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中古禮律綜論
定價:72.00元
作者:高明士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10012923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為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結集,站在“禮”與“律”為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立場上,既有禮義、法理的宏觀闡釋,又有製禮作樂、明法立典的製度考察,還有文獻探賾、個案推究的細節考訂,*終落實到法文化的定型及其特質,落實到中古國傢與社會的基石所在。所論資料詳實,引證賅博,頗富創見,自成體係,是近年來中古禮法領域*為重要的學術著作之一。
內容提要
二韆多年來,中國朝代更迭不一,但在世界古文明中唯有中國獨自延續至今,*主要的因素,當是傳統文化能夠長期保持優勢。這個優勢文化的基本要素,即本稿所指齣的禮、律。從這個觀點而言,近代以來的危機,*嚴重的應該是喪失文化優勢,此事纔是關係整個中華民族的命脈。基於此故,對傳統文化要從事學術研究時,如何還原其曆史真麵貌,成為研究者的首要課題。本書作者首由教育史入手,接著推展法製史研究,就是由於此故。但追根究柢,必須尋找傳統文化之核心價值所在,作者著重禮、律,而且重視其形成時期,也就是隋唐時期,其因在此。本稿是體現瞭二十多年來高明士先生潛心研究的成果,乃其集大成之作:上溯先秦,下至隋唐,詳細闡述瞭禮法演變的關鍵環節,同時又不乏細微之處的突破,例如對唐律和開元禮舉重若輕的把握;此外,本書更是結閤中古史學界和法史學界對天聖令的研究,獨闢蹊徑的勾連唐宋變革的時代大問題,做齣瞭創新性的解釋,很大程度上豐富瞭我們對中古時期的理解。
目錄
作者介紹
高明士,1940年生於颱灣中清水。颱灣大學曆史學係畢業、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曾任:颱灣大學曆史學係教授、主任,颱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任,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韓國漢城大學國史學科研究教授。現任:颱灣大學曆史學係名譽教授。著作:《東亞教育圈形成史論》(2003)、《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2004)、《中國中古的教育與學禮》(2005)、《中國中古政治的探索》(2006)、《東亞傳統教育與法文化》(2007)、《律令法與天下法》(2012)等書,以及論文多篇。主編:《唐律與國傢社會研究》(1999)、《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二冊(2003)、《唐代身分法製研究──以唐律名例為中心》(2003)、《東亞傳統教育與法製研究》全二冊(2005)、《東亞傳統傢禮、教育與國法研究》全二冊(2005)、《中國法製史叢書》全十冊(2005-2012)、《唐律與國傢秩序》(2013)、《中華法係與儒傢思想》(2014)等多種。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政治製度頗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觀察窗口。作者並沒有拘泥於純粹的法律條文,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政治舞颱,探討禮儀和法律在中國中古時期是如何成為統治者維護權力、鞏固統治的重要工具。書中對“禮”的政治功能進行瞭深入剖析,指齣禮不僅僅是道德規範,更是國傢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係社會等級秩序和政治權威的基石。作者通過對官方史書、文集以及一些碑刻的解讀,描繪瞭統治者如何通過製定和推行各種禮儀製度來塑造臣民的觀念,引導他們的行為,從而達到“化民成俗”的目的。在法律層麵,作者則著重分析瞭法律的“政治化”傾嚮,即法律如何被用來服務於統治者的政治目標,例如,通過嚴苛的刑罰來威懾反叛,通過復雜的司法程序來鞏固中央集權。書中對不同朝代君主如何利用法律來處理政治危機或鞏固自身權力的案例分析,尤為精彩,讓我看到瞭政治智慧與法律工具的巧妙結閤。
評分讀完一本關於中國中古時期禮儀與法律的書,雖然書名並非“中國中古禮律綜論”,但其對那個時代社會結構、道德規範以及國傢統治手段的深入探討,讓我對曆史的理解又添瞭一個嶄新的維度。作者以一種極為細緻的筆觸,描繪瞭從士族到庶民,社會各個階層在禮儀製度下的生存狀態。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將抽象的禮儀規範與具體的社會實踐相結閤,例如,書中詳細解析瞭不同場閤下的服飾、飲食、言談舉止的規矩,並進一步闡釋瞭這些規矩背後所蘊含的權力關係和身份認同。不同階層的人們如何通過遵守或規避這些禮儀來確立、維持或挑戰自己的地位,這部分內容極具啓發性。同時,作者在討論法律製度時,並沒有將其孤立開來,而是強調瞭法律與禮儀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製約。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禮儀的補充和強化,而禮儀則為法律的實施提供瞭文化土壤。書中對一些具體案件的分析,更是將這種互動關係展現得淋灕盡緻,讓我們看到瞭中古時期法律的“人情”與“理性”是如何在禮儀的框架下被塑造的。
評分這本書以一種近乎考古學的方式,層層剝開瞭中國中古時代法律體係的運作肌理。作者聚焦於當時的律令條文,並輔以大量的史料考據,力圖還原一個最真實、最原汁原味的法律圖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讀法律條文時的嚴謹態度,他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條文,而是深入分析瞭每一個字詞的古義,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解讀,使得那些看似晦澀的古老法律條文重新煥發瞭生命力。書中的一個章節,詳細探討瞭中古時期的刑事司法程序,從報案、偵查、審訊到判決,每一個環節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作者通過對不同朝代的司法實踐進行對比,揭示瞭法律製度演變的脈絡和潛在的動因。例如,他對宋代法律中“親親相隱”原則的闡釋,就展現瞭中古時期法律在維護傢族倫理和社會秩序之間所做的艱難平衡。此外,書中還探討瞭法律的解釋權問題,以及不同官員在法律實踐中的權力博弈,這些內容極大地豐富瞭我對中古法律運作復雜性的認知。
評分這本書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審視瞭中國中古時期社會文化與法律製度之間的深刻聯係。作者認為,法律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植根於當時的社會文化土壤之中,並且反過來又深刻地塑造著社會文化。書中對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民間信仰、傢族觀念等進行瞭細緻的描繪,並以此為背景,探討瞭法律的製定和實施如何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例如,作者在分析婚姻、繼承等民事法律時,就充分考慮瞭當時濃厚的傢族主義觀念,以及由此産生的各種習俗對法律條文的實際影響。反之,作者也展現瞭法律如何反過來引導和規範社會文化。書中關於“教化”的章節,就詳細闡述瞭官方如何通過法律和禮儀來推行特定的道德價值,倡導某些社會行為,從而潛移默化地改變民眾的思想和觀念。這種雙嚮互動的視角,讓我對中古時期的社會變遷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
評分這是一部充滿學術深度卻又不失可讀性的著作,作者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對中國中古時期的禮儀與法律體係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闡釋。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禮”和“法”之間微妙關係的精妙把握。他認為,在中古時期,禮與法並非涇渭分明,而是相互交織,共同構成瞭維護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的雙重保障。書中對曆代王朝在禮樂製度建設和法律編纂方麵的脈絡梳理,清晰地展現瞭這一體係的演進和發展。作者不僅僅停留在對文本的解讀,而是積極地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背景下進行考察,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他對一些重要曆史事件的解讀,也往往能夠從禮法製度的角度提供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對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和事件有瞭更深刻的洞察。書中的一些論述,如對“德主刑輔”思想在中古司法實踐中的體現,以及法律與道德在區分犯罪與懲罰上的作用,都充滿瞭智慧的光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