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黄埔军校(民国趣读)
定价:35.00元
作者:郑庭笈、宋希濂、方鼎英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34921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郑庭笈、宋希濂、方鼎英、胡兰畦、何香凝、李奇中、包惠僧等讲述民国年间黄埔军校的课程设置、军校生活、名将风采、革命运动、社团与刊物……片段小文、三言两语,韩淑芳编*的《黄埔军校(民国趣读)》生动鲜活地再现了当年黄埔军校里那些逝去的过往。
目录
辑 黄埔军校的成立 章 老黄埔不得不说的校史 郭一予:建校宗旨 李奇中:校址的确定 方鼎英:艰难筹款 李奇中:苏联的物质援助 张申府:筹办黄埔军校点滴 宋希濂:校长一职的角逐 :成为校长的缘由 郭一予:军校初的组织 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 李奇中:黄埔教导团 曾颖、卜一鸣:高等教育班的由来 何宏钧:高等教育班的学员构成 丘懋高:潮州分校的设立 陶子贞:长沙分校 冼大房:武汉分校的设立 文强:特别训练班 韩浚:“中山舰事件” 郑庭笈:对黄埔五期生的“清党” 赵一雪:“清党”内幕 第二章 校长杂说 郑洞国:严肃、刻板的蒋校长 郑洞国:的私下谈话 张申府:和的一面之缘 何崇校:对新生的点名 第三章 漫谈校风和制度 贺钺芳:军事民主与纪律约束并重 陈风:“中正剑”的黄埔精神 郭一予:禁闭室里关禁闭 尚宗钊:“开明,服从”……第二辑 学员生活拾零第三辑 名人堂与校内社团第四辑 黄埔学生军与中国革命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偶然得到的一本关于民国时期海外华侨政治倾向研究的论文集,这本书的学术水准相当高,它成功地将区域史研究与全球史的视角相结合。书中对南洋、北美等地华侨社团如何响应国内政治风暴进行了跨地域的比较研究。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是关于“会党”与“商会”在不同殖民地环境下,对革命党和立宪派支持策略的差异化分析。作者指出,海外华侨的捐助行为,绝非单线条的情感驱动,而是与当地的生存环境、法律地位以及经济利益紧密挂钩的复杂博弈。例如,书中对一战后某地华侨报馆立场转变的分析,就非常精妙地揭示了地缘政治如何迅速重塑海外舆论风向。这本书拓宽了我对“国民”概念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那个时代的政治动员是多么精细、多么依赖于地方精英的构建和维护,是了解民国对外关系史的优秀参考。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一本地方志类的图册,主题聚焦于民国时期西南几个重要城镇的城市变迁,这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图像资料和精准的地理信息重建上。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老照片,而是通过对不同年代的航拍图、建筑图纸与同时期报纸广告的对比分析,清晰地勾勒出了城市肌理的演化轨迹。例如,书中对比了1920年代与1940年代同一条街道的商业布局变化,你会清晰地看到西方商业模式渗透对传统摊贩生态的冲击,以及新式建筑风格如何逐渐取代传统木结构。这种直观的对比,比枯燥的文字描述更有冲击力。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图注中加入了大量口述史的片段,那些关于某个店铺、某座桥梁的记忆,让冰冷的图像瞬间有了温度和人情味。对于研究城市社会史或者单纯对怀旧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图册简直是宝藏,它让你触摸到了旧时光的实体痕迹。
评分另一本让我深陷其中的是关于近代文学思潮演变的文集,这套书的结构极其严谨,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将流派简单地划分,而是通过对几位核心文人之间书信往来的深度挖掘,展现了思想碰撞的真实过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新月派”后期转向的分析,作者引用了大量未曾公开的私人信函,揭示了在特定社会压力下,文人理想如何被现实的泥潭所裹挟和重塑的过程。那种挣扎、妥协与坚守的复杂心绪,被解读得丝丝入扣。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回味作者对某个词语的精准注释,那不仅仅是文字学上的考据,更是对特定时代语境下意义变迁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但其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避免了纯粹的学院派枯燥感,更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梭于二十世纪初中文精神世界的迷宫,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回响。
评分有一部聚焦于早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专著,其独特的视角让我耳目一新,它避开了对“巨子”的个人崇拜式书写,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阶层的形成过程上。书中详细分析了近代工厂中工头与学徒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他们在引进西方技术时所进行的本土化改造。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师徒制”在工业化转型中的复杂作用的剖析,它既是技术传承的有效途径,也可能成为阻碍效率提升的壁垒。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工厂内部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样本,这些一手资料为我们重建了那个时期工厂内部的微观社会结构。读完之后,对于理解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有了更为立体和辩证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学习西方”或“抵制西方”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协商、冲突与创新的动态过程。
评分这本老版的《民国风云录》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那些侧重于宏大叙事和政治角力的历史著作中,它像一股清新的风。作者在描绘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时,没有拘泥于教科书式的陈词滥调,而是将笔触深入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人物的命运转折之中。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几次关键性会议场景的细致刻画,那些人物之间的眼神交锋、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焦虑与雄心,都跃然纸上。比如,有段描写某位地方实力派在权力平衡微妙之时,如何在家宴上用一句看似寻常的祝酒词来试探对手底线,那种暗流涌动的张力,读起来让人心跳加速。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亲历那个充满变数和传奇色彩的时代,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敏锐捕捉,远超一般的历史通俗读物,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年代群像剧,情节紧凑,人物饱满立体,读完后对那个时期的社会心理和人情世故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