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賈詞選譯-詩化的苗族古典鄉規-楊遠鬆 吳佺新 群言齣版社 9787802567030

BF-賈詞選譯-詩化的苗族古典鄉規-楊遠鬆 吳佺新 群言齣版社 978780256703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遠鬆 吳佺新 著
圖書標籤:
  • 苗族
  • 鄉規民俗
  • 古典文獻
  • 文化研究
  • 楊遠鬆
  • 吳佺新
  • 賈詞選
  • 詩歌
  • 民族文化
  • 群言齣版社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華裕京通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群言齣版社
ISBN:9787802567030
商品編碼:29786883426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1-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賈詞選譯-詩化的苗族古典鄉規 作者 楊遠鬆 吳佺新
定價 39.00元 齣版社 群言齣版社
ISBN 9787802567030 齣版日期 2015-01-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

   內容簡介

《賈詞選譯》是苗族的一種傳統的文學樣式。以口傳方式保存在苗族民間。全書由傳說、典故組成。始祖賈、婚姻賈、盜竊賈、欺賈……講述苗族的緣起及賈對調解盜竊糾紛、男女婚變等的作用。


   作者簡介

楊遠鬆,侗族,1956年生,貴州縣榕江縣車江寨頭人。現任榕江縣文化館副館長。從事民族文化研究、保護工作四十餘年。獲國傢文物局1999—2001年度“鄭振鐸、王冶鞦文物保護奬”個人奬。2008年獲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先進個人;發錶作品有《榕江導遊》《侗傢愛水又愛山》等多部。

吳佺新,侗族,1964年生,貴州省從江縣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研究所長,學刊《苗侗文壇》執行主編,任貴州省侗學研究會理事、黔東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民間文藝傢協會主席等職。長期從事民族文化工作,發錶學術論文和調研報告80多篇,文學作品20多篇,著作6部。


   目錄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編輯推薦

l 苗、漢雙語,文義對應排列,民俗學研究者與愛好者

l 始祖賈、婚姻賈、盜竊賈、欺賈……*傳統的苗族傳說與文學,詩歌般的

文化與戒律,講述苗族的緣起及生活。

l 神秘的民族起源、復雜的婚姻背叛、奸的盜竊犯,看苗族賈師如何化解如

此種種事端


   文摘


   序言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苗鄉風韻:詩意的古老約定 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有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他們的歌聲如同山間的溪流,婉轉悠揚;他們的舞蹈如同盛開的野花,熱情奔放;他們的故事如同世代傳承的圖騰,飽含深邃的智慧。這個民族,便是苗族。而在苗族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無數口耳相傳的規章製度,如同星辰般點綴著他們的生活,構築起瞭一幅詩意的鄉規畫捲。 本書並非是單純的學術考據,也不是對某個具體文獻的羅列。它試圖以一種更為溫情且富有藝術性的筆觸,去觸碰那些浸潤在苗族人民生活肌理中的古老約定。它捕捉的,是那些在世代相傳中被賦予瞭生命與情感的規矩,是那些在日常勞作與節慶祭祀中悄然流淌的倫理道德,是那些在人類最樸素的情感——傢、愛、尊重、互助——中升華而來的生活智慧。 想象一下,在巍峨的青山環抱中,在雲霧繚繞的苗寨裏,一縷炊煙裊裊升起,孩子們在村口嬉戲,老人們則圍坐在火塘邊,講述著古老的傳說。此時,那些關於如何尊重長輩、如何孝敬父母的言語,就如同溫熱的茶水,緩緩流淌在心間;那些關於如何愛護鄰裏、如何守望相助的教誨,就如同堅固的石牆,支撐著整個村落的安寜;那些關於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珍視土地的告誡,就如同山間的清風,吹拂著每一位村民的心靈。 本書所要展現的,正是這樣一種“詩化的鄉規”。它並非冷冰冰的條文,而是被融進瞭生活,被升華成瞭情感,被具象化成瞭行為。比如,當一個傢庭需要幫助時,鄰裏之間無需多言,自發的援手便會如期而至,這其中蘊含的,是“遠親不如近鄰”的樸素道理,也是“患難與共”的深厚情誼。當晚輩與長輩發生分歧時,長輩的教誨雖然嚴厲,但目光中卻飽含著對晚輩的期盼與關愛,這其中體現的,是“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也是“血脈相連”的親情羈絆。當人們在田間勞作時,對土地的敬畏與感恩之情油然而生,這其中蘊含的,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也是對自然饋贈的深深感激。 這些“詩化的鄉規”,它們並非被寫在紙上,而是被刻在瞭心上,被化作瞭行動。它們是苗族人民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為瞭適應自然環境、維係社會秩序、傳承民族文化而逐漸形成的一套精神與行為規範。它們滲透在苗族人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的方方麵麵。 在婚姻方麵,那些關於男女之間如何相識相知、如何禮尚往來、如何尊重對方傢庭的約定,既有對純潔愛情的守護,也有對傢族聯姻的考量,更有著對未來傢庭和諧的期盼。在祭祀方麵,那些對祖先的崇敬、對神靈的感恩、對自然的敬畏,不僅僅是對一種宗教信仰的錶達,更是對生命根源的追溯,對民族身份的認同。在處理糾紛方麵,那些關於如何調解矛盾、如何化解恩怨、如何維護村寨和諧的智慧,體現瞭苗族人民對和平與穩定的珍視,對集體利益的維護。 本書將嘗試剝離那些過於學術化的分析,而是通過一些生動的生活場景、一些富有畫麵感的描述,來展現這些“詩化的鄉規”的獨特魅力。它或許會從苗族人民的歌謠中尋找靈感,那些古老的歌謠,往往是承載著傢族曆史、社會規範、生活哲理的寶庫。它或許會從苗族人民的服飾中解讀意義,那些精美的刺綉,那些獨特的紋樣,或許都蘊含著祖先的教誨與期盼。它或許會從苗族人民的建築中尋覓痕跡,那些吊腳樓,那些鼓樓,或許都承載著關於傢族、關於村落、關於集體的某種約定。 我們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夠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連接。感受到那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感受到那些樸素的情感,在任何時代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本書旨在呈現一種溫潤而有力量的文化景觀,它如同苗鄉的山水,既有雄渾壯闊的一麵,也有秀美婉約的一麵;它如同苗族的歌舞,既有激昂熱烈的情感,也有細膩深沉的思緒。 它不追求對苗族鄉規進行窮盡式的梳理,而是選擇那些最能代錶其精神內核、最富有詩意錶達的側麵進行呈現。這些“詩化的約定”,它們是苗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對傳統的堅守,對未來的憧憬。它們是一種生存的哲學,一種生活的藝術,一種精神的寄托。 通過對這些“詩化的鄉規”的解讀,我們期望能夠讓更多的人瞭解苗族人民的內心世界,瞭解他們獨特的文化品格。瞭解到在一個看似簡單純樸的生活背後,蘊含著多麼豐富而深刻的思想。瞭解到那些古老的約定,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一代代苗族人的品格,又如何在日新月異的時代中,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本書將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文化的探索。它將帶你走進苗鄉的深處,去傾聽那些詩意的低語,去感受那些古老的溫度,去領略那些跨越韆年的約定所散發齣的獨特魅力。它是一麯獻給苗族人民生活智慧的贊歌,也是一幅描繪苗鄉精神風貌的畫捲,更是一次對人類共同價值的溫情迴望。希望讀者能在字裏行間,品味齣那份屬於苗鄉的獨特韻味,感受到那份深沉而雋永的詩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非常獨特的書,它不落俗套,不走尋常路。它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卻以一種溫潤而堅韌的力量,打動人心。書中的“鄉規”,更像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相處的方式。它不像現代社會中的法律法規那樣,冰冷而嚴肅,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地方特色。它讓我想起,在我們追求效率和進步的同時,是否也遺失瞭那些珍貴的東西?比如,鄰裏之間的守望相助,比如,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比如,對生命的感恩之情。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滌蕩著我被現代社會種種信息轟炸得疲憊不堪的心靈。它沒有說教,沒有評判,隻是靜靜地呈現,讓你在閱讀中自行感悟。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寜靜的村莊,耳邊迴響著古老的歌謠,心中充滿瞭平和與力量。

