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学校武术论:基于课程理论的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研究
定价:50.00元
作者:杜晓红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64424497
字数:
页码:2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学校武术论:基于课程理论的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研究》从学校武术开展的现状入手,首先分析说明了撰写该书的意义。接着从学校武术的历史演变、学校武术教学的相关问题、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教材的实施与演变进行了分析,对武术课程化的相关理论和基础进行了分析说明,构建了学校武术的课程化体系,后从“让学校武术充满活力”的新颖角度论述了武术教学。
目录
章 绪论
节 引文
一、小孩子的渴望
二、中学生的理性
三、体育教师的心声
四、国家及多方的重视
五、现实的不尽人意
六、实践中的“怪圈”现象
七、不得不提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学校武术教学总体状况
二、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方面
三、学校武术教学师资方面
四、武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
五、学校武术教学的其他相关方面
六、学校武术传统文化教育方面
七、学校武术课程化、教材化方面
八、小结
第四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的概念
二、学校武术的界定
三、学校武术课程化的概念
第二章 近代学校武术发展的历史回顾
节 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历程及社会历史背景
一、学校自觉开展武术教学活动
二、军国民教育思想对学校武术的影响
三、徐一冰积极倡导在学校开设武术课
四、北平体育研究社推动学校武术的发展
五、武术正式进入学校
六、“中华新武术”是传统武术学校教材化的有益尝试
七、“土洋体育之争”与“固有体育思想”深化了人们对学校
武术的看法
八、学校武术师资的培养
九、武术在学校的普及开展由兴到衰
十、小结
第二节 近代学校武术教材内容的发展演变
一、小学武术教材内容分析
二、中学武术教材内容分析
三、近代学校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第三章 现代学校武术发展的历史演变
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学校武术(1949-1957年)
一、该时期体育课程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内容设置的分析
第二节 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武术(1958-1965年)
一、该时期体育课程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内容设置的分析
第三节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学校武术(1977-1987年)
一、该时期体育课程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体育教学大纲武术内容设置的分析
第四节 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的学校武术(1987年一现在)
一、该时期体育课程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武术内容设置的分析
三、2000年以后武术教材内容的分析
第五节 小结
一、现代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的发展演变
二、近现代中小学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第四章 学校武术教学相关问题的梳理与揭示
节 学校武术“为什么教”问题的梳理与分析
一、民国初期“强国强种”“振奋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二、现代教育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
三、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代表的体育课内容
四、当前开展学校武术教学必要性的探讨
第二节 学校武术“教什么”问题的梳理与分析
一、武术教学内容时代性问题的梳理与揭示
二、武术教学内容难易问题的梳理与揭示
三、武术教学趣味性问题的梳理与揭示
四、武术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梳理与揭示
五、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梳理与揭示
六、武术知识传授问题的梳理与揭示
第三节 学校武术“怎么教”问题的梳理与分析
一、民国时期武术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学校武术教学方法的运用
三、历版课程标准(大纲)关于武术教学方法的说明
第四节 体育师资武术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
一、武术必修课程的学时安排与内容设置
二、武术必修课程的整体实施效果
三、从《武术》教材视角审视体育师资武术教学能力的培养
四、体育师资武术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
第五节 小结
一、我国学校武术实施的整体认识
二、影响和制约中小学武术教学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五章 武术课程化相关理论基础
节 构建学校武术内容体系的课程理论
一、从课程角度构建学校武术教学内容
二、课程与课程编制的相关理论
三、结构的概念与结构教学论观点
第二节 体育课程理论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构建的指导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二、体育学科教材编制理论
第三节 武术体系自身问题的分析与界定
一、武术概念的多种界说
二、对传统武术的认识与梳理
三、传统武术与学校武术
四、对学生武术学习基础条件的分析
第六章 学校武术课程化体系的构建
节 学校武术课程化基本概念与特征
一、武术的学校课程化概念
二、学校武术的界定
三、学校武术的任务与目标
四、学校武术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学校武术“整体融合”模式的构建
一、“整体融合”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二、“整体融合”模式下学校武术教学的构建
三、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构成
第三节 “目标还原”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二、“目标还原”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目标还原”武术教学模式的程序与单元设计
四、“目标设置”的武术学习效果
第四节 “三环一心”武术动作结构模型的构建
一、动作技能学习相关理论
二、“三环一心”武术动作结构模型
三、武术动作的“像”与“不像”
第五节 中小学武术学习评价系统的初步构建
一、体育“会能度”的概念和内涵
二、相关动作技能学习理论与武术动作学习
