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全鑒 (清)紀昀著 東籬子解譯

閱微草堂筆記全鑒 (清)紀昀著 東籬子解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紀昀著 東籬子解譯 著
圖書標籤:
  • 清代筆記小說
  • 紀昀
  • 閱微草堂筆記
  • 東籬子
  • 文化史
  • 風俗研究
  • 文學
  • 古典文學
  • 筆記文學
  • 社會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盛德偉業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紡織齣版社
ISBN:9787518022380
商品編碼:29834239801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6-0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閱微草堂筆記全鑒

定價:38.00元

售價:24.7元,便宜13.3元,摺扣65

作者:(清)紀昀著 東籬子解譯

齣版社:中國紡織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1802238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閱微草堂筆記》原名《閱微筆記》,是清代學者紀昀晚年所作的文言筆記誌怪小說。全書包括《灤陽消夏錄》六捲、《如是我聞》四捲、《槐西雜誌》四捲、《姑妄聽之》四捲、《灤陽續錄》六捲,主要記述當代前後流傳的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鄉野怪譚,以及作者親身所聽聞的奇情軼事,廣泛而深刻地反映瞭清代駁雜的社會生活、人情風貌,具有極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衷心希望《閱微草堂筆記全鑒》能成為您全方位感受和理解《閱微草堂筆記》這部傳世名作的良師益友!

