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山海经 9787501362523 (晋)郭璞 注-RT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山海经 9787501362523 (晋)郭璞 注-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晋郭璞 注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山海经
  • 郭璞注
  • 宋本
  • 典籍
  • 古籍
  • 历史
  • 地理
  • 神话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2523
商品编码:2982493109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山海经

定价:25.00元

作者:(晋)郭璞 注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013625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山海经》为周代中后期之地理著作。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ZUI早的有关文献。

目录


序 3

南山经 13

西山经第二 27

北山经第三 63

东山经第四 91

中山经第五 105

海外南经第六 163

海外西经第七 169

海外北经第八 175

海外东经第九 181

海内南经第十 187

海内西经第十一 191

海内北经第十二 197

海内东经第十三 203

大荒东经第十四 211

大荒南经第十五 219

大荒西经第十六 227

大荒北经第十七 237

海内经第十八 245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山海经》:一部流传千古的奇书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极富想象力、充满神秘色彩的地理博物志,其成书年代和作者至今仍是学术界探讨的焦点。它以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勾勒出远古时代中国乃至世界的神奇地理风貌,记录了无数珍禽异兽、神灵祭祀、奇山异水、矿物药物,以及各地的风俗民情。这部书的奇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仅仅是一部严谨的地理学著作,更是一部融合了神话传说、民间信仰、早期科学探索的百科全全集。 内容梗概: 《山海经》全书约一万七千字,分为《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山经》又包含《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篇,主要记述了山脉的走向、山中的物产(矿物、草木、动物)、以及相关的祭祀和神灵。《海经》则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三部分,描绘了四海之外、海之内的广大地域,记录了各种奇特的国家、人种、神话传说以及各种神灵的活动。 《山经》的奇幻世界: 《山经》是《山海经》的核心部分,它以山脉的绵延为线索,带领读者穿越到一个充满想象的远古世界。每座山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地理特征、所产的动植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南山经》从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的山脉讲起,描绘了许多形状奇特的怪兽,例如“䳐(yuè)鸧(chāng)”,形状像一隻鸧,有两头,吃了可以治好肚子里的寄生虫;还有“肥遗(féi yí)”,形状像蛇,但有翅膀,它出现的地方就会有大旱。 《西山经》则描绘了西部地区的奇景,例如“钟山”,山上有一种叫做“陵魚(líng yú)”的生物,形状像鱼,但却有人的脸,叫声像在呼喊自己的名字,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疗水肿。《北山经》继续向北推进,记录了更广阔的地域,例如“浑(hún)沦(lún)山”,山上有一种叫做“穷奇(qióng qí)”的凶兽,形状像老虎,但长着翅膀,叫声像狗,能吃人,但人们常常将它驱赶到外族去。《东山经》则描绘了东方世界的神秘。而《中山经》则像一条主干,连接了南北东西,将各地的地理和神话串联起来,提供了更宏观的地理脉络。 在《山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形态各异的动物,例如长着九个头的蛇“相柳(xiàng liǔ)”,吃了人就会流血而死;也有各种珍奇的植物,例如“白芷(bái zhǐ)”,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草药,生长在某些特定的山脉中。更重要的是,书中详细记录了对山神的祭祀仪式,以及与山神相关的传说故事,这些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海经》的广袤想象: 《海经》则将视野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疆域,描绘了传说中的海外和海内之地,充满了更为奇幻的想象。《海外经》讲述了海外的奇异国家和种族,例如“三首国”,那里的人有三个头,可以同时做不同的事情;还有“羽民国”,那里的人长着翅膀,可以在天上飞翔。《海内经》则描绘了海内的世界,例如“流沙(liú shā)”,一片巨大的沙漠,其中隐藏着无数的危险;还有“昆仑(kūn lún)山”,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神山,是连接人神世界的神秘之地。《大荒经》则进一步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描绘了大荒之中的各种怪兽、神灵和奇异的地理现象,例如“烛龙(zhú lóng)”,它衔着太阳,负责昼夜的交替,它的眼睛一张就是白天,一闭就是黑夜。 在《海经》中,我们能够看到更多超乎现实的描写,例如各种奇特的种族,他们拥有与常人截然不同的外貌和能力。这里也充斥着各种神话故事,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书中对各种奇珍异宝、药物的记载,也为后世的炼丹术和医药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山海经》的价值与影响: 《山海经》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史料价值: 尽管《山海经》充满了神话色彩,但它仍然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地理、动植物、矿物、民俗、宗教信仰、早期科技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许多学者认为,《山海经》中记录的许多地理信息,可能源于早期探险家的口述,尽管经过了艺术加工,但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学价值: 《山海经》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古代的志怪小说到现代的神话故事,都能看到《山海经》的影子。其奇特的生物、诡异的地理、曲折的神话,为无数作家提供了灵感。 文化价值: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描绘的世界观、神话体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许多成语典故、民间传说都源于《山海经》。 科学探索价值: 尽管《山海经》中的许多内容是神话,但其中对动植物、矿物、药物的记载,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进行观察和探索的早期努力。其中一些记载,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被证明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版本流传与研究: 《山海经》的版本众多,最早的传世本可能是汉代的《山海经图》,但已不存。现存最早的完整版本是晋代郭璞的注本,其注疏对理解《山海经》的内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山海经》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不断整理、校勘和刊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版本体系。 历代以来,无数学者对《山海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地理考证、物种辨识,到神话解读、文化溯源,研究成果斐然。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山海经》的认识,也展现了这部奇书穿越时空的魅力。 结语: 《山海经》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古代奇书,它以其非凡的想象力,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充满神秘和奇幻的世界。它既是古代地理的缩影,也是神话传说的宝库,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接触《山海经》,我们都能从中汲取无穷的乐趣和启迪,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部流传千古的典籍,至今仍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探索和发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绝,初见时就被它那古朴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封面采用了传统的布面精装,触感温润而厚实,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让人立刻意识到这并非寻常的印刷品,而是对历史的郑重致敬。字体选择上,楷书与篆书的巧妙结合,既保证了阅读的清晰度,又烘托出古籍特有的韵味。纸张的选择也颇为考究,米黄色的内页,既能减少长时间阅读的视觉疲劳,又模拟出了老旧书卷的质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内页的排版布局极为用心,字里行间留白的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密集的文字也变得疏朗有致,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古籍的读者,也能感到一种视觉上的舒适。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上的烫金书名,在光线下熠熠生辉,低调中透着一股雅致,足见出版方在工艺上的精益求精。这种对实体书美学的执着,使得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不仅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的审美体验。可以说,光是捧着它,就仿佛能触摸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温度和气息。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那些能够跨越时空、留存至今的文本抱有一种近乎朝圣般的情感。这部作品的价值,绝非仅仅在于其作为一部文献的存在,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基因和想象力的源头。每一次细读,都像是跟随古人的脚步,在思维的迷宫中探索。我特别关注那些文本中描绘的奇珍异兽和奇异地理,它们构筑了一个宏大而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观,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艺术乃至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沉浸在那些描述的意境中,试图去理解古人在信息匮乏的时代,是如何构建出如此丰富和系统的宇宙图景的。这种对早期人类认知世界的尝试的探究,远比单纯的知识点罗列来得更有吸引力。它不仅仅是地理志或博物学记录,更是中华民族早期想象力的一次集体爆发,其文化辐射力是深远且持久的,值得反复咀嚼和品味。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部汇编的版本选择和校勘工作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在众多流传版本中,如何甄选出最具代表性和可靠性的底本,是决定一部整理本学术价值的关键。这部书显然遵循了严谨的文献学原则,对比了多个重要抄本和刊本,力求还原文本的原始面貌,并在关键的疑难之处进行了审慎的考订。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对于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它提供了可靠的文本基础,避免了被错误或讹误的版本误导。更何况,对注释的引用和溯源也展现出清晰的学术脉络,使得读者可以追溯到不同的研究观点和解释传统。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古籍整理本,其意义不在于“推陈出新”,而在于“保存原真”和“厘清脉络”,这部作品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令人信服。

