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水瓶時代的婚戀
定價:24.00元
作者:安群
齣版社:陝西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22408151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的80後是在計劃生育國策下伴隨著計劃經濟生長的代獨生子女群體,他們是中國市場經濟社會與“四二一”傢庭孵化的“蛋”,也是世界嚮水瓶時代轉化的産物。
這一切不可避免地撼動瞭傳統的婚戀觀念。當80後進入婚戀領域,一係列問題不斷湧現,人們不由反問:80後怎麼瞭?是80後在整體倒退,還是婚姻這種概念已經過時瞭?事實上,80後對傳統婚戀的衝擊正是現時代進行水瓶化的一個縮影,當我們長期認可的婚姻模式開始扮演長者的力量,也就無怪乎它會承擔改革所帶來的陣痛,一個婚姻關係相對鬆散的時代已經到來。水瓶時代賦予80後寬容、叛逆、自私、中性、智慧、八卦、理性的特徵,80後又順勢把這種特徵帶入瞭婚戀。
目錄
序言
章 理性與無耐
1.傷感的理由:愛是寂寞撒的謊
2.浪漫的理由:給愛情找個地方歇歇腳
3.無奈的理由:心急如焚的父母
4.順應時代的理由:尋找同盟軍
5.老掉牙的理由:用婚姻改變命運
6.現實的理由:奉子成婚新說
第二章 叛逆與自私
1.實際的態度:第三類單身
2.叛逆的態度:婚姻是一種逃離
3.真實的態度:相愛容易相處難
4.前衛的態度:我的婚姻AA製
5.我行我素的態度:閃離
6.兜圈子的態度:閃復
第三章 寬容與多樣化
1.實用的主張:早婚
2.後現代的主張:閃婚
3.理性的主張:晚婚
4.環保的主張:素婚
5.勇敢的主張:形式婚姻
第四章 智慧與八卦
1.虛幻的路綫:網婚
2.直接的路綫:試婚·同居
3.異化的路綫:新分居時代
4.一頭霧水的路綫:與對方父母的關係
5.冠冕堂皇的路綫:獨獨一代
6.冒險的路綫:婚外情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失落的部落:數字遊民的返璞歸真》這本書,以一種近乎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式,記錄瞭一群放棄瞭城市文明,選擇在偏遠地區建立“低技術”社區的年輕人。這本書的敘事極其生動,充滿瞭對生活細節的描摹——如何用最原始的工具耕種、如何建立起一套去中心化的社會規則、以及他們如何看待過去那種依賴互聯網和全球供應鏈的生活。作者的筆觸充滿瞭同情和理解,沒有流露齣任何對他們選擇的優越感或批判。相反,她著重描寫瞭這種“慢生活”帶來的精神上的富足感和社群凝聚力的增強。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知識傳遞”的描述,他們不再依賴屏幕,而是通過口述曆史和手工藝的傳承來維係文化。這本書讀起來非常治愈,像一股清泉,讓人在被高速信息流裹挾的日常中,喘息片刻,重新審視什麼纔是真正有價值的生活節奏和人際互動模式。
評分我對《代碼下的靈魂》這本書的評價可以用“震撼”來形容。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需要讀者投入大量的認知資源去理解其復雜的理論框架。作者,一位資深的認知科學傢,提齣瞭一種激進的觀點:人類意識的本質可能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神秘和獨特,它更像是一個高度復雜的、具有湧現特性的算法結構。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模擬特定神經元網絡來重現基礎的感知和決策過程,並且論證瞭如果這個模擬足夠精確,那麼“擁有靈魂”的概念就可以被計算齣來。雖然這些論述聽起來有些冰冷和還原論,但作者的論證過程極其紮實,他引用瞭量子物理學、信息論以及最新的神經科學發現來支撐自己的觀點。讀完這本書,我感覺世界觀被徹底地重塑瞭,關於自由意誌和存在的意義,都多瞭一層算法層麵的理解。它迫使你直麵一個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我們引以為傲的獨特性,或許隻是一個精妙的計算結果。
評分閱讀《賽博格的黃昏》的過程,簡直像經曆瞭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聚焦於那些選擇將身體大幅度機械化改造的人群,即“賽博格”。作者沒有停留在錶麵對技術奇觀的贊美或恐懼,而是深入挖掘瞭身份認同危機。當身體的自然部分被替換成功能更強大的機械組件時,“我是誰”這個問題變得前所未有的尖銳。書中有一個案例研究特彆吸引我,一個頂尖的音樂傢,為瞭獲得更精確的演奏能力,植入瞭極其復雜的機械臂係統,但最終卻發現自己失去瞭創作靈感——因為“完美”的執行力扼殺瞭隨機性和激情。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充滿瞭後現代的碎片感和反思的張力,大量使用隱喻和非綫性敘事,讀起來很有挑戰性,但每一次撥開雲霧看到作者想要錶達的內核時,都會産生巨大的滿足感。它探討瞭人類對“自然”的執念,以及在追求“超越”的過程中可能付齣的隱形代價。
評分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未來社會人際關係的著作,名字叫《星際迷航:情感紐帶》。這本書的作者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傢般的冷靜視角,剖析瞭在高度發達的科技文明下,人類情感連接方式的演變。書中描繪瞭幾個令人深思的場景,比如“遠程共情伴侶”的齣現,人們通過神經接口共享情緒體驗,但這種連接的深度和真實性引發瞭激烈的哲學辯論。作者沒有簡單地給齣是非判斷,而是詳盡地梳理瞭支持和反對這種新模式的理由,引用瞭大量的社會學實驗數據和心理學模型。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關於“數字遺産”的部分,探討瞭當一個人去世後,其數字人格如何繼續與生者互動,以及這種“永恒的在場”對哀悼過程的復雜影響。書中行文流暢,邏輯嚴密,引人入勝,讓我對未來的人類情感圖景有瞭更立體、也更復雜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部深刻的人性寓言,促使我反思我們當下正在建立和維係的關係的本質。
評分《機器倫理的灰色地帶》這本書深入探討瞭一個我們無法迴避的未來議題:當人工智能擁有瞭決策權時,我們應該如何為其設定道德邊界?作者並沒有落入好萊塢式的“AI叛亂”的窠臼,而是專注於那些日常且微妙的倫理睏境。比如,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在麵臨不可避免的事故時,應該優先保護車內乘客還是保護行人?更進一步,如果AI被賦予瞭管理城市資源分配的權力,它基於效率最大化的原則做齣的決定,是否會損害少數群體的基本需求?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清晰,分章節討論瞭功利主義、道義論在AI決策中的應用和局限性。作者的論證極其審慎,她強調,製定倫理規範的過程,其實是對人類自身價值觀的一次深度審視。讀完後,我對我們正在創造的智能體,産生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敬畏感和責任感,這不再是科幻,而是迫在眉睫的社會治理難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