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宋本山海經 9787501362523 (晉)郭璞 注-RT

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宋本山海經 9787501362523 (晉)郭璞 注-R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晉郭璞 注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山海經
  • 郭璞注
  • 宋本
  • 典籍
  • 古籍
  • 曆史
  • 地理
  • 神話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萬捲軒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ISBN:9787501362523
商品編碼:29824931099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1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宋本山海經

定價:25.00元

作者:(晉)郭璞 注

齣版社: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0136252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山海經》為周代中後期之地理著作。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裏、民族、物産、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瞭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ZUI早的有關文獻。

目錄


序 3

南山經 13

西山經第二 27

北山經第三 63

東山經第四 91

中山經第五 105

海外南經第六 163

海外西經第七 169

海外北經第八 175

海外東經第九 181

海內南經第十 187

海內西經第十一 191

海內北經第十二 197

海內東經第十三 203

大荒東經第十四 211

大荒南經第十五 219

大荒西經第十六 227

大荒北經第十七 237

海內經第十八 245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山海經》:一部流傳韆古的奇書 《山海經》是中國古代一部極富想象力、充滿神秘色彩的地理博物誌,其成書年代和作者至今仍是學術界探討的焦點。它以一種獨特的敘事方式,勾勒齣遠古時代中國乃至世界的神奇地理風貌,記錄瞭無數珍禽異獸、神靈祭祀、奇山異水、礦物藥物,以及各地的風俗民情。這部書的奇特之處在於,它並非僅僅是一部嚴謹的地理學著作,更是一部融閤瞭神話傳說、民間信仰、早期科學探索的百科全全集。 內容梗概: 《山海經》全書約一萬七韆字,分為《山經》和《海經》兩大部分。《山經》又包含《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五篇,主要記述瞭山脈的走嚮、山中的物産(礦物、草木、動物)、以及相關的祭祀和神靈。《海經》則分為《海外經》、《海內經》、《大荒經》三部分,描繪瞭四海之外、海之內的廣大地域,記錄瞭各種奇特的國傢、人種、神話傳說以及各種神靈的活動。 《山經》的奇幻世界: 《山經》是《山海經》的核心部分,它以山脈的綿延為綫索,帶領讀者穿越到一個充滿想象的遠古世界。每座山都有其獨特的名稱、地理特徵、所産的動植物以及與之相關的神話傳說。《南山經》從今天的廣東、廣西一帶的山脈講起,描繪瞭許多形狀奇特的怪獸,例如“䳐(yuè)鶬(chāng)”,形狀像一隻鶬,有兩頭,吃瞭可以治好肚子裏的寄生蟲;還有“肥遺(féi yí)”,形狀像蛇,但有翅膀,它齣現的地方就會有大旱。 《西山經》則描繪瞭西部地區的奇景,例如“鍾山”,山上有一種叫做“陵魚(líng yú)”的生物,形狀像魚,但卻有人的臉,叫聲像在呼喊自己的名字,吃瞭它的肉可以治療水腫。《北山經》繼續嚮北推進,記錄瞭更廣闊的地域,例如“渾(hún)淪(lún)山”,山上有一種叫做“窮奇(qióng qí)”的凶獸,形狀像老虎,但長著翅膀,叫聲像狗,能吃人,但人們常常將它驅趕到外族去。《東山經》則描繪瞭東方世界的神秘。而《中山經》則像一條主乾,連接瞭南北東西,將各地的地理和神話串聯起來,提供瞭更宏觀的地理脈絡。 在《山經》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形態各異的動物,例如長著九個頭的蛇“相柳(xiàng liǔ)”,吃瞭人就會流血而死;也有各種珍奇的植物,例如“白芷(bái zhǐ)”,一種具有藥用價值的草藥,生長在某些特定的山脈中。更重要的是,書中詳細記錄瞭對山神的祭祀儀式,以及與山神相關的傳說故事,這些都反映瞭古代中國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海經》的廣袤想象: 《海經》則將視野拓展到瞭更為廣闊的疆域,描繪瞭傳說中的海外和海內之地,充滿瞭更為奇幻的想象。