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學術與傳統:學者劉夢溪先生文化巨著 精裝全三冊 六捲百萬言
定價:368.00元
作者:劉夢溪
齣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齣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6991019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學者劉夢溪先生文化巨著 精裝全三冊 六捲百萬言
☆弘揚傳統文化、彰顯文化自信、突顯中華文化之世界意義
☆記錄王國維、陳寅恪、馬一浮、熊十力、錢锺書、張舜徽等大傢的思想與風範
☆呈現學人與傳統,鈎沉中國文化的易理哲思,反觀國學傳承的當代價值
內容提要
《學術與傳統》是學者劉夢溪的學術文化巨著,圍繞學術與傳統的題旨,分上、中、下三捲, 內容則厘為六分捲,共百萬言。入選文章取題義至今仍有價值而又不失學問之滋味者。*捲為研究王國維、陳寅恪的專題文章。第二捲是關於馬一浮、熊十力、錢锺書、張舜徽等王、陳之外其他現代學者的個案研究,以及中國現代學術的思想通論。第三捲專門論述傳統文化與國學,是為著者近年特彆關注的課題。第四捲係古典文學和文化史的思想與人物研究。第五捲以闡釋“六經”價值論理的《敬義論》、《立誠篇》、《論和同》以及《將無同》為領題,鈎沉中國文化的“與人和同”的《易》理哲思,及對傳統的反思和前瞻。第六捲為序跋之屬,內容取與全書各捲能夠承續相接之篇什,從中可窺見著者為學的心路曆程。
目錄
自序
捲
王國維思想學行傳論
王國維與中國現代學術的奠立
王國維、陳寅恪與吳宓
陳寅恪的傢學淵源和晚清勝流
陳寅恪學術思想的精神義諦
陳寅恪對儒釋道三傢的“判教”
陳寅恪的闡釋學
陳寅恪的“傢國舊情”與“興亡遺恨”
戊戌和陳寶箴之死
第二捲
中國現代學術要略
學術獨立與中國現代學術傳統
錢锺書的學問方式
熊十力和馬一浮
馬一浮和“六藝論”
馬一浮的“義理名相論”
“花開正滿枝”
——馬一浮的佛禪境界和方外諸友
學兼四部的國學大師
——張舜徽先生百年誕辰述感
大師與傳統
第三捲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及其價值取嚮
百年中國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
當代中國與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價值理念的現代意義
如何評價儒傢學說的曆史地位
儒傢話語下的宗教與信仰
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及其消退
論國學
國學辨義
第四捲
為生民立命
——“橫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
“竹柏春深護講筵”
——白鹿洞書院訪學記
唐朝的氣象
漢譯佛典與中國的文章體製
湯若望在明清鼎革之際的角色意義
史華慈:後發錶的思想
《牡丹亭》與《紅樓夢》
——他們怎樣寫“情”
陳寅恪與《紅樓夢》
社會變革中的文化製衡
——對五四文化啓濛的另一種反省
第五捲
敬義論
立誠篇
論和同
將無同
——文化融閤是人類未來的大趨勢
對話是人類的生活準則
——在中美文化論壇後一次圓桌會議上的發言
21世紀的挑戰:亞洲價值的反省
思想的力量
——讀硃維錚《走齣中世紀》和《走齣中世紀二集》
學術所寄之人
——在《湯一介文集》齣版座談會上的發言
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幾個問題
第六捲
《中國文化》創刊詞
《世界漢學》發刊寄語
我的一次學術曆險
——《中國現代學術要略》後記
切問而近思
——《劉夢溪學術訪談錄》題序
《馬一浮與國學》自序
20世紀學人的獨標與秀齣
——《現代學人的信仰》題記
孔子為何寄望狂狷
——《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韓文版序
大觀園裏和大觀園外
——《紅樓夢與百年中國》韓文版導言
季羨林先生九十壽序
後 記
引用文獻
人名索引
作者介紹
劉夢溪,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化》雜誌創辦人兼主編,中國文化史和學術思想史方嚮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主要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學思潮和近現代學術思想。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書名“學術與傳統”,就讓我聯想到很多我一直好奇但又不得其解的問題。我們身處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許多傳統觀念和價值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甚至被認為是落後的、不閤時宜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些傳統?它們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又應該以一種怎樣的“學術”的態度去審視和傳承它們?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深刻的解答。劉夢溪先生的名字,雖然我之前並不十分熟悉,但“文化巨著”的定位,已經足以讓我對他的學識和見解充滿期待。我傾嚮於認為,大師級的作品往往能夠觸及事物的本質,並且提供一種宏觀的視野。精裝三冊、百萬言的規模,預示著它會是一場關於中國文化的全景式梳理,可能涉及到曆史、哲學、文學、藝術等多個層麵。我特彆希望書中能有對某些經典文本的重新解讀,或者對某些被忽視的文化現象的深入挖掘。作為讀者,我渴望的是能夠被啓發,能夠獲得一種超越時代限製的智慧,並能將其融入到當下的思考之中。
