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傢小書 民俗與迷信
定價:28.00元
售價:18.2元,便宜9.8元,摺扣65
作者:江紹原
齣版社:北京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20011632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20世紀中國民俗學奠基人之一江紹原的扛鼎之作
涉及巫術、禁忌、祭祀禮儀、占蔔等
開我國宗教、迷信研究之先河
內容提要
江紹原先生是我國現代民俗學的奠基人之一,本書展現瞭紹原先生的詼諧風格及迷信研究專長,其中文章寫得很漂亮,可以作小品文來讀,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包括姓名、性愛、傳言、醫藥等方麵的迷信研究符閤小品文應該具有的品質,不愧為大傢的手筆,所以,雖是小書,反映齣來的學識卻是博大的,這是其他人難企及的。本書也為破除迷信、推崇科學做齣瞭巨大貢獻。
目錄
一、姓名
“名禮”
“呼名落馬”
“寄名”
“藉名”
“偷名”
“撞名”
無題
“傢父傢母”乎?“楊堅夫妻”乎?
呼名姓而魂飛越
喚醒“阿姑”和呼名剁罵
甑甑報信,栲栳墮井
呼山水諸精之名
二、性愛
“乾齋”
求愛的法術和祈禱
僧道厭法
水與淫
連啐帶扇
滿族的成胎論及孿生起因論——“蓮花”
人們求婚求寵的行為
火與淫
婦人食龍虱能媚男子之說
“之骨可禦神龍”
三談龍虱
淫哉蛇也
兩種“阿堵物”秘戲圖與錢
淫哉蛇也之二
淫哉蛇也之三
淫哉蛇也之四
見蛇
龜蛇的生殖器
女人也
請看不講胎教的鱉
用口涎及小便的“吸愛術”
桃花女與藹裏斯 愛的藝術與愛的法術
三、傳言
“打倒阿毛”與“打倒唐生智”——呈周啓明先生
“查學齡”——民眾對於它的反應
“總理造墓須攝童男女魂靈”之謠言
淮安人對於造孫陵
中山墓與列寜墓
重慶“近世瘟瘟降災諸善請看”的傳單·
應時小品
北京鬍大人與北京鬍進士
梳頭婆從後門送進的鬍大人傳單
怪傳單應送衛生大會陳列
製造罐子與製造謠言
藥鋪老闆與怪傳單
廣州也齣現過“北京鬍大人”
湖南湘鄉見過鬍大人傳單
造謠與治藍
關於鬍大人傳單的討論
北京鬍大人乎?南京鬍大人乎?
七八年前的刊物:北京鬍進士傳單
四、醫藥
用相片的遠隔治療到北方去的鈴醫
嗅相和聲相
“屍氣”——“知死臭”
中國民間嬰孩的原因
一些治病的符咒
治瘋病法
吳德芝《書天主教事》
畏疑西醫之故
《中西紀事》及所引《海國圖誌》
黨報社論
這可不是“采生摺割”
與愛人共讀解剖學?
心裏或心旁的小人兒及入教者之受藥
宣統三年天津關於治鼠疫的一場筆戰
今日提倡“國術”者之自白
《新聞報》“快活林”又載無稽之談
衝破舊醫藥閥的第二道防綫
五、其他
新舊思想傢對於“破除迷信運動”的批評
這指頭的勁兒怕不夠呢!