《海外經》講述瞭海外的奇異國傢和種族,例如“三首國”,那裏的人有三個頭,可以同時做不同的事情;還有“羽民國”,那裏的人長著翅膀,可以在天上飛翔。《海內經》則描繪瞭海內的世界,例如“流沙(liú shā)”,一片巨大的沙漠,其中隱藏著無數的危險;還有“昆侖(kūn lún)山”,傳說中西王母居住的神山,是連接人神世界的神秘之地。《大荒經》則進一步拓展瞭想象的空間,描繪瞭大荒之中的各種怪獸、神靈和奇異的地理現象,例如“燭龍(zhú lóng)”,它銜著太陽,負責晝夜的交替,它的眼睛一張就是白天,一閉就是黑夜。 在《海經》中,我們能夠看到更多超乎現實的描寫,例如各種奇特的種族,他們擁有與常人截然不同的外貌和能力。這裏也充斥著各種神話故事,例如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等,這些都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符號。書中對各種奇珍異寶、藥物的記載,也為後世的煉丹術和醫藥學提供瞭寶貴的素材。 《山海經》的價值與影響: 《山海經》的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麵: 史料價值: 盡管《山海經》充滿瞭神話色彩,但它仍然為我們瞭解古代中國的地理、動植物、礦物、民俗、宗教信仰、早期科技等方麵提供瞭寶貴的綫索。許多學者認為,《山海經》中記錄的許多地理信息,可能源於早期探險傢的口述,盡管經過瞭藝術加工,但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文學價值: 《山海經》以其獨特的敘事風格和豐富的想象力,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從古代的誌怪小說到現代的神話故事,都能看到《山海經》的影子。其奇特的生物、詭異的地理、麯摺的神話,為無數作傢提供瞭靈感。 文化價值: 《山海經》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描繪的世界觀、神話體係,深刻地影響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許多成語典故、民間傳說都源於《山海經》。 科學探索價值: 盡管《山海經》中的許多內容是神話,但其中對動植物、礦物、藥物的記載,也反映瞭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進行觀察和探索的早期努力。其中一些記載,在現代科學研究中也被證明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版本流傳與研究: 《山海經》的版本眾多,最早的傳世本可能是漢代的《山海經圖》,但已不存。現存最早的完整版本是晉代郭璞的注本,其注疏對理解《山海經》的內容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後,《山海經》經曆瞭宋、元、明、清等多個朝代的不斷整理、校勘和刊刻,形成瞭豐富多樣的版本體係。 曆代以來,無數學者對《山海經》進行瞭深入的研究,從地理考證、物種辨識,到神話解讀、文化溯源,研究成果斐然。這些研究不僅豐富瞭我們對《山海經》的認識,也展現瞭這部奇書穿越時空的魅力。 結語: 《山海經》是一部令人驚嘆的古代奇書,它以其非凡的想象力,為我們打開瞭一個充滿神秘和奇幻的世界。它既是古代地理的縮影,也是神話傳說的寶庫,更是中華民族智慧和想象力的結晶。無論是以何種方式接觸《山海經》,我們都能從中汲取無窮的樂趣和啓迪,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這部流傳韆古的典籍,至今仍然閃耀著不朽的光芒,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去探索和發現。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初次接觸這類經過嚴格考證和注釋的經典,常常會感到一定的門檻。然而,這部作品的處理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普通讀者的閱讀難度。那些詳盡而精準的注釋,如同忠實的嚮導,在我迷失在古奧的詞匯和晦澀的典故時,及時地給予瞭清晰的指引。注釋的質量直接決定瞭一部古籍的生命力,而這裏顯然投入瞭極大的心血。它們並非生硬地堆砌辭源,而是巧妙地結閤瞭曆史背景、文化語境,甚至閤理的推測,使得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古代概念,變得鮮活可感。閱讀體驗因此變得流暢而富有層次感,我不需要頻繁地查閱其他工具書,便能大緻跟上文本的思路。這種“保姆式”的細緻服務,讓閱讀從一種挑戰性的任務,轉變為一種充滿發現樂趣的探索旅程。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研究但又缺乏深厚古文功底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大福音,體現瞭現代整理者對傳承的責任感。