三、学校武术学习“会能度”的初步建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杜晓红,女,1975年生,自幼习武,1993年考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武术教研室主任,教育学博上,副教授,硕上研究生导师,中国武术六段。研究方向为:武术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身体美学。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主编教材2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其他课题20多项。2011、2012年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中、小学体育)的组织策划专家、武术课程主讲人;2012年“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调研项目”体育组专家。曾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成果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袁敦礼体育、科技与教育奖”“京师人才奖”等。2015-2017年被国家汉办外派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从事武术教学、研究以及传统文化推广工作。
文摘
序言
章 绪论
节 引文
一、小孩子的渴望
二、中学生的理性
三、体育教师的心声
四、国家及多方的重视
五、现实的不尽人意
六、实践中的“怪圈”现象
七、不得不提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学校武术教学总体状况
二、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方面
三、学校武术教学师资方面
四、武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
五、学校武术教学的其他相关方面
六、学校武术传统文化教育方面
七、学校武术课程化、教材化方面
八、小结
第四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的概念
二、学校武术的界定
三、学校武术课程化的概念
第二章 近代学校武术发展的历史回顾
节 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历程及社会历史背景
一、学校自觉开展武术教学活动
二、军国民教育思想对学校武术的影响
三、徐一冰积极倡导在学校开设武术课
四、北平体育研究社推动学校武术的发展
五、武术正式进入学校
六、“中华新武术”是传统武术学校教材化的有益尝试
七、“土洋体育之争”与“固有体育思想”深化了人们对学校
武术的看法
八、学校武术师资的培养
九、武术在学校的普及开展由兴到衰
十、小结
第二节 近代学校武术教材内容的发展演变
一、小学武术教材内容分析
二、中学武术教材内容分析
三、近代学校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第三章 现代学校武术发展的历史演变
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学校武术(1949-1957年)
一、该时期体育课程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内容设置的分析
第二节 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武术(1958-1965年)
一、该时期体育课程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内容设置的分析
第三节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学校武术(1977-1987年)
一、该时期体育课程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体育教学大纲武术内容设置的分析
第四节 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的学校武术(1987年一现在)
一、该时期体育课程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武术内容设置的分析
三、2000年以后武术教材内容的分析
第五节 小结
一、现代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的发展演变
二、近现代中小学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第四章 学校武术教学相关问题的梳理与揭示
节 学校武术“为什么教”问题的梳理与分析
一、民国初期“强国强种”“振奋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二、现代教育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
三、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代表的体育课内容
四、当前开展学校武术教学必要性的探讨
第二节 学校武术“教什么”问题的梳理与分析
一、武术教学内容时代性问题的梳理与揭示
二、武术教学内容难易问题的梳理与揭示
三、武术教学趣味性问题的梳理与揭示
四、武术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梳理与揭示
五、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梳理与揭示
六、武术知识传授问题的梳理与揭示
第三节 学校武术“怎么教”问题的梳理与分析
一、民国时期武术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学校武术教学方法的运用
三、历版课程标准(大纲)关于武术教学方法的说明
第四节 体育师资武术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
一、武术必修课程的学时安排与内容设置
二、武术必修课程的整体实施效果
三、从《武术》教材视角审视体育师资武术教学能力的培养
四、体育师资武术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
第五节 小结
一、我国学校武术实施的整体认识
二、影响和制约中小学武术教学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五章 武术课程化相关理论基础
节 构建学校武术内容体系的课程理论
一、从课程角度构建学校武术教学内容
二、课程与课程编制的相关理论
三、结构的概念与结构教学论观点
第二节 体育课程理论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构建的指导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二、体育学科教材编制理论
第三节 武术体系自身问题的分析与界定
一、武术概念的多种界说
二、对传统武术的认识与梳理
三、传统武术与学校武术
四、对学生武术学习基础条件的分析
第六章 学校武术课程化体系的构建
节 学校武术课程化基本概念与特征
一、武术的学校课程化概念
二、学校武术的界定
三、学校武术的任务与目标
四、学校武术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学校武术“整体融合”模式的构建
一、“整体融合”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二、“整体融合”模式下学校武术教学的构建
三、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构成
第三节 “目标还原”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二、“目标还原”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目标还原”武术教学模式的程序与单元设计
四、“目标设置”的武术学习效果
第四节 “三环一心”武术动作结构模型的构建
一、动作技能学习相关理论
二、“三环一心”武术动作结构模型
三、武术动作的“像”与“不像”
第五节 中小学武术学习评价系统的初步构建
一、体育“会能度”的概念和内涵
二、相关动作技能学习理论与武术动作学习
