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英國工人階級銀幕形象及其文化詮釋(英文版)
定價:28.00元
作者:石同雲
齣版社:南開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310047727
字數:
頁碼:30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英國工人階級銀幕形象及其文化詮釋(英文版)》通過文本詮釋和意識形態解析相結閤,研究20世紀50年代至今的英國社會現實主義電影對工人階級身份特性的展示,以此來審視英國工人階級命運的變化。它探討不同年代工人階級題材電影的主要主題,比較和對比銀幕展示的工人階級身份特性的延續和變化,並從英國文化研究視角對變遷加以分析,探究工人階級形象背後隱含的思想意識形態和文化抵抗。著作指齣,工人階級身份在銀幕上的展示呈現齣鮮明的時代特色,其形象在不同時代的變化也反映齣瞭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從“驕傲”到“羞恥”,這種形象的變化反映齣英國戰後社會基本思潮從福利平等主義到新自由主義文化的根本性轉變。
目錄
CHAPTER I. INTRODUC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Class and Film Representation
British Social Realism Tradi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Literature Review
Structure
CHAPTER II.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ON CLASS
AND WORKING CLASS
Culture: From Elitism to 'A Whole Way of Life' of People
Althusser oIdeology and Gramsci oHegemony
Stuart Hall and the CCCS
The Marginalizatioof Class and the Moral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Class
identity and Representation
CHAPTER III. CLASS AND WORKING CLASS IN BRITAIN:
SOCIOLOGICAL AND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Defining and Classifying Class and Working Class
Looking at Class: Britain--A Class or Classless Society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British Working Class
The 'Underclass' and Devaluation
CHAPTER IV. WORKING CLASS IDENTITY IN NEW
WAVE FILMS
From the GriersoDocumentary Movement to the New Wave
Room at the Top (Jack Clayton, 1959)
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g (Karel Reisz, 1960)
Working-class Identity iNew Wave Films: Theme Analysis
CHAPTER V. WORKING-CLASS IDENTITY IN FILMS OF
LOACH, LEIGH AND FREARS
Thatcherism and the Working Class
Mike Leigh and High Hopes (1988)
Class and Race iStepheFrears' My Beautiful Laundrette (1985).
KeLoach and Sweet Sixtee(2002)
CHAPTER VI. WORKING-CLASS IDENTITY IN 1990s
SOCIAL REALIST EDIES
Brassed Off(Mark Herman, 1996)
The Full Monty (Peter Cattaneo, 1997)
Continuity and Change iWorking-class Identity: Theme
Analysis
CHAPTER VII. IDEOLOGY, CULTURE, IDENTITY:
ANALYSIS OF WORKING-CLASS REPRESENTATION
The New Wave Representation: The Ideology of Affluence and
the New Left
Films of the 1980s, 1990s and 2000s: Neo-liberalism and
Working-class Identity
For Williams' 'Equality of Being': The Need of Cultural Policy
Support
CHAPTER VIII. CONCLUSION
REFERENCES
作者介紹
石同雲(1961一),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英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學會英國研究分會理事。1984年獲得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學士學位,1991年獲得英國華威大學當代英國研究碩士學位,2011年獲得美國路易維爾大學人文學博士學位。1995年獲“北京市教師”稱號。主要研究領域為英國電影和英。國文化。
文摘
《英國工人階級銀幕形象及其文化詮釋(英文版)》:
The union's inflationary wage claims and destructive strikes ithelate 1970s provided Thatcher with good excuses to take radical actions torestraiuniopower. Betwee1980 and 1993, eight major Acts ofParliament were passed to weakeand marginalize trade unions step bystep, e.g. the Employment Act (1982) and the Trade UnioAct (1984)which restricted the operatioof closed shops and made trade unions moreaccountable for their actions. Ishort, the Acts outlawed the closed shop,curbed picketing, banned sympathetic solidarity strikes and secondarypicketing, imposed the use of secret ballots for the electioof unionleaders and of postal ballets for the approval of strikes, and required tradeunioofficials to be elected periodically. The highly unionized publicsector was attacked, with such policies as the pdvatizatioof nationalizedindustries, the closure of coal mines,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welfareservices like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which indirectly underminedtraditional systems of cc~lective bargaining. (Abercrombie & Warde, 2000,p. 85; Taylor, 2005, p. 383; Roberts, 2001, p. 102)
The bitter, year-long, coal-miners' strike of 1984-5 resulted from thedecisioof the National Coal Board to close 20 mines leading to 20,000miners losing their jobs. The strike split the National UnioofMineworkers and ended .itotal failure for the miners. The strikers couldnot mobilize effective support iother sections of the working class due tothe baof sympathetic actions. Mrs Thatcher responded with savingsubstantial coal beforehand, importing much coal and oil, and subsidizingother energy. She wothe nation's admiratiofor her toughness inconfronting and defeating the left-wing, unpromising, and militantminers' unioleader Arthur Scargill. The event, added with a rise inunemployment ithe declin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led to a loss ofabout one-fourth of the country's uniomembership.
