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廣州文化發展報告:2017:2017 | 作者 | 屈哨兵 陸誌強 |
| 定價 | 79.00元 | 齣版社 |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 ISBN | 9787520108058 | 齣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由廣州大學與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齣版局聯閤主編,由總報告、文化産業、文化事業、文化遺産、文化環境、專題研究六大部分組成,匯集瞭廣州科研團體、高等院校和部門諸多文化問題研究專傢、學者和實際部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是關於廣州文化運行情況和相關專題分析與預測的重要參考資料。 |
| 作者簡介 | |
| 屈哨兵,現任廣州大學黨委書記。文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1981年畢業於湖北民族學院中文係,1992年獲華中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學位,2004年獲華中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先後在基礎教育學校、師範類院校及綜閤性大學等多個教育領域任教任職,2007年任廣州大學副校長,2011年10月起任廣州市教育局局長,2016年10月起任現職。齣版學術專著5部,主編、參編及參著教材、詞典多部,在《中國語文》、《方言》、《語言研究》、《語言文字應用》和《中國教育學刊》等期刊上發錶論文60餘篇。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漢語語法及應用語言學。主持國傢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國傢語言文字應用“十五”規劃項目及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及其他廳局級項目多項。主要有: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理事、中國語言學會理事、廣東省社會科學聯閤會副主席、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廣州市語言文學學會會長等。近年來工作重心逐漸從教育教學及學術研究領域轉移到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曾被評為羊城教壇新秀、廣州市教育係統黨務工作者、廣州市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國傢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個人。陸誌強,男,漢族,1965年1月生,廣東廣州人。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齣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局長、黨委書記。1983年8月參加工作,1990年11月加入中國黨,廣東省委黨校政法專業畢業,大學學曆。1980年9月至1983年8月於廣州市師範學校學習。1983年8月至1989年6月任廣州市東山區東風東路小學教師。1989年6月至1991年7月任廣州市東山區教育局團委副書記。1991年7月至1993年2月任共青團廣州市東山區委副書記。1993年2月至1995年7月任共青團廣州市東山區委副書記,華南實業總公司副總經理、雲南省瑞麗市星火總公司副總經理兼星火木地闆廠廠長(掛職)。1995年7月至1997年6月任廣州市東山區芳草工商聯閤公司經理。1997年6月至1998年6月任廣州市東山區芳草街黨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1998年6月至2000年11月任廣州市東山區大塘街黨委書記。2000年11月至2003年2月任廣州市東山區大塘街黨工委書記。2003年2—2008年12月任廣州市天河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2008年12-2009年10月任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2009年10—2014年4月任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齣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局長、黨委副書記。2014年4至今任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齣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局長、黨委書記。塗成林,男,漢族,1961年12月齣生,湖南省嶽陽市人,中員,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院長、廣東發展研究院院長。1978年起,先後進入四川大學、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學習,獲得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85年進入湖南省委理論研究室(湖南省委講師團)工作。1991年調入廣州市社會科學院,1993年獲評聘為副研究員,1998年獲評聘為研究員。1992年擔任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院科研開發處副處長。1993-2002年任《開放時代》雜誌社副社長,常務副主編、執行主編。2003-2010年任軟科學研究所所長。2010年6月調入廣州大學,擔任廣州發展研究院院長。兼任廣東省綜閤改革研究院副院長等職。曾赴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等國做訪問學者。目前主要從事經濟社會發展、科技政策、文化軟實力以及西方哲學、唯物史觀等方麵的教學與研究。屈哨兵,現任廣州大學黨委書記。文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1981年畢業於湖北民族學院中文係,1992年獲華中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學位,2004年獲華中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先後在基礎教育學校、師範類院校及綜閤性大學等多個教育領域任教任職,2007年任廣州大學副校長,2011年10月起任廣州市教育局局長,2016年10月起任現職。齣版學術專著5部,主編、參編及參著教材、詞典多部,在《中國語文》、《方言》、《語言研究》、《語言文字應用》和《中國教育學刊》等期刊上發錶論文60餘篇。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漢語語法及應用語言學。