評分

很難想象,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本關於“鄉規”的書,竟然能讓我如此沉醉。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真”。它記錄的不是虛無縹緲的理論,而是真實存在於苗族人民生活中的智慧結晶。這些“鄉規”,雖然誕生於特定的曆史文化背景,但其中蘊含的關於人際交往、社會治理、環境保護的原則,卻具有普遍的意義。它讓我反思,在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我們是否反而離“本真”越來越遠?這本書沒有給予我直接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視角,一個思考的起點。它讓我明白,真正的“規矩”,並非是為瞭約束,而是為瞭引導,為瞭讓生活迴歸有序和美好。我特彆喜歡其中對“約定俗成”的解讀,那種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默契和共識,比任何強製性的規定都更加有效和持久。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對“生活”本身也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品”。它仿佛是一杯陳年的老酒,需要你慢慢地啜飲,纔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豐富層次和醇厚滋味。那些看似樸實無華的“鄉規”,實則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思考。它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條文,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對生活的熱愛。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苗族先民們在世代繁衍中,是如何憑藉著這份智慧,構建起一個穩定、和諧、充滿生機的社會。其中關於土地、關於傢庭、關於人際關係的論述,都讓我深思。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陷入各種物質的追求和競爭,而這本書卻提醒我們,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東西,往往是那些最樸素、最真摯的情感。它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講述“他們是怎麼做的”,讓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啓發,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這種“授人以漁”的方式,比任何直接的說教都更加有效,也更加令人心生敬意。

評分

我很難用簡單的幾個詞來概括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它就像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與那些生活在遙遠過去、卻擁有著同樣普適性智慧的先民們進行交流。書中那些關於遵循自然規律、尊重土地、互助互愛的“鄉規”,讓我對“傢”和“社區”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似乎越來越渴望精神的寄托,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參照。它並非鼓勵我們迴到過去,而是希望我們能從古老的智慧中汲取養分,去構建一個更加健康、更加有韌性的現代生活。我尤其欣賞書中那種對細節的關注,無論是對農耕時節的把握,還是對鄰裏關係的維護,都體現齣一種精益求精的生活態度。這種態度,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當下,顯得尤為珍貴。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寜靜,對生活也多瞭幾分敬畏和感恩。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進行瞭一場心靈的遠足,從喧囂的現代都市抽離,沉浸在一種古老而純粹的智慧之中。這本書傳遞的不僅僅是條條框框的規章製度,更是一種滲透在生活細節中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它讓我想起瞭小時候老傢村莊裏的那些老人們,他們雖然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但卻懂得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用樸素的道理化解鄰裏間的矛盾,如何在平凡的日子裏找到那份安寜與滿足。這本書中的“鄉規”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現代社會中我們可能已經遺失或正在模糊的那些寶貴品質。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力量,重新審視自己生活的方嚮。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高深的理論,但卻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觸動著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人情世故的處理方式,那種既有人情味又不失原則的智慧,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中顯得尤為難能可貴。它教會我,真正的“規矩”並非束縛,而是讓生活變得更加有序、更加美好的指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