站 微山湖形同化外天津站何尝属我0信 六月二十五日 发自北平北辰宫饭店 “文化城”另有所欢访故宫不得全豹1信 六月二十七日 发自北平颐和园 北平图书馆四库完好滦州影艺术高妙2信 六月三十日 发自北平北辰宫饭店 慈幼院“教”“养”“卫”合一 考察团“看”“问”“想”并重3信 七月一日 发自大同 平绥铁路昭国光万里长城无国防4信 七月二日 发自集宁省立师范学校 云冈石佛侍伤兵集宁重镇驻汤军5信七月三日 发自归绥正风中学 大青山前葬烈士 白话碑文垂战绩6信七月五日 发自归绥正风中学 国民兵功在抗战大黑河利于灌溉7詹七月七日发自归绥正风中学 全省教员受集训羽山公馆办特务8信 七月八日 发自归绥正风中学 归武公路贯穿大青山 四一九团首占百灵庙9信 七月九日 发自归绥正风中学 王子修反正挽危局民生渠虚抛百万金第20信 七月十日 发自包头省立第二中学 包头市西北商业中心烟和妓绥远两大危机第21信 七月十三日 发自达拉特旗 渡黄河骡车坐船访旗地不见蒙俗第22信 七月十四日 发自萨拉齐县磴口车站 民生渠闸口不进水种每亩利百元笫23信七月十七日发自五原 王同春开渠干余里五临安屯垦地万顷第24信 七月二十日 发自五原实行小学 集团结婚便屯垦训练自卫固国防第25信 七月三十一日 发自郑州 离北平幸乘末次车到太原欣闻大胜利外篇

作者介绍


孙明经(1911年-1992年),中国教育家。中国电影教育先驱,中国电视事业的拓荒者。1936年,孙明经创办金陵大学'电影与播音专修科',开始了中国电影高等教育和中国播音高等教育,为中国培养*早期的电影和播音专业人才。1930年代初,在中央大学物理实验室制成中国电视历史中**套电视摄、输、显系统,为中国电视史的开始。'电影'、'电视'中文名称也于此拟定使用。曾主办《电影与播音》杂志。1937年,主持开拍大型系列电影《中华景象》。后独立拍摄纪录影片、科教片共62部。早期中国各地教育机构流通的科教影片一半以上出此。所拍纪录影片至今多为珍贵的传世之作。1952年后又和同仁及学生一起作为业务主干创办发展北京电影学院,参与了国家电影、广播、电视、摄影高等教育*早的十几门课程的创建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电影、电视、广播、摄影的大学教师和**人才。