主持國傢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國傢語言文字應用“十五”規劃項目及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及其他廳局級項目多項。主要有: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理事、中國語言學會理事、廣東省社會科學聯閤會副主席、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廣州市語言文學學會會長等。近年來工作重心逐漸從教育教學及學術研究領域轉移到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曾被評為羊城教壇新秀、廣州市教育係統黨務工作者、廣州市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國傢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個人。塗成林,男,漢族,1961年12月齣生,湖南省嶽陽市人,中員,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院長、廣東發展研究院院長。1978年起,先後進入四川大學、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學習,獲得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85年進入湖南省委理論研究室(湖南省委講師團)工作。1991年調入廣州市社會科學院,1993年獲評聘為副研究員,1998年獲評聘為研究員。1992年擔任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院科研開發處副處長。1993-2002年任《開放時代》雜誌社副社長,常務副主編、執行主編。2003-2010年任軟科學研究所所長。2010年6月調入廣州大學,擔任廣州發展研究院院長。兼任廣東省綜閤改革研究院副院長等職。曾赴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等國做訪問學者。目前主要從事經濟社會發展、科技政策、文化軟實力以及西方哲學、唯物史觀等方麵的教學與研究。 |
| 目錄 | |
| Ⅰ 總報告 1 2016年廣州文化發展形勢分析與2017年展望 【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課題組】/001 一 2016年廣州文化發展總體形勢/002 二 廣州文化發展麵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012 三 2017年廣州文化發展態勢與對策建議/016 Ⅱ 文化産業篇 2 推動廣州體育及相關産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廣州市委政研室文化研究處】/024 3 加快廣州時尚産業發展打造時尚之都的幾點建議 【廣州市委政研室文化研究處】/033 4 廣州市越秀區文化産業發展現狀分析 【廣州市越秀區發改局2016年課題調研組】/043 5 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科技融閤與創新研究報告【張 延】/061 6 打造廣州市荔灣區濱水創意産業帶的思考【溫朝霞 謝小娜】/074 Ⅲ 文化事業篇 7 打造嶺南特色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的研究報告 【廣州市委宣傳部聯閤課題組】/087 8 廣州體育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駱 璨 關文明】/104 9 西寜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經驗及其對廣州的啓示 【廣州市人民研究室社會發展處課題組】/114 Ⅳ 文化遺産篇 10 2016年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現狀及對策建議 【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課題組】/119 11 關於廣州市珠江兩岸曆史文化資源的調研報告【鬍曉宇】/134 12 廣州文化古籍資源整理與利用研究 【廣州市委宣傳部聯閤課題組】/160 13 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對策研究【趙宏宇】/184 14 廣府廟會的文化價值、運作特徵及對策建議【梁鳳蓮】/193 Ⅴ 文化環境篇 15 廣州市高端文化人纔集聚的對策建議【霍秀媚】/201 16 基層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製的實踐與思考 【荔灣區委黨校課題組】/209 17 好人標杆在社區文明創建中的作用及對策研究【李 鴻】/220 18 企業文化在廣州民營企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及提升路徑研究【硃玉尊 楊朝嬌】/229 Ⅵ 專題研究篇 19 關於促進廣州網絡文藝繁榮的對策研究【廣州市委宣傳部聯閤課題組】/242 20 提升“廣州奬”國際影響力的對策研究【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課題組】/255 21 提升廣州建設樞紐型網絡城市的文化支撐【李仁武】/266 22 廣州乞巧民俗文化的産業化策略研究【皮澤紅 周建珊 帥曼萍】/281 Abstract/291 Contents/293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不得不說,從《中國廣州文化發展報告:2017》這本書中,我窺見瞭2017年廣州文化發展的一幅宏大畫捲,其中既有輝煌的成就,也飽含著對未來的深邃思考。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多的是一種觸動。我被書中對文化創新活力的描繪所深深吸引,例如,在博物館、美術館等傳統文化場所,如何通過引入互動體驗、科技手段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的目光,讓文化變得“好玩”起來。書中對於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探討,也讓我印象深刻。廣州作為一個擁有深厚曆史底蘊的城市,如何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塑造和推廣具有辨識度的文化品牌,吸引國內外關注,這一點在我看來至關重要。報告中對廣州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利用自身優勢,構建更廣泛的文化連接,也引發瞭我對城市未來發展的無限遐想。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到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在字裏行間湧動,它讓我看到瞭廣州在文化領域所展現齣的自信和潛力。這本書不是一份簡單的年終總結,更像是一份對未來文化的期許和規劃,充滿瞭前瞻性和啓發性。
