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化蓝皮书:湖北文化发展报告(2015) 9787509794494 湖北大学高等人文

湖北文化蓝皮书:湖北文化发展报告(2015) 9787509794494 湖北大学高等人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中华文化发展湖北 著
图书标签:
  • 湖北文化
  • 湖北发展
  • 文化报告
  • 地方文化
  • 人文社科
  • 湖北大学
  • 2015年出版
  • 文化研究
  • 社会发展
  • 蓝皮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4494
商品编码:2980053184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湖北文化蓝皮书:湖北文化发展报告(2015)

定价:95.00元

作者: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中华文化发展湖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097944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由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和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编撰,着眼于2014~2015年湖北省文化的新发展,从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成果、文化水平、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六个方面,对2014~2015年湖北文化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进行分析,对湖北文化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做出总结,对湖北地域文化中的孝文化、三国文化、首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以及湖北公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期待等热点问题展开了专题研究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目录


Ⅰ 总报告
1 湖北文化发展报告(2015)【吴成国 张 敏】/001
  一 湖北文化发展的历史新起点/002
  二 湖北文化发展的代表性成果/012
  三 湖北文化的传播与影响/021
  四 湖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024

Ⅱ 分报告
2 湖北省委和省文化建设事业报告(2015)【昌 灏】/030
3 湖北省企事业单位文化建设报告(2015)【杨海军】/042
4 湖北文化生产报告(2015)【舒红跃 王秀红】/063
5 湖北省理论学术成果报告(2015)【李家莲 高 静】/083
6 湖北省文艺产品报告(2015)【梁艳萍 胡晓亚】/093
7 湖北文化活动报告(2015)【周 芳】/112
8 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报告(2015)【徐 弢】/137
9 湖北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报告(2015)【汤文博 孙德杰】/157
10 湖北县域文化需求满足状况报告(2015)
  ——基于2014年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华汛子】/171
11 湖北省新闻媒体文化传播状况报告(2015)【廖声武】/183
12 湖北省对外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报告(2015)【郝祥满 郝 斌 金 丹】/202

Ⅲ 专题研究
13 湖北孝文化发展研究报告(2015)【陈朝晖】/217
14 湖北首义文化建设报告(2015)【张 宁】/232
15 湖北省公共图书馆发展研究报告(2015)【方 敏】/245
16 湖北省数字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5)【柴巧霞】/258
17 湖北生态文明建设:价值、问题与路径
  ——以十堰市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为例【孙友祥 孙晓敏 杨杏蓉】/279
18 鄂西地区土家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调查研究【赵厚勰 曹树真 赵婷婷 刘丽芳】/293

Ⅳ 附录
19 湖北文化发展大事记(2015年)【刘 刚 贺艳菊】/317

Abstract/325
Contents/327

作者介绍


吴成国,男,1964年生,湖北大悟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荆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湖北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楚国历史文化学会、三国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荆楚及湖北地方历史文化、道教与宗教文化等的研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文化史、社会史、荆楚及湖北地方历史、道教与宗教文化等研究。张敏,男,1975年生,江西吉安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湖北大学荆楚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文摘