評分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這部匯編的版本選擇和校勘工作體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在眾多流傳版本中,如何甄選齣最具代錶性和可靠性的底本,是決定一部整理本學術價值的關鍵。這部書顯然遵循瞭嚴謹的文獻學原則,對比瞭多個重要抄本和刊本,力求還原文本的原始麵貌,並在關鍵的疑難之處進行瞭審慎的考訂。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對於希望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者而言至關重要,因為它提供瞭可靠的文本基礎,避免瞭被錯誤或訛誤的版本誤導。更何況,對注釋的引用和溯源也展現齣清晰的學術脈絡,使得讀者可以追溯到不同的研究觀點和解釋傳統。在我看來,一部優秀的古籍整理本,其意義不在於“推陳齣新”,而在於“保存原真”和“厘清脈絡”,這部作品在這兩方麵都做到瞭令人信服。

評分

這部書帶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如何在一種看似固定的文本結構中,激發齣瞭無限的想象空間。它不僅僅是記錄瞭古代的地理概念,更像是一部古代的“世界模型”構建手冊。翻閱時,我仿佛能聽到不同地域人們的口音、聞到陌生植物的氣息、感受到不同山川的磅礴氣勢。這種沉浸感是奇妙的,因為它迫使我調動起所有的感官去重建那個失落的疆域。有趣的是,某些章節中那些看似荒誕不經的描述,恰恰是古代社會對於未知事物的一種樸素而真誠的記錄,反映瞭他們探索邊界的勇氣和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它不是教科書式的說教,而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敘事,充滿瞭冒險精神和對“遠方”的渴望。它成功地將地理知識、神話傳說、民間信仰熔為一爐,形成瞭一種獨一無二的文化混閤體,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古代中國文化生態的理解。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絕,初見時就被它那古樸典雅的氣質所吸引。封麵采用瞭傳統的布麵精裝,觸感溫潤而厚實,那種沉甸甸的分量感,讓人立刻意識到這並非尋常的印刷品,而是對曆史的鄭重緻敬。字體選擇上,楷書與篆書的巧妙結閤,既保證瞭閱讀的清晰度,又烘托齣古籍特有的韻味。紙張的選擇也頗為考究,米黃色的內頁,既能減少長時間閱讀的視覺疲勞,又模擬齣瞭老舊書捲的質感。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內頁的排版布局極為用心,字裏行間留白的恰到好處,使得原本密集的文字也變得疏朗有緻,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古籍的讀者,也能感到一種視覺上的舒適。裝幀的細節處理,比如書脊上的燙金書名,在光綫下熠熠生輝,低調中透著一股雅緻,足見齣版方在工藝上的精益求精。這種對實體書美學的執著,使得每一次翻閱都成為一種享受,不僅僅是知識的汲取,更是一種對傳統工藝的審美體驗。可以說,光是捧著它,就仿佛能觸摸到那個遙遠時代的溫度和氣息。

評分

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對那些能夠跨越時空、留存至今的文本抱有一種近乎朝聖般的情感。這部作品的價值,絕非僅僅在於其作為一部文獻的存在,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文化基因和想象力的源頭。每一次細讀,都像是跟隨古人的腳步,在思維的迷宮中探索。我特彆關注那些文本中描繪的奇珍異獸和奇異地理,它們構築瞭一個宏大而充滿神秘色彩的世界觀,深刻影響瞭後世的文學、藝術乃至哲學思想的發展脈絡。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沉浸在那些描述的意境中,試圖去理解古人在信息匱乏的時代,是如何構建齣如此豐富和係統的宇宙圖景的。這種對早期人類認知世界的嘗試的探究,遠比單純的知識點羅列來得更有吸引力。它不僅僅是地理誌或博物學記錄,更是中華民族早期想象力的一次集體爆發,其文化輻射力是深遠且持久的,值得反復咀嚼和品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