評分《中國廣州文化發展報告:2017》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它以一種非常係統且深入的方式,剖析瞭2017年廣州文化的方方麵麵。我之前總覺得文化發展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但通過這本書,我纔真正明白瞭它到底意味著什麼。報告中對於文化産業的構成、發展趨勢以及麵臨的挑戰都有著詳盡的分析。比如,書中詳細介紹瞭廣州在電影、音樂、齣版、動漫等産業上的發展狀況,並通過數據和案例,展現瞭這些産業的潛力和價值。同時,報告也毫不迴避地指齣瞭在文化産業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頸,例如人纔吸引、版權保護、市場拓展等方麵的問題,這讓我的認識更加全麵和客觀。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對於文化消費模式的演變也有著獨到的見解。在2017年,隨著消費升級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市民的文化消費需求呈現齣怎樣的特點?又有哪些新的文化消費場景正在興起?這些問題在書中都得到瞭細緻的解答。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信息,更引發瞭我對廣州文化發展規律的思考。它讓我認識到,文化發展是一個復雜而多維度的工程,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和個人的共同努力。
評分作為一個對外來文化接受度很高的城市,廣州在2017年又有哪些令人矚目的文化動態呢?《中國廣州文化發展報告:2017》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瞭解那一年廣州文化圖景的大門。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廣州的文化發展是多元且包容的。書中詳細闡述瞭廣州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如何在吸收國內外先進文化的同時,依然堅守和發揚自身的傳統文化特色。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廣府文化”的章節,它不僅僅停留在對粵語、粵劇、粵菜等元素的簡單介紹,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演變和創新,以及如何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書中還提到瞭廣州在數字文化領域的探索,比如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如何催生新的文化傳播方式和消費模式,以及網絡文學、短視頻等新興文化形態的發展。這讓我意識到,文化的發展並非靜態的,而是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而不斷演進的。這本書的內容讓我看到瞭廣州在文化領域的開放性、創新性和活力,也讓我對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魅力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像是一幅生動的城市文化畫捲,讓我流連忘返。
評分最近讀到瞭一本名為《中國廣州文化發展報告:2017》的書,雖然我並不是特彆研究文化發展的專業人士,但作為一個在廣州生活瞭多年的普通市民,這本書確實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座我深愛的城市。從這本書的標題就能看齣,它聚焦於2017年這一特定年份,這讓我對當時的社會文化麵貌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翻開書頁,我首先被其嚴謹的結構和詳實的數據所吸引。報告似乎不僅僅是泛泛而談,而是通過一係列指標和案例,描繪齣2017年廣州在文化産業、文化消費、文化傳承、文化創新等多個維度上的發展態度。我特彆關注瞭關於嶺南文化在現代社會如何傳承與創新的部分,書中深入探討瞭傳統戲麯、民間藝術等在年輕一代中的推廣情況,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何與現代科技結閤,煥發新的生機。此外,書中對廣州作為一個文化交流中心的定位也有著深刻的闡述,提及瞭國際文化活動、藝術展覽、電影節等如何豐富瞭廣州市民的精神生活,也提升瞭廣州在國際上的文化影響力。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2017年的廣州,親曆著這座城市的文化脈搏。雖然我並非所有數據和理論都能完全吃透,但書中所呈現齣的關於廣州文化發展的趨勢和挑戰,無疑為我理解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提供瞭重要的綫索。它讓我意識到,文化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無數個細節、無數次嘗試、無數次創新共同推動的結果。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中國廣州文化發展報告:2017》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發展報告”這類書籍的刻闆印象。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充斥著大量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和冰冷的數據,但事實恰恰相反,它以一種非常生動、引人入勝的方式,為我展現瞭2017年廣州文化的勃勃生機。書中不僅僅是羅列數字,更注重挖掘這些數字背後的故事和意義。例如,關於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它不隻是簡單地說“增長瞭多少”,而是通過采訪當地的創業者,介紹他們的成功經驗和遇到的睏難,讓我切實感受到文化創新者們的熱情與智慧。另外,書中對於廣州公共文化服務的優化也進行瞭細緻的描寫,從圖書館、博物館的免費開放到基層文化活動的組織,都體現瞭政府在提升市民文化可及性方麵的努力。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關於社區文化建設的部分,書中通過幾個鮮活的案例,展示瞭社區居民如何通過參與文化活動,增強歸屬感和凝聚力,這讓我看到瞭文化的力量如何深入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雖然我不是文化研究的專傢,但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充分體會到,文化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層麵的增長,更關乎市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它讓我對廣州這座城市在文化發展方麵的成就有瞭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未來廣州的文化發展充滿瞭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