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本收藏与情怀 9787554305430

我的课本收藏与情怀 978755430543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昭林 著
图书标签:
  • 课本
  • 收藏
  • 怀旧
  • 教育
  • 成长
  • 青春
  • 校园
  • 记忆
  • 书籍
  • 个人回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羊城晚报出版社
ISBN:9787554305430
商品编码:2980061161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我的课本收藏与情怀 作者 文昭林
定价 48.00元 出版社 羊城晚报出版社
ISBN 9787554305430 出版日期 2018-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是一位退休老教师,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爱,退休后继续与课本打交道,一头扎进老课本的收藏与研究,至今三十多年。本书共分三部分,一是其丰富的课本收藏的展现,二是其课本研究的心得,三是其收藏故事收藏人生的叙述。全书图文并茂,生动可读,有颇高的史料价值、文献价值,其人物故事充满正能量。


   作者简介

1942年生人,湖南省衡阳市十六中学退休教师,从事古旧课本的收藏和钻研三十多年,至今藏品达两万多件,2013年被评为“衡阳市十大收藏家”之一,2016年被国家和湖南省两级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均评为“书香之家”,在课本收藏与研究卓有成绩。


   目录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文昭林为1942年生人,是湖南省衡阳市十六中学退休教师,有35年教龄,而从事古旧课本的收藏至今三十多年,藏品达两万多件,2013年被评为“衡阳市十大收藏家”之一,2016年被国家和湖南省两级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均评为“书香之家”,在课本收藏方面卓有成绩,堪称收藏大家。
本书主要分三部分,一是作者丰富的课本收藏图录展现;二是其课本文化的叙述和介绍;三是作者的收藏故事。全书图文搭配,朴实可读,充满正能量。
本书展现的藏品丰富,涵盖面广,精品珍稀,能凸现我国传统教育在课本方面的主要风貌。全书彩色编排,图录主要为各时期各类课本的封面,还涵盖部分教辅、课外读物以及教案等相关物品,图录近600幅,琳琅满目,极具参考价值,体现了作者专项收藏的突出成就,在收藏界不多见。例如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黄庭坚的《题浯溪崖壁》明代拓本,《四库全书》全本等。
本书所述收藏故事真实感人动人,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书痴”形象,更表达了收藏家在收藏道路上的艰辛和情怀,也透过这些收藏故事反映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应当说,作者许多精品藏品的获得,都是一段段以情动人的结果,诚非容易。例如《穿越时空,三百年后遇到你》一节所述,康熙五十五年版36本一套的《康熙字典》的获得,就是作者和一位卖废旧的“老大爷”的真情故事,是作者关心关爱他人的“意外”收获。可以说,这些动人的故事是本书作为“情怀”部分感人至深之处。