文摘


序言



《长河落日:1937,烽火中的影像记忆》 卷首语 1937年,历史的巨轮轰鸣着驶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岔路口。这是一个充满着悲怆与抗争的年份,也是一个被无数影像匆匆定格的年份。硝烟弥漫的天空下,摄像机的快门声与枪炮声交织,记录着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的挣扎与呐喊。本书,《长河落日:1937,烽火中的影像记忆》,并非一本简单的图册,它是一次沉重的回溯,一曲悲壮的挽歌,一次对历史真相的深刻追寻。我们试图拨开迷雾,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还原那个惊心动魄的时代,让那些被遗忘的画面再次鲜活,让那些无声的呐喊穿越时空,直抵人心。 第一章:山雨欲来风满楼——战前中国社会的面貌 在炮火吞噬一切之前,1937年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模样?本书的开篇,将引领读者穿越至那段暗流涌动的岁月。我们并非仅仅展示街景与人物,而是力图通过一系列精选的影像,勾勒出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肌理。 繁华与落寞的都市剪影: 上海的十里洋场,依旧流光溢彩,却也暗藏着风雨欲来的不祥。那些西式的建筑、繁忙的码头、摩肩接踵的人群,都在诉说着经济的脉动,同时也隐匿着阶级的鸿沟与动荡的暗影。从老洋房的精致到弄堂里的市井烟火,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时代的气息。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尚未被完全现代化浪潮席卷的城市,它们保留着古老的韵味,却也面临着变革的冲击。 乡村的坚韧与困顿: 广袤的中国乡村,是这个古老国度的根基。镜头将深入田野,捕捉农民的辛勤劳作,丰收的喜悦,以及在贫瘠土地上顽强生存的韧性。然而,我们也无法回避那个时代农村普遍存在的贫困、疾病与社会不公。那些瘦弱的身躯、简陋的居所,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生存的艰难。 民族工业的微光: 在外敌觊觎的阴影下,中国的民族工业也在努力地发展着,它们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本书将展现一些工厂的场景,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机器运转的轰鸣,试图呈现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在工业化道路上的努力与探索。这些微弱的火光,在后来的战火中显得尤为珍贵。 多元的文化与思潮: 1937年的中国,也是一个思想交汇、文化碰撞的年代。从传统的戏曲表演到新兴的电影艺术,从新文学的勃兴到各种政治思潮的涌动,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活力与不安。我们试图通过捕捉当时的文化活动、教育场景、知识分子的身影,来展现那个时代思想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第二章:卢沟桥的枪声——全面抗战的序幕 1937年7月7日,宛平县卢沟桥,一声枪响,划破了中国上空的宁静,也彻底点燃了全国抗战的烽火。这一章,将围绕这一历史性的转折点,聚焦事件的发生及其 immediate 的影响。 芦沟桥事件的现场记录: 本章将呈现关于卢沟桥事变发生前后的一些珍贵影像。这可能包括事发地点周边的环境、当时驻扎的军队,甚至是一些模糊但极具冲击力的画面,试图还原事发时的紧张气氛。我们不会进行过度渲染,而是力求以最客观、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历史的瞬间。 北平、天津的沦陷: 随着战火的蔓延,北平、天津迅速沦陷。本章将通过影像,展示日军的步步紧逼,城市街头的混乱,以及中国军民的初步抵抗。那些昔日繁华的街巷,在炮火中化为断壁残垣,那些曾经平静的生活,被战争的阴影笼罩。 全国的反应与动员: 卢沟桥的枪声,激起了中华民族空前的愤怒与团结。本书将通过一些影像,展现全国各地民众自发组织的抗日活动、爱国集会、参军浪潮。从学校到工厂,从城市到乡村,民族意识在这一刻被空前点燃。虽然这些画面可能不直接是战斗场面,但它们是民族精神觉醒的最有力证明。 早期抵抗的影像: 本章还会包含一些中国军队在早期抵抗中留下的影像。这些画面可能不那么宏大,甚至略显粗糙,但它们却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军人面对强大敌人时,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防线的决心。 第三章:血染的土地——日军侵华的残酷图景 1937年,日军的铁蹄开始在中国大地上肆虐,留下了累累的罪恶。本章将以一种沉痛的视角,通过影像,揭示日军侵华的残酷与暴行。 南京大屠杀的初步显露(或影射): 尽管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杀是年底发生的,但此前日军在占领区域的暴行已经初现端倪。本章可能会包含一些关于日军占领下的城市景象,以及在其他地区日军虐待平民、破坏城镇的零星证据。我们在此强调的是,战争的残酷性在日军的侵略过程中是持续存在的。 沦陷区的百姓生活: 在日军的铁蹄下,沦陷区的百姓经历了怎样的苦难?本章将通过影像,展示日军的统治下,中国人民生活的艰难与绝望。饥饿、疾病、被剥夺的自由,以及在夹缝中生存的无奈,都将在画面中得到体现。 日军的军事行动与破坏: 本章也会呈现日军在军事行动中的一些影像,包括他们的武器装备、战术部署,以及在战场上造成的破坏。这些画面是战争的直观体现,虽然残酷,却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民族的反抗与牺牲: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中国人民也从未放弃抵抗。本章将穿插一些关于中国军民英勇抵抗的影像,即便面对悬殊的实力,他们也用生命践行着“国土不可侵犯”的誓言。这些画面,是对民族不屈精神的最好注解。 第四章:镜头下的挣扎与希望——民族记忆的载体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些勇敢的摄影师、记者,以及无数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用他们的镜头,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印记。本章将关注这些影像的记录者和记录本身。 战地记者的身影: 本章会尝试通过一些可能存在的影像,或当时的描述,来展现那些奔赴前线的战地记者,他们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战争画面。他们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民族苦难的见证者。 民间影像的价值: 除了专业摄影师,大量的民间影像也构成了1937年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可能包括一些普通家庭的日记、信件中的照片,甚至是随军的普通士兵拍摄的片段。这些影像虽然不一定专业,却充满了真实的情感与个人视角。 影像的传播与影响: 本章会探讨这些影像在当时是如何被传播的,它们对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抗战决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张张照片,一篇篇报道,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起到了凝聚人心、唤醒国魂的作用。 未被定格的瞬间: 历史的浩瀚中,无数瞬间未能被镜头捕捉。本章也会提及那些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看到的画面,以及那些未能被记录的个体命运。正是对这些“空白”的认知,才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所能看到的一切。 第五章:日落前的余晖——1937年的尾声与未来 1937年即将过去,战争的阴霾并未散去,但民族的抗争仍在继续,希望的火种也并未熄灭。 战争的延续与坚守: 尽管战争远未结束,但1937年的结束,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战进入了一个更漫长、更艰难的阶段。本章会通过一些年末的景象,展现战火仍未平息的地区,以及中国军民继续坚守的决心。 人们对未来的期盼: 尽管身处黑暗,但对光明的期盼从未停止。本章会尝试通过一些人物的表情、眼神,以及一些零散的文字记录,来展现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对未来和平的渴望,对民族独立的期盼。 历史的回响: 1937年的影像,不仅仅是过去的遗物,它们更是历史的回响,是对后人的警示,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本章将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这些影像的价值,以及它们在今天所能带给我们的启示。 结语 《长河落日:1937,烽火中的影像记忆》是一次凝重的凝视,一次深刻的铭记。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让更多人了解那段沉重的历史,感受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坚韧与不屈。那些画面,是血与泪的凝结,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愿我们永远铭记,也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对历史的敬畏,一份对生命的尊重。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耳边是历史的低语,眼前是鲜活的面孔。1937年,这个年份本身就带着沉甸甸的分量,是国人心中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痕。而《万里猎影记》这个书名,又瞬间勾起了我对那些在战火纷飞年代里,用镜头记录下悲欢离合的先行者的敬意。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颠沛流离、生死未卜的时刻,他们是怀揣着怎样的决心,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按下快门?他们的影像,不仅仅是定格了某个瞬间,更是传递了一种力量,一种不屈的精神。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充满勇气和担当的眼睛,听到那些在炮火声中依然坚守的记录者的声音。我希望它能带我穿越硝烟,去感受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脉搏,去理解那些照片背后,承载了多少故事,多少牺牲,多少希望。这本书,注定是一场深刻的心灵之旅,一次对历史的虔诚回望。

