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节日志姊妹节 | 作者 | 刘冰清 |
| 定价 | 95.00元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273079 | 出版日期 | 2014-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姊妹节主要盛行于清水江中上游地区的苗族村寨,其中以台江县施洞地区规模*,也*特色。节日主要在春季举行,以农历三月十五到三月十七日这段时期*代表性。它与苗族传统的婚姻制度及习俗密切相关,是以两个通婚集团的男女青年为主的集体的婚恋社交活动,通过讨姊妹饭、游方对歌、捞鱼、穿盛装踩鼓等一系列特有活动,集苗族服饰、歌舞、饮食等文化于一体,充分展现了苗族多重文化魅力,是凝聚民族情感、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的有力载体。 |
| 作者简介 | |
| 刘冰清,1969年2月出生,湖南省沅陵人,苗族,教授。1990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之后获哲学和管理学硕士学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稻委会副秘书长,长江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研究。先后主持4项省厅级科研课题,参与2项教育部教改课题。出版了《沅陵傩文化研究》、《盘古文化研究》、《旅游规划原理》、《辰州傩歌》、《辰州傩戏》、《辰州傩符》等论著;在《贵州民族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求索》、《中国市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
| 目录 | |
| 目 录 综述 001 一、苗族姊妹节的名称与时空 003 二、苗族姊妹节的起源与变迁 008 三、苗族姊妹节的组织与活动 018 四、苗族姊妹节的功能及意义 031 志略 035 一、节日时空 037 姊妹节节期 037 踩鼓场 038 游方场 039 游方坡 040 秀眉广场 041 二、组织 041 寨老 042 歌师 043 的买 044 俱乐部 045 三、节日缘起 046 月九和传说 047 金党和窝久传说 047 务格传说 048 仰和妮传说 048 捞鱼节传说 050 央务央 051 姊妹田 052 石山、石龟 053 姊妹坡 053 偏寨藏鼓洞 054 四、仪式活动 055 服饰准备 055 酿酒 056 制作五彩糯米饭 056 歌舞准备 058 场地装扮 058 节日告示 059 起鼓 059 祭祀 060 唱赞歌 060 挂彩蛋 061 挂彩 062 抬粑粑 063 捞鱼 063 讨腊肉 065 踩鼓 066 走客 067 游方 068 讨姊妹饭 069 五、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 070 飞歌 070 酒歌 071 情歌 073 古歌 074 木鼓 076 芦笙 077 木叶 079 踩鼓舞 079 芦笙舞 080 木鼓舞 081 铜鼓舞 081 板凳舞 082 曲艺嘎百福 082 姊妹歌 084 娥娇与金丹 086 六、游艺娱乐 087 放陀螺 087 独木龙舟表演赛 088 苗歌赛 090 游演 090 赛马 091 斗牛 091 斗鸟 092 抢鸭子 093 捞鱼赛 093 爬坡赛 094 篝火晚会 094 七、节日用品 095 姊妹饭花 095 乌米饭叶 095 红蓝草 096 姊妹饭 096 酸汤鱼和渣辣鱼 098 渣辣子菜 098 酸汤菜 099 水盐菜 099 白斩鸡、白切肉片 099 鸡(鸭)粥 100 腊肉血豆腐 100 米酒 100 蛋笼 101 姊妹饭信物 101 节日中的服饰 104 八、节日文献 104 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 105 贵州省民族传统节日进入旅游市场的文化条件分析 105 苗族文化大观 106 民族志资料汇编第二集(苗族) 107 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苗族卷) 108 永远的贵州苗族姊妹节 108 台江县志 109 苗族文化史 109 贵州省志民族志(上册) 110 台江苗族历史文化 111 苗人的灵魂——台江苗族文化空间 111 走进苗疆腹地——台江 111 方旎苗俗 112 台江非物质文化遗产 112 九、其他 113 不落夫家 113 还娘头 113 调查报告 115 苗族姊妹节服饰调查报告 117 苗族姊妹节银饰调查报告 150 农历二月十五苗族姊妹节调查报告 178 贵州省台江县老屯乡老屯村苗族姊妹节调查报告 203 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偏寨村苗族姊妹节调查报告 224 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旧洲村苗族姊妹节调查报告 258 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革东寨村苗族姊妹节调查报告 273 贵州省台江县革一乡西南村捞鱼节调查报告 286 附录 297 参考文献 352 后记 355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水墨风格的插画,带着浓浓的传统韵味,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与“中国节”这个主题的关联。光明日报出版社的名字也让人觉得比较有分量,毕竟是老牌出版社了,出书的质量通常还是有保证的。拿到手里感觉纸质也挺厚实的,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廉价感,捧在手里有点沉甸甸的,让人觉得里面的内容应该也比较充实。虽然还没翻开细看,光是外观给人的感觉就挺不错的,充满了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的期待。封面上的“姊妹节”这个词也挺有趣的,让人好奇这究竟是指哪些节日,又有着怎样的关联,是亲戚之间的节日,还是说有相似之处的民间习俗?刘冰清这个名字我之前好像没太听过,不知道是哪位学者或者文化研究者,但相信出版社能选择出版这本书,作者本身肯定是有一定积累的。9787511273079这个条形码,也让这本书有了更具体的身份标识,感觉像是它的身份证一样,显得很正式。总的来说,第一印象非常好,无论是从视觉还是触感,都营造了一种即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氛围,让我迫不及待想打开它,去探索里面的每一个字,去感受每一个节日的独特魅力。
