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末日之战 :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
定价:68.00元
作者: 马克斯·黑斯廷斯 闫晓峰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66336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踏足10多个国家,采访约170名幸存者,英国军事历史学家马克斯·黑斯廷斯倾心之作!
内容提要
本书讲述了二战结束前8个月的欧洲战事。
1944年9月,盟军相信希特勒的军队会被打败,希望战争能在圣诞节前结束。但是盟军在荷兰灾难性的空降行动、美军在德国边境与贺根森林的挫败,以及突出部战役中艰难的战况,打乱了预期计划。黑斯廷斯讲述了西线和东线两个战场的战事,并生动描绘了苏联红军进攻德国的场面。他搜集了主要参战人员的档案资料,采访了170名幸存者,让我们地了解到那些战役如何展开,以及这些战役对战争中的美国、英国、德国、苏联士兵与平民的影响。
黑斯廷斯提出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西方盟国为了让苏联承担主要作战任务而对其妥协吗?为何德国和苏联士兵比英美士兵的战斗力更强?尽管已胜券在握,为什么战争结束前*后几周对德国城市的轰炸仍在持续?和日本人相比,为什么血战到底的德国人是更加狂热的敌人……
本书还鲜活地描写了斯大林、丘吉尔、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等重要人物。在这部令人兴奋且具有启示意义的著作中,20世纪全球*战争中至关重要几个月的全景跃然纸上。
目录
序 言
第1章 充满希望的时代
第2章 通往阿纳姆之桥
第3章 德国边疆
第4章 维斯杜拉河的苏联人
第5章 冬季
第6章 包围德国
第7章 贺根的
第8章 突出部:一部美国史诗
第9章 斯大林的进攻
第10章 血与冰:东普鲁士
第11章 大爆发:空战
第12章 莱茵河畔的行军
第13章 德军战俘
第14章 西方世界的崩溃
第15章 我们离开时,世界将会颤抖
第16章 痛苦的结局
作者介绍
马克斯?黑斯廷斯(Max Hastings)毕业于牛津大学学院,BBC电视台前记者,英国《每日电讯报》前主编,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著有《轰炸机司令部》(Bomber Command)《秘密战》(The Secret War)《涅墨西斯》(Nemesis)和《绝世年代》(Finest Years)等20余部作品,其中绝大多数为二战题材。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无疑是极其浩大且严谨的,光是从它引用的那些相对冷门的德文、法文甚至俄文档案来看,就能体会到作者的学术功底和不懈努力。我特别关注到它在描述某些关键转折点时的论证过程,逻辑链条非常清晰,每一步推论都有扎实的史料作为支撑,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历史爱好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阅读信心。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历史读物那样,为了追求戏剧效果而牺牲准确性,这本书在保持故事性的同时,对史实的忠诚度保持了极高的水准。特别是对于一些历史争议点,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老道和审慎,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不同的史学观点并置,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开放性的探讨姿态,非常值得称赞。能够将如此庞杂的史料,梳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并且用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简直是一项令人敬佩的成就。
评分当我合上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带来的反思远超出了单纯的军事研究范畴。这本书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在于它深刻地探讨了“失败的意义”。对于德国而言,1944到1945是无可挽回的崩塌,但作者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对纳粹罪行的简单控诉上(尽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前提),而是深入挖掘了在这样一个体制下,个体如何面对不可避免的覆灭。它展现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意识形态、技术崇拜以及盲目狂热最终导致的全面溃败。阅读过程中,我不禁会思考,这种极端的冲突,在今天这个看似更文明的时代,是否依然潜伏在某些角落?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历史中对权力、对战争、对信念的极端追求所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它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著作,更是一部警示未来的深刻寓言,其重量感是任何轻快的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历史叙事范本。它没有采用简单的线性时间轴推进,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不同战线、不同视角的章节,使得“1944-1945”这段时间内的复杂局势得以立体地展现出来。比如,它会突然从东线的残酷绞杀,镜头一转,聚焦到西线盟军后方的战略部署会议,随后又迅速拉回到柏林城内的最后抵抗。这种如同电影镜头切换般的叙事节奏,极大地避免了单一战场的枯燥感,让读者始终保持着对整个战略全局的把握。而且,作者对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性把握得非常精准,一个行动如何引发连锁反应,清晰地勾勒出了盟军和德军在最后阶段各自的战略困境和绝望挣扎。这种宏观与微观交织的叙事手法,让读者在了解具体战况的同时,也能领悟到顶层战略决策的深层逻辑,读起来酣畅淋漓,大呼过瘾。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些关于二战后期欧洲战场的口述史,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恰恰抓住了那种鲜活而又残酷的真实感。它似乎并没有过多地堆砌官方的宏大叙事,而是更倾向于从更微观、更人性化的角度去切入那些关键性的战役。我读到一些关于普通士兵在绝境中挣扎求生的片段时,那种压抑感几乎要透过纸面渗透出来。作者对于心理描写的细腻程度,令人称奇,他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在极端压力下,道德、恐惧与求生本能之间的复杂拉扯。这种深入骨髓的刻画,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日期和战果,而是充满了血肉和呼吸的个体命运。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泥泞的战壕、刺骨的寒风,以及士兵眼中闪烁的,对家园的最后一点期盼。这种深挖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使得这场宏大的“末日之战”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令人心碎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作者和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的设计,那种略带陈旧感的字体搭配上深沉的色调,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纸张的质感也很棒,不是那种廉价的、一翻就卷边的材料,拿在手上很有分量,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历史著作。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处理,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内页的插图和地图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对于研究军事历史的爱好者来说,这些视觉辅助材料简直是无价之宝。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找到这么一个靠谱的渠道入手,拿到实物的那一刻,满足感简直爆棚。那种触摸着历史的厚重感,远非电子书可以比拟。光是抚摸着书脊上烫印的文字,都能感受到背后蕴含的无数个日夜的考据与打磨。这本书的整体设计语言,成功地营造出一种严肃而又引人入胜的阅读氛围,让人迫不及待想翻开它去探寻深埋在文字背后的真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