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民国趣读) 9787503492150

黄埔军校(民国趣读) 978750349215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庭笈,宋希濂,方鼎英 著
图书标签:
  • 黄埔军校
  • 民国历史
  • 军事历史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读物
  • 民国趣读
  • 抗日战争
  • 国民党
  • 军校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92150
商品编码:2979433321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黄埔军校(民国趣读)

定价:35.00元

作者:郑庭笈、宋希濂、方鼎英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34921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郑庭笈、宋希濂、方鼎英、胡兰畦、何香凝、李奇中、包惠僧等讲述民国年间黄埔军校的课程设置、军校生活、名将风采、革命运动、社团与刊物……片段小文、三言两语,韩淑芳编*的《黄埔军校(民国趣读)》生动鲜活地再现了当年黄埔军校里那些逝去的过往。

目录


辑 黄埔军校的成立 章 老黄埔不得不说的校史 郭一予:建校宗旨 李奇中:校址的确定 方鼎英:艰难筹款 李奇中:苏联的物质援助 张申府:筹办黄埔军校点滴 宋希濂:校长一职的角逐 :成为校长的缘由 郭一予:军校初的组织 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 李奇中:黄埔教导团 曾颖、卜一鸣:高等教育班的由来 何宏钧:高等教育班的学员构成 丘懋高:潮州分校的设立 陶子贞:长沙分校 冼大房:武汉分校的设立 文强:特别训练班 韩浚:“中山舰事件” 郑庭笈:对黄埔五期生的“清党” 赵一雪:“清党”内幕 第二章 校长杂说 郑洞国:严肃、刻板的蒋校长 郑洞国:的私下谈话 张申府:和的一面之缘 何崇校:对新生的点名 第三章 漫谈校风和制度 贺钺芳:军事民主与纪律约束并重 陈风:“中正剑”的黄埔精神 郭一予:禁闭室里关禁闭 尚宗钊:“开明,服从”……第二辑 学员生活拾零第三辑 名人堂与校内社团第四辑 黄埔学生军与中国革命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揭秘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策源地:一部宏大叙事下的历史群像 书名:《烽火与黎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时代抉择》 ISBN:9787503492167 字数:约1500字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个体叙事,深入剖析了自晚清至民国初建这一风云激荡的百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探索国家救亡图存的道路,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心灵淬炼与抉择。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军事学府或机构的内部运作,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土壤,探究思想的碰撞与观念的革新如何成为塑造近代中国的核心驱动力。 一、 思想的觉醒:旧秩序的崩塌与新思潮的涌入 在十九世纪末的剧变中,传统儒家思想体系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从晚清士大夫阶层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初步感知切入,详细描绘了知识分子群体对西方科学、民主、民族主义等新观念的接触过程。我们不谈具体的军事教育机构如何培养干部,而是侧重于梁启超的“新民说”、严复的“信、达、雅”翻译观,以及早期留学潮中,学生们在海外思想冲击下所经历的认知革命。 书中通过对早期留日学生、欧洲留学生私人信件、日记的梳理,展现了他们如何将西方学理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痛苦探索。例如,对戊戌变法失败后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状态分析,着重探讨了他们如何从改良转向革命的内在逻辑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如何深刻影响了后续的政治走向。这一部分强调的是“思”的力量,而非“行”的技巧。 二、 政治光谱的形成与知识分子的多重身份 随着清廷的衰微和革命浪潮的兴起,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开始分化。本书深入探讨了不同思想流派的形成及其对国家未来图景的构想。它细致考察了早期立宪派、同盟会知识精英以及新兴的无政府主义者群体。这些群体内部的辩论、妥协与决裂,构成了民初政治生态复杂性的根源。 我们关注的是知识分子如何从“文化精英”转变为“政治行动者”。例如,对一些重要文人转型为政治家的案例分析,重点不在于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的权术运用,而在于他们如何用自己受过的文化熏陶来合理化或批判自身的政治行为。书中描绘了他们面对“家国情怀”与“个人抱负”时的内心挣扎,以及他们对“国民性改造”的执着追求,即认为只有先改造国民思想,国家才能真正富强。 三、 文化的坚守与媒介的创新 在政局动荡、军阀割据的背景下,文化领域成为知识分子精神庇护所,也是他们进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阵地。本书详尽分析了二十世纪初知识分子如何利用新兴的报刊、杂志、白话文运动来重建社会共识。 这一部分着重描述了白话文运动背后蕴含的深刻文化革命意图——打破精英阶层的语言壁垒,使知识普及化。不同于对某个特定学校教材的分析,本书聚焦于《新青年》等刊物在推广新思想、批判旧道德方面的先锋作用。它展现了知识分子如何在文坛上形成强大的舆论阵地,以此来制衡不断膨胀的军事和地方势力,试图在枪杆子之外,建立起“笔杆子”的道德高地。 四、 从“士”到“知识分子”的身份重塑 本书的终极关怀在于身份的嬗变。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士大夫)承担着道德仲裁和政治咨询的重任,然而在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下,他们的传统功能正在瓦解。本书通过对知识分子群体职业结构的变迁(从幕僚、教书匠到记者、编辑、大学教授),揭示了他们如何努力适应工业化和现代性的挑战。 特别地,书中分析了知识分子在面对外部列强和内部腐败势力时的无力感。他们虽然掌握了新知识,但在实际的权力运作面前常常感到束手无策。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矛盾,激发了他们对更激进、更彻底变革的渴望,从而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乃至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 总结: 《烽火与黎明》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幅生动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像图。它关注的是思想的演进、观念的交锋、以及在国家危亡之际,那些肩负文化使命的先驱们所付出的巨大心力。全书旨在通过对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精神历程的考察,揭示近代中国转型期的复杂性与深刻性,是一部关于信念、探索与艰难抉择的时代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偶然得到的一本关于民国时期海外华侨政治倾向研究的论文集,这本书的学术水准相当高,它成功地将区域史研究与全球史的视角相结合。书中对南洋、北美等地华侨社团如何响应国内政治风暴进行了跨地域的比较研究。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是关于“会党”与“商会”在不同殖民地环境下,对革命党和立宪派支持策略的差异化分析。作者指出,海外华侨的捐助行为,绝非单线条的情感驱动,而是与当地的生存环境、法律地位以及经济利益紧密挂钩的复杂博弈。例如,书中对一战后某地华侨报馆立场转变的分析,就非常精妙地揭示了地缘政治如何迅速重塑海外舆论风向。这本书拓宽了我对“国民”概念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那个时代的政治动员是多么精细、多么依赖于地方精英的构建和维护,是了解民国对外关系史的优秀参考。

