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理解男人的苦,婚姻就好了
定价:36.00元
作者: 金鹤中;郑炳男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4343557
字数:
页码:23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理解男人的苦,婚姻就好了》一本两性情感故事集。想要一个在婚姻中感到幸福的丈夫吗?想要他进而更加爱你吗?每一个婚姻中的女人,都想拥有这样的亲密关系吧!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呢?而其实,这一点都不难。
《理解男人的苦,婚姻就好了》用28个浪漫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告诉你答案。
目录
作者介绍
金鹤中,牧师,布道者,通过在各传媒大学开设讲座、举办各类座谈会、写作等活动,成为一个给人以亲近感的、具有很强号召力的社会名士。他通过向大众提供可以享受到休闲运动和文化内涵的教会设施,而让很多不参加教会活动的人来到教会。对教会来说,他倡导的这种示范性的革命举措还很新奇,但他却因受到这些“非教友”们的广泛好评而名闻遐迩。此外,他对家庭的珍贵有其独特的理解,并为了每个家庭的幸福与和睦,带着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全身心投入到建设韩国模范、健康教会的事业当中。他是?位智慧的,同时也拥有培养韩国未来的梦想。他认为理想的未来人才,应该以稳定的家庭和基督教信仰为基础,他们具备的人格和品质,同时兼备国际胸怀。他为了培养这种未来的人才怀抱着希望。
他是“梦想教会”的主持,也是韩国NCD理事长,同时还担任着好朋友福利财团理事长、安山市基督教联合会会长、延世大学客座教授等数职。出版著作有《信任不败》《以夫妻的名义生活》《打造不信仰上帝的人也喜欢的教会》《做一个幸福的妻子》等。
文摘
《理解男人的苦,婚姻就好了》:
“咳——我这个大傻瓜,竟然对他这个小气鬼抱有幻想!”惠善这样自言自语着,一边神经质地挥动着手里的短外衣,一边向小区的干洗店走去。短外衣上少了两枚纽扣。几天前,惠善曾在附近的大型超市里见过这款衣服。当时,这款衣服就挂在展架上,夹在那些皱皱巴巴的衣服中间。
“也不是什么平常的日子。就因为是结婚纪念日,我才央求他给我买一件衣服。结果竞给我买来这么一件!还有脸说因为缺两个扣子,买得很便宜!天哪!我竟然把自己交给了这样的男人,还跟他结了婚!天哪!”今天是惠善和英民的结婚纪念日,而且是婚后迎来的个重要的纪念日。在个结婚纪念日到来前两天,惠善不知有过多少幻想。在一家服务态度特好的餐厅临窗的座位上,一边望着窗外美丽的汉江风景,一边举起葡萄酒杯和英民干杯……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期待着用全身心接受英民充满爱意的目光。但是,英民就像是在嘲笑惠善的期待,竟然把这件胡乱包装起来的短外衣递给了她,作为他在他们个结婚纪念日送给妻子的礼物。英民这样对备感荒唐的惠善说:“给,这是送给你的礼物。肯定很适合你。”如果英民原本就是一个俭朴的人,惠善也就不会如此吃惊了。在他们结婚之前,英民可真是一个干练的帅小伙。惠善当时也是被他从头到脚散发出来的整洁劲儿所吸引,并终坠入爱河的。这样一个男人,如果能摆出一个求婚的动作,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十分了。
在用气球和蜡烛装饰起来的餐厅里,英民一边弹着钢琴一边向她表白,然后单腿跪地,向她递过一束火红的玫瑰花和一枚戒指,同时郑重地请求她嫁给自己。英民能这么求婚,却在个结婚纪念日,送一件这样的礼物给她。对这一点,惠善怎么也无法理解。
事实上,自从新婚旅行结束以后,英民立刻就开始变得小气起来了。在娘家住了一夜之后回来的路上,英民就向她表示,从今往后应该大限度地勤俭度日。当时,惠善还以为英民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初节省的是烟钱。事实上,英民已经答应过惠善,一旦结婚,就开始戒烟,但即便是在新婚旅行途中,英民也没能戒烟。英民竟然置惠善的唠叨于不顾,一根接一根不停地吸烟。这么一个人,自从宣布戒烟以后,过了几个月,真就把烟给戒掉了。而且还是百分之百只为了节约开销。
其次是车费。英民开始每天骑车上下班。据他自己讲,这样每个月他就能节省6万韩元,他因此兴奋不已。如果需要添置什么物品,英民首先就会到网上二手市场搜索一阵儿,或者到区回收再利用中心。这还不够,后来竟开始从街上捡回不知什么人扔掉的东西。他还曾捡回一套书柜,自己动手涂了一遍漆,等油漆干透,便把家里的书一一摆了上去。惠善无法理解英民的这种生活态度。她不明白英民到底想要节省多少钱,更不知道省下钱来还要购买什么东西。
偶尔觉得英民的表现实在过分,惠善甚至无法按捺内心的愤怒。
到洗衣店钉上了扣子,再抖开一看,惠善觉得这件衣服倒也能对付着穿出去了,于是惠善的气也消了一大半。回到家里,她刚把衣服扔进洗衣机里清洗,就听到电话铃响了起来。电话是英民打来的。惠善还以为英民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反省了一番,并准备请她到一家环境幽雅的餐厅吃顿饭。她这样想着,嘴里却嘟囔道:“什么事啊?打电话来有什么事要说啊?”“今天晚上……”我猜得果然没错!惠善暗自得意,欣然问道:“几点?几点在哪儿见?”“说什么呀?没那回事。我已经给岳父大人打了电话,晚上要请他们到家里来吃饭,你要好好准备一下。”“什么?”挂了电话,惠善险些掉下眼泪来。惠善在心底里盼望着能和丈夫一起在外面吃一顿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饭,但这顿饭现在已经泡汤了。更何况像今天这样的日子,怎么又扯上了爸爸妈妈?惠善在心里埋怨父母,上了年纪怎么连这点眼力见儿都没有了。想到这一点,她竟然隐隐生起父母的气来了。
……