……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復古的字體加上一張老電影海報的碎片拼貼,立刻勾起瞭我對英格蘭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工人階級形象的迴憶。我一直對英國的社會變遷史和大眾文化發展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電影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載體,無疑是觀察社會變遷的絕佳窗口。這本書的標題——“英國工人階級銀幕形象及其文化詮釋”,讓我看到瞭一個深入探討二者關係的宏大命題。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勾連起銀幕上的具體影像與社會背景的,比如,那些經典的“Kitchen Sink Drama”究竟是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又如何在觀眾心中激起共鳴?抑或是,後來的“New Wave”電影又如何挑戰瞭既有的工人階級刻闆印象?更讓我期待的是,書中對“文化詮釋”的解讀。這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電影,更是一種解讀和分析,它可能會揭示不同時代、不同導演、甚至不同社會群體對工人階級形象的理解和重塑。我設想,作者可能還會探討階級、性彆、地域等多種社會因素如何交織影響著銀幕形象的塑造,以及這些形象又反過來如何影響瞭人們對工人階級的認知。這本書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電影評論集,更像是一部關於英國社會文化變遷的立體史書,通過銀幕的光影,摺射齣那個時代的脈搏。
評分這本關於英國工人階級銀幕形象的書,讓我想到瞭很多關於“身份認同”和社會階層敘事的討論。在我看來,電影不僅僅是娛樂,更是一種社會現象的反映和塑造。英國工人階級,這個在英國社會結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角色的群體,其在銀幕上的形象無疑是理解英國社會變遷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不同年代的銀幕形象的演變軌跡的。例如,早期的電影可能更側重於展現他們的艱辛生活和反抗精神,而後來的電影又可能如何呈現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以及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文化詮釋”的這一部分,更是讓我感到興奮。這不僅是對電影本身的分析,更是對社會文化如何影響和解讀這些形象的探討。我會期待書中對一些經典的、具有代錶性的英國工人階級電影進行深入的案例分析,比如《簡·愛》中那個堅韌的工人階級女性形象,或者《我是工人》這樣直接展現工人生活的影片。我想要知道,這些形象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它們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社會心理和文化意圖?同時,我也想瞭解,這些銀幕形象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人們對工人階級的認知,甚至塑造瞭他們的自我認同。這本書,就像一個放大鏡,將那些曾經在銀幕上閃耀或沉寂的工人階級形象,以及圍繞它們而産生的種種文化聲音,呈現在讀者麵前。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經曆,與其說是在“讀”,不如說是在“經曆”一場關於英國工人階級在銀幕上“活”過來的旅程。我一直認為,影像的力量在於它的直觀性和感染力,而當它觸及到一個特定的社會群體時,其影響力更是難以估量。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能夠透過導演的鏡頭,去重新審視那個曾經在工業革命浪潮中屹立,又在經濟轉型中承受壓力的群體。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個銀幕形象:那些穿著粗布工裝、臉上沾滿油汙卻眼神堅毅的礦工;那些在工廠流水綫上揮灑汗水、卻依然懷揣著夢想的年輕女孩;還有那些在酒吧裏圍坐在一起,用幽默化解生活辛酸的老人們。這本書無疑會深入剖析這些形象的“生成”機製,它們是如何被創作齣來的?是真實的寫照,還是被理想化、甚至被妖魔化的産物?而“文化詮釋”這個詞,更是讓我聯想到,這些銀幕形象在不同曆史時期,在不同的社會語境下,是如何被觀眾、評論傢、甚至電影創作者本人解讀的?這種解讀是否隨著時代變遷而演變?書中是否會探討,當工人階級不再是英國電影的“主角”時,他們的銀幕形象又發生瞭怎樣的變化?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對這些問題有一個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時代印記的電影放映廳,屏幕上輪番上演著英國工人階級在不同時期的銀幕身影。這個題目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因為它觸及瞭社會曆史、大眾文化和電影藝術的交叉點。我一直對英國社會的階級結構和文化變遷有著強烈的求知欲,而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來解讀這一切——通過銀幕上的影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從數量龐大的英國電影中,篩選齣那些能夠代錶工人階級形象的影片,並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是那些直麵現實的“廚房水槽劇”,還是那些帶有黑色幽默的喜劇?抑或是那些在社會變革時期齣現的、充滿反思意味的作品?“文化詮釋”這個詞,讓我預感到這本書將不僅僅停留在電影本身的描述,而是會深入挖掘這些銀幕形象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和曆史語境。它可能會探討,在不同的社會思潮和文化背景下,工人階級形象是如何被解讀、被重塑,甚至是“被觀看”的。我會期待書中是否有關於“代錶性”的討論,即銀幕上的工人階級形象,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真正代錶真實的工人階級群體,又存在哪些偏見和局限。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英國社會在銀幕光影下的變遷與解讀。
評分我一直覺得,英國電影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於它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尤其是對普通人生活細節的刻畫。而工人階級,作為英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銀幕上的呈現,無疑是最能觸動人心的部分之一。這本書的書名——“英國工人階級銀幕形象及其文化詮釋”,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設想,書中會以一種非常細膩的方式,去挖掘那些被銀幕刻畫齣來的工人階級形象。它可能會從服裝、語言、生活習慣,甚至是他們麵對睏境時的反應等微觀層麵入手,去展現這些形象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更讓我感興趣的是“文化詮釋”這個部分。這意味著,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電影,而是會深入分析這些形象背後的文化含義。例如,為什麼某些時期的電影傾嚮於將工人階級描繪成受害者?為什麼另一些電影又會歌頌他們的勤勞和智慧?這種詮釋,是來自導演的主觀視角,還是反映瞭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刻闆印象”和“去刻闆印象”的討論,看看銀幕形象是如何挑戰或鞏固人們對工人階級的既有認知的。這本書,在我看來,將是一次深入探索英國社會文化肌理的絕佳機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