评分

这部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如何在一种看似固定的文本结构中,激发出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古代的地理概念,更像是一部古代的“世界模型”构建手册。翻阅时,我仿佛能听到不同地域人们的口音、闻到陌生植物的气息、感受到不同山川的磅礴气势。这种沉浸感是奇妙的,因为它迫使我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去重建那个失落的疆域。有趣的是,某些章节中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描述,恰恰是古代社会对于未知事物的一种朴素而真诚的记录,反映了他们探索边界的勇气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它不是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叙事,充满了冒险精神和对“远方”的渴望。它成功地将地理知识、神话传说、民间信仰熔为一炉,形成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混合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中国文化生态的理解。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次接触这类经过严格考证和注释的经典,常常会感到一定的门槛。然而,这部作品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的阅读难度。那些详尽而精准的注释,如同忠实的向导,在我迷失在古奥的词汇和晦涩的典故时,及时地给予了清晰的指引。注释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一部古籍的生命力,而这里显然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它们并非生硬地堆砌辞源,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甚至合理的推测,使得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古代概念,变得鲜活可感。阅读体验因此变得流畅而富有层次感,我不需要频繁地查阅其他工具书,便能大致跟上文本的思路。这种“保姆式”的细致服务,让阅读从一种挑战性的任务,转变为一种充满发现乐趣的探索旅程。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研究但又缺乏深厚古文功底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大福音,体现了现代整理者对传承的责任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