序言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书名《理解男人的苦,婚姻就好了》带有一种强烈的叙事张力,它预设了一个冲突点——“男人的苦”,并将解决之道定位于“理解”。这种设定本身就很有趣,因为它似乎在挑战传统的“女性叙事”中常见的家庭困境描述。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描绘这种“苦”的?是关于职业压力、父权社会下的情感压抑,还是仅仅是日常琐事累积成的疲惫感?我更倾向于那些敢于探讨两性在亲密关系中,各自承担的、且往往不被看见的责任和代价的书籍。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看到,那些被我简单归咎于“不负责任”或“不够体贴”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深层次的、源于社会期望或个人性格的挣扎。如果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富有同理心、不带偏见的方式,构建起一座理解的桥梁,让夫妻双方能够看到彼此的“难处”,而不是只看到对方对自己造成的“伤害”,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教人如何“经营”婚姻的书,而是一本教人如何“共存”的书,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配色是那种沉稳的深蓝和米白,给人一种既专业又亲和的感觉,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本来对婚姻关系的书籍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总觉得很多都是空泛的说教,但光看这个书名——《理解男人的苦,婚姻就好了》,就透着一股子直戳痛点、毫不回避的劲头。它不像那些甜腻的“如何让爱情永恒”的书籍,反而更像是邀请你进入一个更深层的对话,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日常摩擦背后的真实困境。我特别喜欢这种直面问题的态度,感觉作者不是来提供廉价安慰的,而是来提供工具和视角,帮助我们穿透表面的争吵,看到更本质的东西。这种“苦”字用得特别妙,它承认了关系中的确存在难以言说的重负,不管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还是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自我拉扯,都让人感同身受。我已经开始期待里面会揭示哪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性别差异和沟通误区了,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而不是纸上谈兵的解决方案,让那些因为误解而堆积起来的隔阂,能有被真正消融的可能。整体的包装和书名传递出的信号,非常符合我当下想要寻求的,那种既有深度又具实践性的指导。
评分我最近正在经历一段关系中的瓶颈期,感觉自己像是在对一堵墙说话,所有的努力和表达似乎都石沉大海,最后只剩下挫败感。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放手一搏”的心态。我更关注的是,作者对于“表达需求”的看法。很多时候,我们都学过“用‘我’的句式表达”,但实际操作起来,当情绪上头时,我们很容易又滑回“你总是/你从不”的指责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细致入微的指导,比如在关系进入僵局时,如何选择一个“安全的时间点”来开启艰难的对话,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对方防御性反应(比如沉默、回避或反击)。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在保持自我主张的同时,不将对方推得更远。如果它能提供一些经过验证的、能够有效打破“沟通死循环”的技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多沟通”这种老生常谈的建议上,我就会认为这是一笔非常值得的投资。我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操作手册”,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哲学思辨。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一次非常糟糕的家庭聚会后,被推荐这本书的。当时的气氛剑拔弩张,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指责和深深的疲惫,我意识到,我们家的沟通模式可能已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而我作为其中一员,不仅是受害者,也是助推者。这本书的作者组合很有趣,一个听起来是韩国名字的作者,这让我好奇他们会如何结合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与现代关系理论。我翻阅了目录,立刻被其中几个章节的标题吸引住了,比如“沉默背后的渴望”和“‘帮忙’与‘责任’的边界模糊地带”。这些标题不像那种浮于表面的鸡汤文,它们精准地击中了我们夫妻日常争执的靶心。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清晰的“解码器”,帮助我不再用我自己的逻辑去审判对方的行为,而是能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那个驱动他们做出某些决定、或者选择保持沉默的内在动机。如果能通过阅读它,让我在下次面对冲突时,不是本能地反击,而是先按下暂停键,尝试去“理解那份苦”,哪怕只是一瞬间,我相信那都会是关系质的飞跃。这种期待,已经超越了对一本普通读物的期待,更像是在期待一剂疗愈性的良方。
评分我最近读了很多关于“情绪劳动”和“伴侣间权力动态”的学术文章,但坦白讲,那些理论读起来很耗费精力,而且总感觉离我的日常生活有点远。我买下这本书,是希望能找到一个更具生活气息、更容易消化的版本来辅助我的思考。我尤其关注作者在处理“界限感”问题上的态度。在我的经验里,婚姻中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如何既保持亲密无间,又不至于相互吞噬彼此的独立性。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当一方觉得自己的个人空间被侵犯,而另一方却认为这是“爱”的自然流露时,应该如何通过沟通来建立一个双方都感到安全和被尊重的框架。我看重的是那种“落地”的能力,也就是书中的观点是否能被直接应用到周日的早晨,应用到处理孩子教育分歧的当下。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对话脚本,或者至少是思考的支架,让我能够从一个“指责者”的角色中抽离出来,转变为一个“合作者”,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期待看到的是,理论与实践之间那座坚实的桥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上的空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