三、学校武术学习“会能度”的初步建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出于对“满58包邮”这个促销活动的偶然关注。当时我正在浏览购物平台,恰好看到了这款图书的推荐。坦白说,我之前并没有特别关注过“学校武术”这个领域,对于“课程理论”在武术教育中的应用也知之甚少。但“满58包邮”的字样确实吸引了我,让我觉得尝试一下也无妨,毕竟价格适中。翻看了一下商品详情页,看到了“基于课程理论的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研究”这样的描述,虽然不完全理解其中的专业术语,但大概能推测出这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性质的著作,可能探讨的是如何将武术教育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设计。我个人平时也喜欢阅读一些不同领域的书籍,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所以抱着一种“姑且看看”的心态下单了。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个我原本不熟悉的视角,让我对武术教育有更深入的认识,即使我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也能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常识性信息,了解学校是如何看待和组织武术教学的。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本书的了解并不深,仅仅是通过它冗长的书名以及“满58包邮”这样的促销信息。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一定是一本非常专业的学术著作,因为“课程理论”、“教育教学研究”这些词汇都带有很强的学术色彩。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对这些专业术语感到有些陌生,也有些畏惧。我平时阅读的书籍更偏向于轻松有趣的故事、历史传记或者一些大众化的科普读物。所以,我购买这本书的动机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性价比”的考量,觉得在促销价格下,可以尝试性地了解一下这个我不太熟悉的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介绍一些关于学校武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意义。它是否能让我明白,为什么要在学校里开设武术课程?武术教育究竟能给学生带来哪些好处?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实际的教育方法,让老师和家长都能够理解和接受?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个初步的、对学校武术教育的整体认知,而不是过于深入和晦涩的专业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信息量很大,乍一看像是专门针对学校武术教育领域的研究著作。我个人对武术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它所蕴含的文化传承和身体锻炼价值。所以,当看到“学校武术论:基于课程理论的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研究”这样的标题时,我立刻就产生了好奇。它似乎不仅仅是在介绍武术的招式套路,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科学、系统地构建武术课程,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于长期以来武术在学校教育中边缘化的现状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突破。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武术更有效地融入校园体育课程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比如,它是否会探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体发展规律,如何设计符合其发展需求的武术教学内容?是否会涉及武术在培养学生纪律性、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抗挫折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还有,它如何能与其他学科的教育目标相结合,形成一种更全面的育人模式?这些都是我在阅读前脑海中萦绕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启发。
评分我是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平时也喜欢通过阅读来了解不同的文化领域。当我在网上偶然看到《学校武术论:基于课程理论的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研究》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听起来非常学术化,可能不太适合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阅读。但是,当我注意到“学校武术”这个关键词时,我的好奇心又被勾起了。我一直认为武术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如果学校能够将武术有效地融入教育体系,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体魄,更能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猜测,它可能是在探讨如何将武术这种传统技艺,以一种更科学、更体系化的方式,在学校教育中进行推广和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了解,在当代教育背景下,武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通过课程理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它是否会讨论武术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比如对学生品德、意志、礼仪等方面的影响?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实际的教学案例,让我们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学校武术教育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没有采用那种花哨的、充斥着武打动作的图片,而是显得非常沉静和专业,这让我觉得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武术入门读物,而更像是一本有深度、有学术价值的研究专著。看到“基于课程理论”这样的字眼,我立刻联想到自己在教育学领域的一些学习经历。课程理论是教育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到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等多个环节。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将课程理论的严谨性和系统性应用到学校武术教育的研究中,那将是对武术教育理念的一次重要的更新和提升。我个人对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有着很高的期待,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论,指导学校如何从课程设计层面出发,来构建更科学、更有效的武术教学体系。比如,它是否会分析当前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基于课程理论的解决方案?是否会探讨如何进行武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如何评估教学效果,从而推动武术教育的持续改进?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