   文摘

   序言

我的课本收藏与情怀 9787554305430 一、 纸页间的岁月流转:一份珍贵的成长印记 翻开一本泛黄的书页,指尖轻轻拂过那些承载着知识与回忆的文字,仿佛瞬间穿越了时光的隧道。这并非一本普通的书籍,它是一份浓缩了个人成长轨迹的珍藏,是无数个日夜伏案研读的见证,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知识与情感的桥梁。《我的课本收藏与情怀》,书号9787554305430,顾名思义,它记录的正是那样一份对旧日课本的深情凝视,以及由此引发的无限思绪。 这本作品,与其说是一本内容陈列,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梳理与情感的释放。它选取的是作者生命中那些至关重要的教育阶段,从懵懂的童年启蒙,到孜孜不倦的少年时光,再到步入社会的初入职场,甚至可能延续到成年后对知识的持续渴求,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那些曾经陪伴我们走过关键时刻的课本。它们是学习的载体,是探索世界的窗口,更是记录我们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困惑、每一次顿悟的忠实伙伴。 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出一堆旧课本的清单,而是以一种细腻而温情的笔触,将每一本课本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娓娓道来。例如,小学时那本封面已经磨损不堪的《识字课本》,可能不仅仅是学习汉语拼音和常用汉字的工具,它还可能承载着第一次认真写下自己名字的喜悦,第一次在课堂上被老师表扬的激动,甚至是一段与玩伴在课间分享糖果的童年记忆。封面上的涂鸦,页角泛黄的痕迹,甚至是某个角落不小心留下的墨渍,都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标记,诉说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纯真与活力。 而到了初中,《数学》课本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定理,曾经是多么令人头疼的难题,但如今再翻阅,那些曾经绞尽脑汁求解的题目,或许已经化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本空白处写下的演算过程,甚至是被划得乱七八糟的草稿,都见证了作者在知识海洋中探索的足迹。可能,某道曾经困扰很久的几何题,在多年后回想起来,竟然与生活中的某个实际问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联系的发现,本身就是一种惊喜。 高中阶段的《语文》、《英语》、《历史》、《物理》……这些科目的课本,它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思想,构建世界观的重要载体。那些精美的古诗词,那些深刻的历史事件,那些充满哲思的论述,都如同种子一般,在年轻的心灵中播撒,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作者可能会分享,某篇课文中的某个句子,曾经如何激励自己,某段历史的某个事件,如何让自己对国家民族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些批注,那些荧光笔划出的重点,都凝结着当时对知识的渴望与思考。 甚至,大学时期的专业课本,那些厚重而专业的内容,代表着对某个领域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它们可能承载着第一次接触前沿理论的震撼,第一次独立完成某个项目的艰辛与成就感。每一本专业课本,都是作者走向专业道路上的重要基石,它们见证了作者在学术上的求索,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二、 情感的拾遗与价值的重塑 《我的课本收藏与情怀》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旧物件的怀旧,它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这些课本的回顾,作者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历程,重新发掘那些被时光淹没却依然珍贵的价值。 首先,它是一种情感的拾遗。课本是童年与少年时代最亲密的伙伴,它们承载了太多纯粹的情感。或许是考试前的紧张,或许是取得好成绩的喜悦,或许是与同学争论某个问题时的热烈,又或许是偷偷在课本上涂鸦时的鬼马精灵。这些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被生活中的琐碎磨平,而重温课本,则能唤醒那些沉睡的记忆,让那些温暖而纯粹的情感再次涌上心头,给予人力量与慰藉。 其次,它是一种价值的重塑。在现代社会,知识的获取方式变得多种多样,电子书籍、在线课程层出不穷。然而,纸质课本所带来的阅读体验,那种实体感的存在,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完全替代的。这本书,通过对实体课本的珍视,也暗示了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尊重,对知识本身的敬畏。作者可能以此来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应该更加珍惜那些经过精心编排、系统呈现的知识体系,是否应该回归到更专注、更深入的学习状态。 更进一步,这本书还可能探讨了“收藏”本身的意义。课本的收藏,不仅仅是堆积物品,更是一种对过去自我和成长经历的肯定与珍视。它提醒我们,每一个阶段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每一次学习都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了色彩。这些课本,就像一本本传记,记录着作者如何从一个无知的孩童,一步步成长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成年人。 作者在书中,或许还会分享一些与课本相关的趣事。例如,某本课本因为封面设计过于吸引人,在同学之间被传阅;又或者,某本课本的某个插图,曾经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了自己对某个学科的认知。这些细节,让整本书充满了人情味,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三、 跨越时空的对话:知识的力量与成长的永恒 《我的课本收藏与情怀》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独白,它也是一次与过去、与知识、与自己的深刻对话。 与过去的对话,是通过翻阅那些旧日的课本展开的。那些字迹,那些插图,那些曾经背诵过的文章,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作者与年轻时的自己进行对话,理解当时的困惑,体会当时的努力,从而更好地认识现在的自己。 与知识的对话,则是对知识本身价值的肯定。尽管时代在变迁,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但课本所承载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却是永恒的。这本书,通过对课本的梳理,也间接表达了对知识的崇敬,对教育的感恩。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学习的种子永远不能丢弃。 与自己的对话,是关于成长与人生意义的探讨。课本是成长的阶梯,每一次翻阅,都如同一次自我回顾。作者可能在书中反思,自己是如何在这些课本的滋养下,形成了今天的品格,塑造了今天的认知。这种对成长的审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进程,以及我们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本书,也可能传递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它告诉我们,即使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也不妨碍我们去怀念过去,去珍视那些曾经陪伴我们走过重要时光的事物。这种怀旧,并非沉溺于过去,而是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走向未来。 最后,这本书所传达的,更是一种关于“情怀”的力量。这份情怀,是对知识的敬畏,对教育的感恩,对成长的珍视,以及对生命历程的深情回望。它是一种温暖的联结,将作者与无数经历过相似学习生涯的人们连接在一起。当读者翻阅这本书时,或许也能勾起自己对往昔课本的回忆,勾起自己那份深埋在心底的,关于学习、关于成长、关于青春的,独特情怀。 《我的课本收藏与情怀》,9787554305430,它是一份关于过去的礼物,一份关于成长的珍藏,更是一份关于知识与情感永恒对话的细腻描摹。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那段充满书香与温度的岁月,感受纸页间流淌的智慧,重温那些纯粹而美好的时光,并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书,它让我看到了课本背后活生生的人。作者没有将这些课本仅仅视为知识的载体,而是将它们当作一个个故事的引子,一个个情感的寄托。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翻阅这些旧课本时,那种时而欣慰,时而感慨,时而又有些许释怀的心情。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关于学习、关于成长、关于梦想的点点滴滴,都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甚至有些厌烦的课本,原来都承载着如此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它的朴实,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它让我开始反思,在匆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也遗忘了那些曾经让我们为之疯狂学习的初衷?是否也忽略了那些在学习过程中默默付出的师长和伙伴?这本书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学习本身所带来的成长和进步,以及那些伴随学习而来的珍贵情感,才是最值得我们珍藏和回味的。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封面设计简约而有质感,泛着淡淡的怀旧气息。当我翻开它时,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的记忆之门。书页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油墨香,那是属于纸张和岁月的味道,瞬间勾起了我学生时代无数的回忆。里面收藏的不仅是泛黄的课本,更是那些与课本一同度过的青葱岁月。那些曾经被我翻烂的习题集,那些被我认真勾画的笔记,那些在课本边缘涂鸦的小漫画,似乎都随着书页的翻动而鲜活起来。我记得为了一个数学题,在深夜里反复演算,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我记得为了理解一个历史事件,在课本里查找更多的资料,试图拼凑出完整的画面;我记得那些和小伙伴们一起传阅课本,讨论着未来的样子,分享着彼此的梦想。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静静地诉说着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路,那些我们为之奋斗过的日子。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学习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探索未知,为了塑造自己,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收藏,更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让我们重温那份纯粹的学习热情。