評分剛拿到這套書,沉甸甸的,封麵設計也很有質感,一看就知道是費瞭心思的。雖然還沒來得及逐字逐句地研讀,但光是翻閱目錄和序言,就足以感受到一種厚重的學術力量撲麵而來。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也不是嘩眾取寵的暢銷書,而是沉澱瞭多年學術研究心血的結晶。我特彆期待能夠在這其中找到對中國傳統文化更深層次的理解,尤其是那些被現代社會逐漸淡忘的價值與智慧。書中提到“學者劉夢溪先生文化巨著”,這本身就自帶光環,意味著裏麵蘊含的知識體係和研究方法都可能達到相當的高度。精裝全三冊,六捲百萬言,這個體量就已經很震撼瞭,讓人知道這絕非淺嘗輒止,而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深入思考的作品。我個人對曆史和文化非常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幫助我認識自己、理解民族根源的探討。我猜想,這本書應該能提供很多新的視角和深刻的洞見,幫助我撥開迷霧,看到更清晰的文化脈絡。
評分拿到這套書,第一感覺就是“分量”。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多的是知識的重量。我之前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模糊但又強烈的興趣,總覺得它蘊含著許多現代社會所缺乏的東西。但如何去理解、去接納,又是一個難題。這本書的書名——“學術與傳統”,恰好擊中瞭我的痛點。我希望它能為我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讓我能夠以一種更係統、更理性的方式來認識我們的文化。劉夢溪先生的名字,雖然我可能還沒來得及深入瞭解他的研究,但“文化巨著”四個字,已經足夠說明其價值和影響力。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博學而睿智的長者,娓娓道來,將那些深埋於曆史中的智慧重新挖掘齣來。精裝全三冊,百萬言,這個規模讓我知道,這是一場漫長而深入的文化之旅,需要耐心和投入。我希望在這趟旅程中,能夠發現那些能夠照亮前路的思想火花,能夠理解那些構成我們民族精神的基石。
評分對於一直以來在學術領域深耕的學者,其作品往往承載著對某個領域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而當“學術”與“傳統”這兩個詞語被並列,並冠以“文化巨著”之名時,我自然會將其視為一次對中國文化進行係統性梳理和深度解讀的難得機會。我沒有具體讀過這本書的內容,但我對其整體的價值和深度充滿瞭預期的想象。我猜測,劉夢溪先生的這部作品,一定是以嚴謹的學術方法為基礎,對中華民族綿延數韆年的文化傳統進行瞭一次全麵而深刻的審視。它可能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記錄,更是對傳統文化中那些核心價值、思想體係、審美情趣的提煉和闡釋。六捲百萬言的體量,預示著它所涵蓋的知識麵之廣,以及論證的周密性。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構建起一個更為完整的中國文化認知體係,能夠理解傳統文化是如何與時代思潮相互作用,並不斷演進的。這套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與中華文明對話的邀請,我期待著在這場對話中,獲得思想的啓迪和視野的拓展。
評分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地梳理中國文化發展脈絡的書籍,而這套書似乎正是我苦苦追尋的目標。書名中的“學術”二字,讓我預感到它將是一部嚴謹、有據的研究成果,而非隨意拼湊的觀點集閤。而“傳統”則點明瞭其核心關注的領域——那些塑造瞭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寶貴遺産。我特彆好奇,劉夢溪先生是如何在“學術”的嚴謹性和“傳統”的生命力之間找到平衡點的。是否會通過對史料的細緻考證,來揭示傳統文化的演變過程?又是否會以一種現代的視角,來審視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文化巨著”的稱謂,無疑提升瞭我對這本書的期望值。我希望它能像一座巍峨的殿堂,將中國文化的精華一一呈現。精裝全三冊,六捲百萬言,這不僅是數量上的龐大,更是思想上的深度和廣度的保證。我期待在這浩瀚的字裏行間,找到理解中國文化“道”的鑰匙,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我們從何而來,又將走嚮何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