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本身是挺不错的,纸张的质感摸起来很舒服,印刷色彩也比较还原。但是,内容上的失衡简直让人抓狂。我特别关注的是跨文化视角下的表达差异,比如东方与西方在处理“裸露”和“情欲”时,其背后的哲学基础和审美取向的根本区别。这本书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的,它更像是以一种非常西方的、甚至有些狭隘的视角在审视全球的“性艺术”。更让我失望的是,它对艺术史脉络的梳理非常混乱,有时候前言不搭后语,突然跳跃到一个完全不相关的时期或流派,让人很难跟上作者的思路。我甚至怀疑作者是否真正理解了后现代主义对“观看”和“被观看”的颠覆性解构,因为书里对这些重要理论的引用都显得非常生硬和表面化,像是为了堆砌学术名词而硬塞进去的。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份仓促拼凑出来的资料汇编,缺乏一个有力的、贯穿始终的论点来统摄全局。阅读过程更像是在翻阅一份不太靠谱的PPT讲稿,而不是一本精心打磨过的学术作品。
评分
☆☆☆☆☆
坦白说,我对这本书的总体评价是“错失了良机”。主题本身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容纳无数的精彩分析,涵盖从符号学到性别研究的广阔领域。但我发现,这本书似乎更像是在满足于做一个“导览员”的角色,而不是一个“思想家”的角色。它没有提供任何前沿的研究视角,也没有将性艺术置于当代社会议题(比如身份政治、数字媒介的冲击)中进行重新审视。它所有的论述都停留在非常安全的、已经被学界反复咀嚼过的话题上,而且处理得也并不出彩。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够挑战我固有认知的观点,是能够让我对眼前熟悉的艺术作品产生新的解读和联想的火花,但这本书提供的只是一连串既定的、缺乏活力的陈述。它更像是一本为了“完成任务”而出版的书,而不是一本充满创作激情的成果。最终,它未能成为我书架上那本我会在多年后依然忍不住翻开重读的作品之一。
评分
☆☆☆☆☆
这本书的排版和行文风格,让我感觉像是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某些文艺刊物——那种略显冗长、情绪化表达过多的文字风格。很多句子堆砌了过多的形容词,但核心的论点却很稀薄。举个例子,描述一件雕塑时,作者可能会用上大段的篇幅来渲染其“令人窒息的生命力”或者“跨越世纪的诱惑”,但当我想知道它在雕塑技法上到底有哪些创新,或者它如何继承了希腊古典主义的哪些元素时,文字突然就变得模糊不清了。这种对形式的过度关注而忽视了技法和理论深度的做法,让我感到非常不适应。我更欣赏那种简洁有力、逻辑清晰的论述方式,能让读者快速抓住重点,并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本书在我的阅读体验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注水”感太强,像是一杯兑水过多的茶,味道寡淡,让人提不起精神去细品。
评分
☆☆☆☆☆
这本《性艺术》读下来,给我的感觉是,它完全没有触及到我真正想了解的那个层面。我原以为会看到一些深入的、富有洞察力的艺术史分析,或者至少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性”这一主题在视觉艺术中是如何被表达、被禁锢、又如何被解放的探讨。然而,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浅尝辄止的图册配上了一些非常初级的文字说明。那些图片的选择也显得有些……平庸,大多是教科书里最常见、最安全的那批作品,仿佛作者害怕触碰到任何可能引起争议的边缘。我期待的是一场思想的碰撞,是关于美学、权力、道德与欲望之间的复杂交织的辩论,但这本书提供的只是一条平坦、无波无澜的河流。我合上书本时,脑子里没有留下任何值得回味和进一步研究的知识点,更别提激发我重新审视那些经典作品的冲动了。它更像是一份“性”在艺术中的快速浏览清单,而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专著或引人深思的读物。如果目的是为了给完全没有接触过这个领域的初学者做个最基础的引子,或许勉强算合格,但对于任何有一定艺术鉴赏基础的读者来说,收获几乎为零,甚至会因为其内容的单薄而感到一丝不被尊重的敷衍感。
评分
☆☆☆☆☆
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热情想看看作者对那些“禁忌”主题的处理手法的,比如艺术如何挑战社会规范,或者艺术家们如何运用象征主义来规避审查。然而,通篇读下来,我发现作者似乎过于沉迷于描述性的文字,而不是深入的批判性分析。比如,对于某些争议性极大的作品,它只是简单地陈述了“这是什么”和“它在哪里展出过”,却完全回避了讨论它在当时社会语境下引发了什么样的伦理风暴,或者艺术家是如何运用其媒介特性来达到最终的颠覆效果的。这种处理方式,让这本书丧失了应有的张力和深度。就好像在看一部没有高潮的电影,所有铺垫都是为了一个平淡无奇的收尾。我需要的是对艺术作品背后“为什么”的拷问,而不是“是什么”的罗列。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刚刚了解了一个新词汇的发音,却完全不知道它的具体含义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