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七辑
定价:98.00元
作者: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439726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无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套“续编”的出现,表明学界对淞沪抗战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和拓展,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我非常期待能从中看到一些关于战后审判、赔偿以及国际援助方面的新材料。例如,当时各国观察员或记者的报告,他们对战局的即时判断,以及这些判断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国际舆论和政策。对于这场被视为现代中国军队浴火重生的关键战役,我们有必要从更国际化的视野去审视它。此外,如果能收录一些关于战地医疗救护体系的原始资料——伤员后送流程、外科手术的记录、药品的短缺情况等——那无疑是对人道主义和后勤保障研究的极大贡献。这种对系统性、操作性细节的关注,能让历史研究不再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扎根于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之中。我购买它,就是为了完成自己构建的、更立体、更细节化的历史图景。
评分这是一套相当厚重的史料汇编,光是翻阅目录就让人对先辈们在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中的付出肃然起敬。尤其是这套“续编”,想来是对早期研究成果的有力补充和深化。我特别关注那些零散的、此前不太为人所知的个体叙事或者地方性的抵抗记录,这些往往是还原历史全貌中最生动、最触动人心的部分。真正有价值的史料,不在于罗列宏大的战役部署,而在于那些描绘出前线士兵的日常困境、后方民众的挣扎与支持的细节。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物资调配、情报传递,乃至普通家庭在炮火下的生存状态的一手资料。这样的材料才能让冰冷的数字和日期鲜活起来,让我们不仅仅是“知道”这段历史,而是“感受到”这段历史的重量。编者如果能在考证和交叉印证上下足功夫,对史料的真伪进行严格把关,那这本书的史学价值便不言而喻了。我期待着能从中挖掘出一些被主流叙事略微忽略的侧面,比如不同派系、不同阶层在共同抗敌背景下的互动与张力。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购买这套书纯粹是出于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深入探索的渴求。我总觉得,每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为什么”。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关于军事战略转变的档案分析。比如,在淞沪战场上,指挥官们是如何根据战局的瞬息万变来调整战术布局的?那些看似天才的防御工事,背后有没有具体的工程图纸或者材料来源的记录?如果能将当时的电报往来、作战会议的简要记录甚至是一些内部的评估报告呈现出来,那对于理解我军的决策过程将是无价的。我更希望看到,除了上海本地的抵抗力量,周边的江浙一带的民众和地方武装是如何协同作战、提供支援的。这种跨区域的配合,往往更能体现出全民族抗战的凝聚力。阅读这种纯粹的史料,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自己动手去拼凑历史的碎片,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理解框架,而不是被单一的解读所局限。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许多宏观的抗战总结已经相当熟悉,现在更热衷于挖掘那些更具“人情味”的历史侧面。我想知道,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们是如何坚持他们的创作和研究的?他们的物资从何而来?他们的安全如何保障?有没有关于知识分子群体在沦陷区和后方转移过程中的艰难记录?这类史料不仅能展现抗战的全面性,更能揭示中华民族在极端压力下对文化和精神价值的坚守。此外,对于当时民众对战争态度的转变,社会心理的变化,如果能找到一些当时的日记、信件或者民间报刊的评论,那将是非常宝贵的补充。我希望这套书能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这场战争对社会结构、文化传承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而不仅仅是聚焦于军事层面的得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看起来颇为专业,这对于阅读大量古旧文字或影印资料至关重要。史料丛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可读性和保存性。我非常看重影印件的清晰度和底本的选择。如果能收录一些不同版本或不同机构保存的同类文件,并通过细致的注释说明底本差异,那就更显出编者的匠心了。我特别留意那些描绘特定事件细节的篇章,比如某次关键战役前夕,双方的兵力部署对比,或者某次重大外交斡旋的幕后记录。这些细枝末节往往隐藏着决定性的信息。如果能够配有当时的地图、照片(即使是模糊的也无妨),那阅读体验会大大提升。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堆文书的堆砌,而是一个经过精心梳理和呈现的、能引导读者进入历史场景的知识宝库。阅读此类书籍,我追求的是一种“现场感”,一种触碰到真实历史的粗粝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