评分

手捧此书,仿佛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那些被岁月磨砺得泛黄的课本,串联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每一本书,都不仅仅是一堆纸张,而是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是社会发展、思想解放、文化传承的缩影。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从课本的装帧设计,到书页上的批注痕迹,再到其中蕴含的知识体系,无一不透露出深厚的功底和真挚的情感。这本书让我得以窥见不同年代的教育侧重点,感受到知识传播方式的变迁,也体悟到一代代学子在求知道路上的艰辛与喜悦。那些曾经被我们奉为圭臬的知识,在时光的长河中,又被赋予了新的解读和意义。作者并非仅仅是陈列收藏,而是通过这些课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传递了一种又一种宝贵的情怀。它鼓励我们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学习资源,也让我们怀念那些质朴而纯粹的学习年代。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它让我们看到了知识的连续性,也看到了教育的生命力。

评分

这是一次奇妙的阅读体验,远远超出了我对“课本”二字的固有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温度的笔触,将一本本普通的教科书,转化成了承载着个体生命轨迹的珍贵载体。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书本本身,更是书本背后所关联的时代变迁、教育理念的演进,以及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在学习过程中留下的印记。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埋头苦读的身影,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甚至能感受到考试前的紧张与期待。书中对于某些学科知识点背后故事的挖掘,以及作者个人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感悟,都让我耳目一新。它让我明白,课本并非冰冷的文字和符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信息,是点燃求知欲的火种。尤其是一些充满年代感的课本,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时代的教育风貌和社会背景。作者通过对这些“老物件”的精心梳理和解读,完成了一次对知识、对教育、对人生的一次深情回望。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课本”的意义,它不再是负担,而是智慧的源泉,是成长的阶梯,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私人博物馆,里面陈列的不是稀世珍宝,而是更加贴近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宝贝”——课本。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展现了他对课本的收藏与热爱,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份热爱背后所承载的情怀的珍视。本书并非枯燥的罗列,而是通过对每一本课本的细致解读,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教育意义,以及作者个人的成长经历。我从中看到了不同时期教材的差异,感受到了教育理念的变迁,也体会到知识的传承与发展。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将冰冷的文字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让那些曾经陪伴我们走过青葱岁月的课本,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读这本书,就像在听一个老朋友讲述他的“收藏故事”,既有怀旧的温情,又有对知识的敬畏,更有对成长历程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明白了,课本不仅仅是学习的工具,更是承载我们记忆、塑造我们人格的无形资产,值得我们去细心品味和珍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