序言



楚韵千年:荆楚文化探微与当代传承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荆楚文化的历史脉络、精神内核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与创新。我们不预设任何特定出版物或报告的内容,而是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勾勒出湖北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文化积淀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第一章:楚风古韵,源远流长 湖北,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楚文化,以其浪漫瑰丽、奔放自由、兼容并蓄的独特风格,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明的曙光:史前遗址的低语。 湖北的土地上,散布着众多史前文化遗址,如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它们不仅展示了早期人类在这一区域的生活痕迹,更揭示了荆楚文明的深厚根基。从精美的陶器、玉器,到初步的社会组织形态,这些考古发现是理解荆楚文化源头的基石。我们将追溯这些遗址的年代、地理分布,以及出土文物的价值,探讨它们如何为后来的楚文化奠定物质与精神基础。 战国时代的绝唱:楚国文明的辉煌。 战国时期,楚国作为一方雄踞,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军事战略,以及在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将重点关注楚国的政治演变,其在礼乐制度、社会结构方面的特点;同时,深入剖析楚国的思想文化,诸子百家在楚地的传播与演变,特别是屈原与楚辞的出现,如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以及楚国在青铜器、漆器、丝织品等工艺美术上的精湛技艺。 神灵的想象与信仰的寄托:楚地宗教与神话。 楚文化中充满了浪漫奇诡的神话传说和独特的宗教信仰。从《山海经》中描绘的奇幻世界,到南方楚国独有的巫觋文化,都展现了楚人对宇宙、自然和生命的独特理解。我们将梳理楚地神话的源头,探究其在楚国民间信仰中的地位,以及这些神话如何渗透到文学、艺术和民俗之中。对楚国祭祀文化、占卜活动以及与神灵沟通方式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楚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章:荆楚精神,兼容并蓄 楚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与中原文明和其他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其核心精神,既有对自由、浪漫的追求,也有对礼仪、秩序的遵从,更体现出一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怀。 浪漫与自由的张力:楚辞的诗魂。 屈原及其创作的楚辞,是荆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结晶。其浓郁的地方色彩、瑰丽的想象、深沉的情感,以及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呼唤,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本章将对楚辞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语言、意象、结构等方面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同时,也将关注屈原忧国忧民、高洁不屈的精神品格,及其在后世的传承与解读。 礼乐与秩序的构建:楚国社会制度的演变。 尽管楚文化以浪漫闻名,但其作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也必然有其严谨的社会制度和礼乐规范。我们将在分析楚国政治制度的同时,重点考察其在礼制建设、音乐发展、以及社会教化等方面的努力,探讨楚国如何平衡自由精神与社会秩序,并从中汲取对当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交流与融合的智慧:楚文化与周边文明的互动。 历史上的湖北地区,一直是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十字路口。楚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周边地区的文化元素,同时也向外传播自身特色。本章将探讨楚文化与巴蜀文化、长江下游吴越文化、以及北方中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其相互影响的机制和成果,从而展现荆楚文化包容开放的特点。 第三章:历史的回响,时代的新声 历史的厚重感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底色,而当代的创新与传承,则是其生命力的生动体现。本书将审视历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方式,以及荆楚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历史遗迹的活化与保护: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 湖北拥有众多宝贵的历史遗迹,如荆州古城、黄鹤楼、武当山等,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本章将关注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以及如何通过旅游开发、学术研究、文化活动等方式,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并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文化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与创新:民俗风情的当代魅力。 荆楚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戏曲、民歌、民间工艺、传统节日等,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记忆和情感。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其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积极探索创新性的保护与传承模式,例如如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如何通过教育和推广,让更多人认识、喜爱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当代湖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荆楚精神的时代书写。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下,荆楚文化如何与时俱进,迸发出新的活力?本章将聚焦当代湖北在文化产业发展、文学艺术创作、城市文化建设、以及乡村文化振兴等方面的实践。我们将分析当代艺术家、文化工作者如何从荆楚文化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探讨湖北如何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并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推广。 跨文化视野下的荆楚文化:国际交流与传播。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荆楚文化也走向世界。本章将关注荆楚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表现,例如通过艺术展览、文化节庆、学术合作等方式,向世界展示荆楚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将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拓展荆楚文化传播的渠道和受众,使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结语: 荆楚文化,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更是一种流淌在湖北人民血脉中的精神气质。本书力求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历史的纵深、精神的内核、以及当代的实践等多个维度,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生命力的荆楚文化图景。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探讨,能够唤醒更多人对荆楚文化的关注与热爱,促进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获得更广泛的传承与更光辉的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普通的湖北籍读者,从小就对家乡的文化感到骄傲,也时常思考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如果这本《湖北文化蓝皮书》能够用更亲民、更生动的语言,讲述湖北文化的故事,那将是非常棒的。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和分析,还能穿插一些鲜活的人物故事,比如那些默默坚守在非遗传承一线的老艺人,或者那些致力于推广湖北文化的年轻创业者。我想了解,在2015年,我们湖北的文化是如何与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生活连接在一起的。它是否体现在我们日常的节日庆典中,体现在我们喜爱的戏剧、音乐、美食中,又或者体现在我们身边那些充满历史韵味的街区和建筑里。我特别希望能读到一些关于地方戏曲、民俗活动、民间传说的介绍,了解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况,以及如何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如果书中能有一些精彩的图片,展示湖北各地独特的文化风貌,那就更好了,让我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视觉上的冲击和美的享受。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我一直关注着中国地方文化发展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一本名为《湖北文化蓝皮书》的著作,如果能提供扎实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的研究方法,将对我的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我期待书中能够对湖北文化的独特性进行深入的学理阐释,比如它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演变规律。在研究方法上,我希望它能运用跨学科的视角,融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湖北文化的现状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对湖北的文化基因进行探寻,识别出那些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并分析这些要素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同时,我也期望书中能对湖北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兴现象,比如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文化消费的模式变迁、文化社群的兴起等,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和预判,为学界提供新的研究课题和理论视角。

评分

一直对湖北这片土地怀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想象中,这本《湖北文化蓝皮书》应该像一扇窗,能让我窥见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它在当今时代的发展脉络。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那些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比如屈原的诗歌、楚辞的韵律,又或是那些历经沧桑的古建筑,如黄鹤楼、武当山,它们在现代社会中是如何被传承和解读的?我期待能读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像是泥塑、戏曲、民间工艺,了解它们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数据和分析,让我们了解湖北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包括其经济贡献、创新模式以及与其他区域文化的互动。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那就更好了,比如某个地方政府如何通过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或者某个文化项目如何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这将使我对湖北文化的发展有更直观的理解。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也颇感兴趣,湖北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枢纽,其文化如何走出去,又如何与世界对话,是我想深入了解的一个方面。

评分

作为一名对区域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颇有研究的观察者,我一直关注着中国各地文化发展的前沿动态。湖北,这片自古以来就人文荟萃的土地,其文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自然是我重点关注的对象。我设想这本《湖北文化蓝皮书》会以一种系统性的、研究性的视角,呈现湖北文化在2015年的发展全景。我期望它能提供详实的调研数据,分析文化产业的结构性特征,比如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传统文化产业等细分领域的增长情况。我也关注书中是否会对湖北的文化政策进行深入剖析,了解地方政府在推动文化繁荣方面所采取的举措、面临的瓶颈以及未来的政策导向。对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我希望能看到书中提出独到的见解,比如如何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注入新的商业活力,又如何在保护非遗项目的同时,发掘其潜在的市场价值。此外,我对于书中关于文化创新与融合的探讨也充满期待,湖北文化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的同时,保持自身特色,又如何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议题。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旅行爱好者。每次去到一个新的地方,我都会尽力去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希望这本《湖北文化蓝皮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深入了解湖北文化肌理的起点。我设想它会像一本详尽的文化地图,为我勾勒出湖北文化的主要版图。我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湖北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成就,比如楚文化的辉煌、三国文化的传承、以及近现代的文化变迁。我希望能够了解到湖北独特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以及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提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或乡村田野里的宝藏。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文化旅游线路的建议,或者推荐一些值得参观的文化遗址、博物馆、艺术展览,那就更完美了,能帮助我规划一次有深度、有内涵的湖北文化之旅。我同样好奇,在2015年,湖北的哪些文化元素正在被重新发现和推广,又有哪些正在经历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