评分

我最近翻阅的一本地方志类的图册,主题聚焦于民国时期西南几个重要城镇的城市变迁,这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图像资料和精准的地理信息重建上。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老照片,而是通过对不同年代的航拍图、建筑图纸与同时期报纸广告的对比分析,清晰地勾勒出了城市肌理的演化轨迹。例如,书中对比了1920年代与1940年代同一条街道的商业布局变化,你会清晰地看到西方商业模式渗透对传统摊贩生态的冲击,以及新式建筑风格如何逐渐取代传统木结构。这种直观的对比,比枯燥的文字描述更有冲击力。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图注中加入了大量口述史的片段,那些关于某个店铺、某座桥梁的记忆,让冰冷的图像瞬间有了温度和人情味。对于研究城市社会史或者单纯对怀旧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图册简直是宝藏,它让你触摸到了旧时光的实体痕迹。

评分

另一本让我深陷其中的是关于近代文学思潮演变的文集,这套书的结构极其严谨,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将流派简单地划分,而是通过对几位核心文人之间书信往来的深度挖掘,展现了思想碰撞的真实过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新月派”后期转向的分析,作者引用了大量未曾公开的私人信函,揭示了在特定社会压力下,文人理想如何被现实的泥潭所裹挟和重塑的过程。那种挣扎、妥协与坚守的复杂心绪,被解读得丝丝入扣。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回味作者对某个词语的精准注释,那不仅仅是文字学上的考据,更是对特定时代语境下意义变迁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但其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避免了纯粹的学院派枯燥感,更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梭于二十世纪初中文精神世界的迷宫,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回响。

评分

有一部聚焦于早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专著,其独特的视角让我耳目一新,它避开了对“巨子”的个人崇拜式书写,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阶层的形成过程上。书中详细分析了近代工厂中工头与学徒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他们在引进西方技术时所进行的本土化改造。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师徒制”在工业化转型中的复杂作用的剖析,它既是技术传承的有效途径,也可能成为阻碍效率提升的壁垒。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工厂内部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样本,这些一手资料为我们重建了那个时期工厂内部的微观社会结构。读完之后,对于理解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有了更为立体和辩证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学习西方”或“抵制西方”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协商、冲突与创新的动态过程。

评分

这本老版的《民国风云录》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那些侧重于宏大叙事和政治角力的历史著作中,它像一股清新的风。作者在描绘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时,没有拘泥于教科书式的陈词滥调,而是将笔触深入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人物的命运转折之中。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几次关键性会议场景的细致刻画,那些人物之间的眼神交锋、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焦虑与雄心,都跃然纸上。比如,有段描写某位地方实力派在权力平衡微妙之时,如何在家宴上用一句看似寻常的祝酒词来试探对手底线,那种暗流涌动的张力,读起来让人心跳加速。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亲历那个充满变数和传奇色彩的时代,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敏锐捕捉,远超一般的历史通俗读物,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年代群像剧,情节紧凑,人物饱满立体,读完后对那个时期的社会心理和人情世故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