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餘長語(附邊隨園先生年譜) [清] 邊連寶](https://pic.qciss.net/29857342306/5b38af1cN015356e1.jpg) 
			 
				|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書名 | 病餘長語(附邊隨園先生年譜) | ||
| 作者 | 邊連寶 | ||
| 定價 | 89.00元 | ||
| ISBN號 | 9787533325657 | ||
| 齣版社 | 齊魯書社 | ||
| 齣版日期 | 2013-01-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重量:0.740 | |
| 版次:1 | 字數: | 頁碼: | |
| 插圖 | |
| 目錄 | |
| 內容提要 | |
| 清代詩人邊連寶認為詞是小道,雲“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但偶爾為詞,卻也清新疏朗,乃“花間”之流亞。在其學術筆記《病馀長語》中夾雜其詞作17及其妻子李氏詞4。此外他還收錄瞭其友方鳴皋詞12,並認為方氏“詩宗晚唐,小詞絕工”。所有這些佚詞隨著劉崇德先生主編《邊隨園集》(2007年9月,中華書局)的齣版而次為世人所知,相信這勢會為當前重點古籍整理規劃項目——“全清詞”之“雍乾”捲的編纂提供重要選本。 | 
| 編輯推薦 | |
| 作者介紹 | |
| 序言 | |
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讀起來會比較枯燥的“舊學”讀物,畢竟涉及的年代和人物背景對我來說有些陌生。然而,作者的敘事能力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他將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記載,組織得如同精彩的戲劇一般,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幽微的掙紮。我仿佛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那位先生在仕途上的起伏不定,在友朋間的真摯情誼,以及麵對人生無常時的那份豁達與無奈。這種情感上的共鳴是極其強大的,它超越瞭時空的限製,讓我們這些身處現代的讀者,依然能對古人的喜怒哀樂産生強烈的代入感。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心靈的對話,而不是單嚮的信息灌輸,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甚至會反思自己當下的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嚮。
評分我得說,初捧此書時,心裏其實是帶著一絲保留的,畢竟“邊隨園先生”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並不算傢喻戶曉的文學巨擘,但翻開後,那種被深厚學養和獨特視角所吸引的感覺是無法抗拒的。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對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事物的捕捉,簡直達到瞭藝術的境界。他沒有宏大敘事,而是專注於那些被時間衝刷掉的細微之處,比如一頓尋常的午餐,一次臨時的彆離,甚至僅僅是窗外一棵樹的枯榮,都能被他寫齣一番哲理來。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大傢”並不一定需要驚天動地的功績來證明自己,他們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值得細品的藝術品。整本書的氣韻是沉靜而內斂的,讀完讓人有一種心神俱定的感覺,不再為外界的喧囂所動搖,而是迴歸到內心最本真的平靜之中。這種由內而外的淨化作用,是任何流行讀物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保存瞭一段珍貴的曆史記憶,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觀察和理解“文人”這個群體的獨特視角。我過去對清朝的理解多基於宏觀的政治史,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立體、更鮮活的側麵——那些在亂世中堅守內心秩序的知識分子。他們如何處理個人抱負與時代局限之間的矛盾?他們的日常消遣和精神寄托是什麼?這些細枝末節,構成瞭那個時代最真實的肌理。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平實,不事雕琢,卻因此而顯得力量十足,正如高山流水,至簡至美。它不需要用華麗的辭藻來包裝,其內在的學識底蘊和生活智慧,纔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每讀完一個小章節,都有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非常推薦給所有對人文曆史抱有真摯好奇心的朋友們。
評分這套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裝幀設計到紙張的觸感,都透著一股子老派的雅緻,讓人忍不住想捧在手裏細細摩挲。我最近沉迷於清代文人的生活片段和他們的精神世界,總覺得那個時代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韻味,既有經世緻用的務實,又不失風花雪月的浪漫。這本書的選材和編排,明顯能看齣編輯者的匠心獨運,它不是那種刻闆的學術匯編,而是更像一位老友娓娓道來的傾訴。我尤其欣賞那些穿插其中的小注和考據,它們像散落在珍珠上的露珠,晶瑩剔透,為那些晦澀難懂的典故提供瞭清晰的參照,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流暢度和趣味性。讀起來,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煙雨朦朧的江南煙雨中,能真切感受到文人們在書房裏的那一抹燈火和案頭的墨香。這樣的閱讀體驗,在當今快餐式的閱讀潮流中,實在是一種難得的心靈慰藉。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簡直是為我這種老派讀者量身定製的。現在的很多古籍影印版,為瞭追求所謂的“清晰度”或“現代感”,往往犧牲瞭原有的韻味,讓人讀起來總覺得隔瞭一層紗。但這裏的設計,恰到好處地保留瞭清代刻本的端莊與古樸,字裏行間透露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發現自己不自覺地放慢瞭閱讀的速度,每一個字都像是要細細品味一番。更讓我驚喜的是,隨書附帶的那些研究性的附錄和年譜資料,其考證之嚴謹,令人嘆服。它不僅僅是收錄文字的載體,更像是一份深入研究的工具書,讓讀者在欣賞文本之美的同時,也能對作者的生平軌跡和思想流變有一個清晰的把握。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清代文人圈子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遠超齣瞭普通閱讀材料的範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