目錄


◎ 捲一灤陽消夏錄一 / 1



◎ 捲二灤陽消夏錄二 / 17



◎ 捲三灤陽消夏錄三 / 33



◎ 捲四灤陽消夏錄四 / 47



◎ 捲五灤陽消夏錄五 / 63



◎ 捲六灤陽消夏錄六 / 79



◎ 捲七如是我聞一 / 91



◎ 捲八如是我聞二 / 107



◎ 捲九如是我聞三 / 121





◎ 捲十如是我聞四 / 135





◎ 捲十一槐西雜誌一 / 149





◎ 捲十二槐西雜誌二 / 165



◎ 捲十三槐西雜誌三 / 177



◎ 捲十四槐西雜誌四 / 189



◎ 捲十五姑妄聽之一 / 201



◎ 捲十六姑妄聽之二 / 217



◎ 捲十七姑妄聽之三 / 229



◎ 捲十八姑妄聽之四 / 237





◎ 捲十九灤陽續錄一 / 247



◎ 捲二十灤陽續錄二 / 253



◎ 捲二十一灤陽續錄三 / 265



◎ 捲二十二灤陽續錄四 / 275



◎ 捲二十三灤陽續錄五 / 281



◎ 捲二十四灤陽續錄六 / 295



◎ 附錄:紀汝佶六則 / 301







◎ 參考文獻 / 309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閱微草堂筆記全鑒》:一部蘊含韆年智慧的中國古籍解讀 《閱微草堂筆記全鑒》並非一本孤立的文學作品,而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瑰寶——紀昀所著《閱微草堂筆記》進行深度解讀與注釋的集大成之作。該書由東籬子傾心編撰,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阻隔,深入理解這部充滿奇幻色彩與人生哲理的經典。它不僅是對原著的復述,更是一次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次全景式梳理與闡釋,為現代讀者提供瞭一扇窺探古人思想世界、社會風貌與精神追求的窗口。 一、 鑿穿古今,重拾經典:為何重讀《閱微草堂筆記》? 《閱微草堂筆記》成書於清朝,是中國古代小說中的一部異軍突起之作。作者紀昀,官至大學士,學富五車,但其筆記中所述,多為民間流傳的鬼神誌怪、奇聞異事,以及他對世事人情的觀察與感悟。這部筆記以其數量龐大、內容豐富、文筆精煉而著稱,曆代以來,雖為許多文人雅士所珍視,但其古樸的語言、典故的晦澀,以及其中蘊含的復雜思想,對普通讀者而言,往往構成瞭一定的閱讀門檻。 《閱微草堂筆記全鑒》的誕生,正是為瞭跨越這一鴻溝。它肩負著“全鑒”之責,意味著不僅僅是簡單的注釋,而是對原著精髓的全麵挖掘、梳理和呈現。東籬子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與嚴謹的治學態度,對《閱微草堂筆記》進行瞭“考古”般的鑽研,力圖還原其最真實的麵貌,並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二、 洞悉精微,草堂一隅:原著《閱微草堂筆記》的價值所在 要理解《閱微草堂筆記全鑒》的意義,必先瞭解其所解讀的原著《閱微草堂筆記》。這部筆記的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麵: 誌怪小說的巔峰之一:《閱微草堂筆記》繼承瞭中國誌怪小說的傳統,但又超越瞭前人。它所描繪的鬼神世界,並非純粹的虛構,而是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其中的鬼魂、精怪,往往具有鮮明的人性,它們的遭遇、情感,摺射齣的是人間的喜怒哀樂、善惡美醜。這種“神不神,鬼不鬼,人似人”的描寫,極大地豐富瞭中國古代小說的錶現力。 摺射清代社會風貌: 紀昀身處清朝鼎盛時期,他的筆記中不乏對當時社會製度、官場腐敗、民生疾苦的隱晦批判。雖然以誌怪的筆觸呈現,但字裏行間,讀者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壓抑與無奈,也能看到底層人民的掙紮與希望。 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 紀昀本人是儒傢學者,其思想深受宋明理學影響。《閱微草堂筆記》中,他對因果報應、宿命論、人性善惡等問題多有探討。他並非簡單地宣揚鬼神之說,而是藉鬼神之事,來闡述自己的道德觀、人生觀,試圖在混沌的世象中尋找秩序與意義。 語言藝術的典範: 紀昀以其“筆力雄健,善於寫景,長於刻畫人物”著稱。他的文字簡練、雋永,既有文言的典雅,又不失生動活潑。這種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使得《閱微草堂筆記》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 東籬子之功:一部“全鑒”的誕生 《閱微草堂筆記全鑒》作為一部“全鑒”,其核心價值在於東籬子對原著的深入、全麵、細緻的解讀。這並非一項簡單的翻譯或注釋工作,而是一次知識的再創造與文化的傳承。 嚴謹的校勘與考證: 麵對數量龐大的原著,東籬子必經過反復的校勘,搜集不同版本的《閱微草堂筆記》,辨彆其異同,力求呈現最可靠的文本。同時,對於原著中涉及的曆史事件、人物、地名、典故,東籬子進行瞭細緻的考證,還原其曆史語境,幫助讀者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 精細的注解與闡釋: 這是“全鑒”最核心的部分。東籬子對原著中的生僻字詞、文言句式、典故齣處都進行瞭詳盡的解釋,確保讀者能夠無障礙地閱讀。更重要的是,他對每一個故事、每一個段落背後的深層含義進行瞭深刻的闡釋。例如,當筆記中描述某人因貪婪而招緻禍患時,東籬子會引申到儒傢“戒貪”的道德觀念;當講述冤鬼復仇時,則會聯係當時的法律製度與社會矛盾。 脈絡梳理與主題挖掘: 《閱微草堂筆記》雖為分捲筆記,但其中並非雜亂無章。東籬子通過對全書的梳理,可能會揭示齣隱藏在眾多故事背後的主題,例如人性的弱點、命運的無常、善惡的輪迴、官場的黑暗等等。這種宏觀的視角,幫助讀者構建對整部作品的整體認知。 文化背景的再現: 東籬子深知,理解一部古籍,離不開對其所處文化背景的瞭解。因此,在解讀中,他會適時地介紹清代的社會風俗、宗教信仰、民間傳說、哲學思想等,讓讀者在閱讀故事的同時,也能對當時的社會文化有一個立體的認識。 語言風格的傳承與創新: 東籬子在注釋和闡釋的過程中,力求保持對原著語言風格的尊重,但同時又會采用現代讀者易於理解的語言。這種在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平衡,使得《閱微草堂筆記全鑒》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親和力。 四、 開啓智慧之門:閱讀《閱微草堂筆記全鑒》的收獲 閱讀《閱微草堂筆記全鑒》,將為讀者帶來多方麵的收獲: 提升古典文學素養: 通過對原著的深入學習,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特點,欣賞精煉優美的文言文,領略中國傳統敘事的魅力。 深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 筆記中的故事、人物、思想,都深深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閱微草堂筆記全鑒》將幫助讀者理解儒傢、道傢、佛教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認識中國的神話傳說、民間信仰,以及古人對宇宙、人生、道德的思考。 獲得豐富的人生智慧: 許多故事雖然帶有奇幻色彩,但其背後蘊含的人生哲理卻是永恒的。《閱微草堂筆記全鑒》對這些哲理的闡釋,將為讀者在麵對生活中的睏惑、挑戰時,提供啓示與藉鑒,幫助讀者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認識人生。 培養批判性思維: 紀昀在筆記中並非簡單地羅列怪談,他常常藉故事來反思現實,錶達自己的觀點。東籬子的解讀,將引導讀者去審視故事背後的邏輯,理解作者的意圖,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感受文學的樂趣: 即使是嚴謹的學術解讀,《閱微草堂筆記全鑒》也力求避免枯燥。東籬子會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將那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重新呈現,讓讀者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五、 結語 《閱微草堂筆記全鑒》是一部承載著厚重曆史與深刻智慧的著作。它不僅僅是對一部古代經典的梳理,更是一次對中華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與現代詮釋。東籬子以其非凡的學識與敬業精神,為我們提供瞭一把開啓《閱微草堂筆記》寶庫的金鑰匙。通過這部“全鑒”,我們得以穿越時空的藩籬,聆聽來自韆年前的智慧之聲,感悟人生的真諦,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它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細細揣摩的寶典,為每一個渴望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尋求人生智慧的讀者,鋪設瞭一條通往經典之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中透著典雅的氣韻,仿佛能讓人一下子穿越迴那個遙遠的年代。紙張的選擇很考究,摸上去有一種溫潤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就知道這是用心製作的精品。尤其是封麵上的字體和圖案,既有傳統文人的風骨,又融入瞭一些現代的審美趣味,讓人愛不釋手。我常常在書房裏把玩,光是看著它擺在那裏,就覺得整個空間都多瞭一份書捲氣。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內容,但僅憑這外在的打磨,就足以感受到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敬意和對讀者的誠意。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人對內部的文字內容也充滿瞭期待,相信這絕不是一本簡單的普及讀物,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評分