评分最近特别迷恋上了研究各种文化习俗,尤其是那些充满古老韵味的中国传统节日。每次读到关于节日起源、演变以及各地不同习俗的文章,都会觉得特别有意思。总觉得,节日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和集体情感。那些流传至今的民俗活动,那些代代相传的传说故事,都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特别喜欢那些能够引起共鸣的节日,比如那些与家庭、亲情紧密相连的节日,也喜欢那些充满了趣味性和仪式感的节日,比如各种各样的庙会、灯会、赛龙舟等等。我觉得,通过了解这些节日,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种回归传统、回归心灵的方式。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以及它们如何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作用。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充满着好奇,觉得它们不仅仅是放假的日子,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风俗和情感的载体。每当临近某个节日,我总会不自觉地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了解它的起源、习俗,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又被赋予了怎样的意义。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了解他们的节日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些节日就像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珠,串联起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我特别喜欢那些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节日,比如春节的热闹团圆,元宵节的灯火阑珊,端午节的粽叶飘香,还有中秋节的月满情深。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独特的仪式感,从祭祀祖先到祈求丰年,从阖家团聚到邻里互助,这些都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我更系统、更深入地去了解这些节日,不仅仅是表面的介绍,更希望能够挖掘出它们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变迁。
评分我一直对民间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节日习俗。觉得这些节日不仅仅是日历上的标记,更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情感的寄托。我喜欢去了解每个节日的由来,它背后蕴含的古老传说,以及各地人民为了庆祝这个节日而发展出的各种独特而有趣的习俗。比如,同样是春节,北方和南方在年夜饭、拜年方式上都有很多差异;又比如,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各地还有赛龙舟、挂艾草等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我觉得,这些多样性恰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生命力。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对这些节日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去感受它们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去体会那些潜藏在节日仪式背后的深厚情感和人文关怀。
评分说到中国的传统节日,总会勾起我心中无限的温情和民族自豪感。我觉得,这些节日不仅仅是日程上的一个节点,更是我们与历史对话、与先人连接的纽带。每当一个节日临近,空气中似乎就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氛围,一种期待,一种团聚,一种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我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唤起我们共同记忆和情感的节日,它们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能够停下脚步,去感受亲情的可贵,去品味家乡的味道,去传承那些古老而美好的习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这些节日的方方面面,从它们最初的起源,到它们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再到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又被赋予了哪些新的生命力。我渴望通过这本书,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节日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塑造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