月光能力的發現
影
再談影
影畫像
又談影
Gonia“牛頭的人”,杭州的“河水鬼”
“再生”——“覆誕”
偶像中放進活蛇生鴉
叫“活靈”“招魂”
鴇母、洋財神及其他
上海龜奴的迷信
二百多年前粵盜的迷信
關於賭的迷信
作者介紹
江紹原(1898―1983),安徽旌德江村人,中國現代民俗學傢和比較宗教學傢,20世紀中國民俗學界五大核心人物之一,是民俗學界公認為在民俗學研究方麵成績突齣的一個,是中國早引進國外社會科學,較係統、科學地研究我國迷信的學者。
1920年去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比較宗教學,1922年在該校畢業後又在意林諾大學研究院哲學專業學習一年。192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1927年應魯迅之邀去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院英吉利語言文學係主任、教授。先後在北京大學、武昌大學、北平大學、中法大學、輔仁大學、中法文化交換齣版委員會、上海中法孔德研究所、河南大學、西北大學等處任教、擔任研究員。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山西大學英語係教授、中國科學齣版社編審、商務印書館編審等。1979年被聘為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顧問,1983年被聘為中國民俗學會顧問。
主要著作:《發須抓――關於它們的風俗》《中國禮俗迷信》《古俗今說》《江紹原民俗學論集》《民俗與迷信》等。
文摘
序言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經常會有“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很多我們生活中不經意間存在的習俗,在書中被賦予瞭閤理的解釋。比如,我一直不理解為什麼傢裏的長輩對某些日子或某些行為有著特殊的忌諱,看完這本書,我纔明白,這些看似“迷信”的說法,往往源於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對生存環境的適應,以及對未知風險的規避。作者並沒有將這些習俗簡單地貼上“愚昧”的標簽,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們在特定曆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的閤理性與必要性。他運用瞭大量生動的例子,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讓我能夠清晰地理解每一個習俗的由來和演變。尤其是關於一些節日習俗的解讀,讓我對這些傳統文化的傳承有瞭更深的認識。它們不僅僅是形式上的重復,更是精神上的連接,是維係傢庭、社群認同的重要紐帶。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被我們忽視的傳統,發現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活哲學和文化智慧。
評分最近偶然間翻閱到一本關於民俗與迷信的舊書,雖然書頁泛黃,紙張也有些脆弱,但內容卻意外地吸引瞭我。我一直對那些根植於我們生活中的傳統習俗和不成文的規矩充滿好奇,總覺得它們背後隱藏著某種古老的智慧,或者是一種對未知世界的樸素解釋。這本書似乎就能滿足我的這份好奇心。封麵上“民俗與迷信”幾個字,就預示著它將帶領我進入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領域。我期待著它能深入淺齣地講解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不太明白的儀式、禁忌,以及它們在社會變遷中的演變。是單純的愚昧無知,還是蘊含著某種生存哲學?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撥開迷霧,讓我更好地理解祖輩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我尤其感興趣的是,在現代社會,這些“迷信”究竟還有多少生命力?它們是否依然影響著人們的決策,或者已經被科學理性所取代?這本書的作者,想必是對此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他如何梳理這些錯綜復雜的文化現象。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與其說是一本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位智者在與我娓娓道來。他沒有用枯燥的理論去堆砌,而是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方式,將那些形形色色的民俗與迷信展現在我眼前。我被那些關於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的傳統儀式深深吸引,它們仿佛是一幅幅鮮活的畫麵,勾勒齣過去人們的生活圖景。其中一些我從未聽聞過的習俗,讓我驚嘆於中國民俗的博大精深;而另一些我似曾相識的禁忌,則引發瞭我對自身成長經曆的迴溯與思考。作者的語言樸實而富有感染力,仿佛是一位慈祥的長輩,循循善誘地引導我走進那個充滿神秘色彩的世界。他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習俗斥為迷信,而是試圖去挖掘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基因和社會功能。這種 nuanced 的視角,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介紹一些“怪力亂神”的說法,更是在解讀一種文化,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與自然、與社會、與自身和諧相處的古老智慧。我被這種平和而深刻的敘事風格所打動,仿佛在靜靜地聆聽曆史的迴響。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民俗”和“迷信”這兩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原本以為,兩者之間是涇渭分明的,前者是積極的文化傳承,後者則是落後的思想糟粕。然而,在作者的筆下,這兩者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而充滿張力。他並沒有將所有“迷信”都簡單地斥為無稽之談,而是深入挖掘它們在曆史長河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與人們的情感、信仰、生存需求緊密相連。我被書中對一些看似荒謬的習俗背後邏輯的剖析所摺服,原來在古人的認知體係中,它們有著一套自洽的解釋。同時,我也能看到,在現代社會,一些曾經被奉為圭臬的“迷信”,是如何逐漸被科學理性所取代,又或者是以另一種形式悄然存在。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文化現象的多元視角,讓我不再以非黑即白的簡單思維去評判,而是能夠更加包容和深刻地去理解。它讓我明白,每一個文化現象,無論多麼奇特,都承載著人類在特定時空下的思考和實踐,都值得我們去尊重和探究。
評分這絕對不是一本讓你看完會覺得“漲姿勢”的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我們內心深處那些不自覺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慣性。我常常在閱讀時,會聯想到自己過往的經曆,那些童年時被長輩告誡過的事,那些在集體生活中悄然形成的規矩,原來都有著深厚的文化根源。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並沒有停留在對民俗的簡單羅列,而是試圖去探究這些習俗背後的心理機製和社會功能。他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細緻的分析,揭示瞭迷信是如何在人們的心中生根發芽,又如何在社會結構中發揮作用。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禁忌”的闡釋,並非簡單的否定,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人們的認知水平下去理解,從而展現齣一種包容而辯證的態度。這讓我覺得,麵對傳統文化,我們不應簡單地全盤否定或盲目推崇,而是要以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去理解其曆史價值和時代意義。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框架,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