我注意到,這部作品的排版處理得非常人性化。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拉得很開,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更絕妙的是,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平衡“原文”與“解譯”的視覺關係。重要的注釋和解說部分,采用瞭略有區彆的字體或排版方式,使得讀者在對照閱讀時,能夠清晰地分辨齣哪個是原著的精髓,哪個是現代解讀的引導,兩者之間界限分明,互不乾擾。這種精心的編排,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學習和欣賞的過程變得輕鬆愉悅,而不是一種負擔。可見,編纂者在設計閱讀路徑上是下瞭大功夫的,對讀者的閱讀習慣有著深刻的洞察。

評分

每次拿起這本書,我總能被那種沉靜而又充滿思辨的氛圍所感染。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快餐讀物那樣追求刺激和快速的感官滿足,而是需要你慢下來,去品味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那種淡泊名利、洞察世事的哲學意味。閱讀它,仿佛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斷捨離”,將現代生活的喧囂暫時隔絕在外。這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定力,是現代生活所稀缺的。它提供瞭一種與古人對話的獨特途徑,讓人在瑣碎的日常中,尋找到一絲清醒和超脫,是非常值得反復摩挲的佳作。

評分

讀完導讀部分,我立刻被作者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能力所摺服。他不僅僅是簡單地注解原文,更是巧妙地將當時的社會背景、文人間的交往以及那些撲朔迷離的誌怪故事背後的邏輯聯係瞭起來。那種行文的流暢和邏輯的嚴謹,讓人在閱讀過程中絲毫沒有枯燥感,反而像是在聽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充滿瞭智慧的火花。尤其是對於一些晦澀難懂的典故,他總能找到最恰當的比喻和解釋,讓我這個對古代文化瞭解不深的讀者也能迅速抓住精髓,茅塞頓開。這哪裏是單純的“解譯”,簡直就是一部精妙的導讀手冊,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清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側門。

評分

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中關於某些奇聞異事的考證部分,展現瞭極高的學術水準。它沒有止步於“記錄”和“翻譯”,而是深入到對材料來源的交叉比對和對事件真實性的審慎探討。這種近乎於現代史學研究的態度,讓原本那些看似荒誕不經的故事,也帶上瞭一層厚重的曆史質感。它不再是單純的誌怪小說集,而成瞭研究清代社會心態、民間信仰乃至士大夫階層日常談資的一手資料。這種深挖的能力,讓整本書的價值得到瞭質的飛躍,它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連接著一個時代的切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