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古漢語論稿--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叢書
定價:49.00元
作者:王雲路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10107818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論漢語詞彙的核心義
一一兼談詞典編纂的義項統方法
試談韻律與某些雙音詞的形成
論具體語素與抽象語素的結閤
一一並列複音詞中特殊的一類
論四聲調序與複音詞的語素排列
中古漢語詞彙研究的迴顧與思考
談談詞綴在古漢語構詞法中的地位
試論外族文化對中古漢語詞彙的影響
試說翻譯佛經新詞新義的產生理據
論類推在詞語產生方式中的作用
論詩歌注解中的似是而非現象
日本漢籍與近代漢語研究舉隅
試說“鞭恥”
一一兼談一種特殊的並列式複音詞
談“摒擋”及其相關詞語的附加式構詞特點
釋“踴躍”及其他
一一兼談詞義演變的相關問題
……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整個古典文獻學界,尤其是中古漢語研究方嚮,無疑是一次及時的補充和有力的推動。我注意到作者在論述中大量使用瞭電子文本分析的輔助工具,但他並沒有讓技術主導研究,而是將技術視為深化傳統考據的有力臂助。比如,他在統計某個特定語法的共現頻率時,不僅給齣瞭數據,更重要的是對數據背後的語言生態變化給齣瞭深刻的解釋,而不是簡單地羅列數字。這種傳統人文精神與現代研究手段的完美結閤,讓這本書的結論既有溫度又不失銳度。對於我這種習慣於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摸索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把非常鋒利的“手術刀”,幫助我們更精確地解剖語言現象背後的曆史肌理。讀完後,我不僅收獲瞭新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我的研究視角和問題意識都被提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迫使我必須重新審視自己手上正在進行的研究課題。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裝幀非常樸實,那種沉穩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我本來就是對古代漢語的演變過程抱有濃厚興趣的研究者,尤其是對中古時期這個語言轉摺的關鍵節點充滿好奇。這本書的排版清晰,索引做得也很細緻,這對於我們做學術研究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隨手翻開幾頁,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史料時的那種嚴謹和耐心。舉個例子,書中對於某個特定音變的考證,不僅僅是羅列文獻,而是深入到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去尋找支撐點,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原本枯燥的語音學討論變得生動起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有爭議的觀點時所采取的態度,他既不盲目追隨主流,也不故作驚人之語,而是用紮實的考據來構建自己的論證鏈條。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非常信服,即使你不完全同意他的結論,也能從他的論證過程中學到很多方法論上的東西。我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手把手地教導我們如何進行古籍文獻的深度挖掘。
評分從我個人的閱讀偏好來看,我對那些能夠提供獨特研究視角和方法論的書籍情有獨鍾。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過多糾纏於那些已經被前人翻來覆去討論得爛熟的“老生常談”,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容易被忽視的“邊角料”文獻,比如某些地方誌中的詞匯記錄,或者佛經翻譯中的特定用詞習慣。作者正是通過對這些“非主流”材料的細緻梳理和大膽假設,推翻或修正瞭一些長期存在的定論。這種“以小見大,以偏證全”的研究策略,極大地激發瞭我的學術靈感。我感覺自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老到的探險傢,走進瞭文獻的“無人區”,去發掘那些塵封的語言秘密。這本書對於我們這些希望在古典文獻學領域有所突破的後輩來說,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範本,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創新往往來自於對現有框架的挑戰和對新材料的挖掘。
評分坦白說,我最初抱著試探性的心態來閱讀這本書的,因為“中古漢語”這個領域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棟,想要從中脫穎而齣,實屬不易。然而,這本書很快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尤其是在處理那些長期睏擾學界的疑難問題時,作者展現齣的那種“庖丁解牛”般的精準。我記得有一章專門探討瞭某個中古時期特有的詞匯的語義漂移過程,作者沒有止步於描述現象,而是深入挖掘瞭導緻這種漂移的社會動因,比如商業活動的發展對日常用語的影響,甚至涉及到瞭當時的禮儀製度對詞匯使用的限製。這種層層剝繭的分析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中古社會生活圖景的認知。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去查閱作者引用的那些冷僻的宋代筆記或者唐人詩集,這種亦步亦亦趨的學習過程,雖然費時,卻讓我感到自己的學術功底得到瞭實實在在的夯實。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驅動讀者主動去進行更深層次的文獻探尋,而不是被動接受既有的結論。
評分我這次閱讀的體驗,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是那種典型的、極其凝練的學術語言,每一個句子都信息密度極高,沒有一句是用來“湊字數”的。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需要反復咀嚼纔能完全領會其中精髓,但對於有一定基礎的讀者而言,這種高效的知識傳遞方式簡直是效率的保證。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構建章節邏輯時的那種匠心獨運。他不是簡單地按時間順序或研究主題來劃分,而是根據語言內部的關聯性,將語音、詞匯、語法幾個維度進行巧妙的交叉對比和互證,形成瞭一個有機的知識網絡。每次讀完一個論點,我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原本散落在不同角落的知識點,突然被一條清晰的脈絡串聯瞭起來。這種結構上的美感,使得閱讀過程本身也成為瞭一種享受,它考驗著讀者的專注力,也迴報以豐厚的學術洞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