评分

读《中国百年影像档案:1937:万里猎影记》,我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1937年,一个铭刻着苦难的年份,一个激荡着抗争的年代。而“万里猎影记”,则让我想象到无数个在漫漫长路上,用镜头追逐历史真相的摄影师。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不畏艰险的影像记录者,他们也许曾在前线捕捉战争的残酷,也许曾在后方记录人民的坚韧,也许曾在街头捕捉社会的变迁。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翻阅旧照片,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契机。我希望在字里行间,在那些定格的画面里,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触摸到历史的脉搏,理解那些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希望。我想知道,他们的镜头,究竟捕捉到了怎样的中国?是怎样的悲壮,怎样的顽强,怎样的信念?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馈赠。

评分

《中国百年影像档案:1937:万里猎影记》这个名字,光是读出来,就有一种史诗般的质感。1937年,一个充满巨变与挑战的年份,而“万里猎影记”则暗示着一种史诗般的记录过程,仿佛是摄影师们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捕捉着每一个关键的瞬间。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的重大关头,用影像留下证据的人们充满敬意。他们是时代的眼睛,是历史的见证者。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个年代真实而鲜活的画面。我想知道,那些摄影师们是如何工作的?他们面对的是怎样的困难?他们的镜头,又为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宝贵财富?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影像记录者的致敬。我渴望通过这本书,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以及那些在风雨中挺立的中国人。

评分

这本书名《中国百年影像档案:1937:万里猎影记》,光听就充满了故事性。1937年,这个数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一种难以言说的悲伤与坚韧。而“万里猎影记”,则让我联想到的是那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在广袤的土地上奔走,只为捕捉历史真相的先行者们。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硝烟弥漫的前线,流离失所的人群,或是街头巷尾的普通人,他们都可能成为镜头下的主角。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为我展现一个怎样的1937年的中国?那些影像背后,又承载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那些用镜头记录历史、用影像传承记忆的人们的深深致敬。我期待在这本书里,找到触动我心灵深处的力量。

评分

老实说,拿到《中国百年影像档案:1937:万里猎影记》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感。1937年,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让人心头一紧,它意味着烽火,意味着离乱,也意味着民族精神的淬炼。而“万里猎影记”这个名字,更是让我联想到无数位在动荡年代里,以相机为武器,以影像为证人的记录者。他们穿梭于炮火硝烟之中,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画面,将历史的真相,将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凝固成永恒。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本书中,我将看到怎样的画面?是冲锋陷阵的战士,是流离失所的百姓,还是坚韧不拔的医护人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近距离观察那个特殊年份的窗口,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年代的复杂性,以及那些在风雨飘摇中,依然努力求存、奋起反抗的中国人民。这不只是一本图册,更是一部用影像书写的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