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
| 作者/主编: | 齐易 |
| 出版社: | 河北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6603043 |
| 出版年份: | 2013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401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28.00元 |
| 实际重量: | 458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齐易,1956年生于河北省易县,1979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艺术系。现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音乐舞蹈学硕士点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音乐史等。有《音乐艺术教育》《走进交响音乐圣殿》《民族音乐概论》等著作六部,60余篇论文在《音乐研究》《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学》等刊物发表。曾获 “曾宪梓教师奖”“河北省教师”“河北省先进少儿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电视台曾报道其事迹。
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音乐美感,读起来不像是在啃生涩的学术著作,倒像是在聆听一位资深音乐人类学家的娓娓道来。作者擅长使用文学性的笔触来描绘纯粹的音乐现象,比如描述到祭祀音乐时,那种“沉重而庄严,仿佛能穿透时空的屏障,直抵先民的灵魂深处”的文字,一下子就能将读者的思绪拉入到特定的文化场景中。在介绍某些结构复杂或节奏变化多端的民间歌舞音乐时,作者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比如将复杂的复节奏比作“河流中交织而行的多条支流,时而汇聚,时而分离,却共同奔赴同一片海洋”,这种生动的比喻极大地帮助理解抽象的音乐概念。这种将艺术欣赏的“感性”与学术分析的“理性”完美融合的写作风格,使得即便是对理论分析感到畏惧的读者,也能在愉快的阅读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吸收大量的专业知识,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这一点是很多同类教材所欠缺的。
评分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考察地域性差异时所体现出的细腻的文化敏感度。它清晰地划分了不同民族音乐在审美趣味上的核心差异,避免了将“民间音乐”作为一个过于笼统的、同质化的概念来处理。例如,在描述北方草原民族的歌唱艺术时,书中强调了其开阔、高远的音域特点,这与他们广袤的生活环境和游牧文化的自由精神是相互呼应的;而在谈及南方水乡的民歌时,则着重描绘了其婉约、细腻,注重旋律线条流畅性的特点,这与其地理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作者在处理这些差异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尊重和赞美的态度,没有预设任何价值高低,而是客观地呈现了每一种音乐形式作为特定文化产物的独特性和完整性。这种平等对待所有文化表达形式的学术立场,不仅是专业素养的体现,更体现了对中华文化多样性的深刻理解和珍视,阅读过程中能让人由衷地感受到中国民间音乐的博大精深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教材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精妙的“民族音乐地图册”,不仅展示了“是什么”,更着力于探讨“为什么是这样”。书中对不同音乐类型的地域性变异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一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例如,书中对比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在音乐审美上的差异,前者可能偏向于粗犷、叙事性强,后者则可能更细腻、抒情色彩浓郁。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定论,而是结合历史迁徙、气候环境乃至社会结构等因素,进行多维度的交叉印证,这种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论述极具说服力。更难得的是,书中对于“音乐活态传承”的关注,强调了民间音乐在当代社会中如何应对现代化冲击的挑战,探讨了口头传统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困境与机遇。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读者在学习传统知识的同时,也能对音乐的未来发展有所思考,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敏感度和人文关怀,绝对不是那种闭门造车式的传统学术著作可比拟的。
评分这部作品的编排简直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制的入门宝典,它没有急于抛出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带领我们走进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殿堂。开篇的引言部分,作者就用极其生动且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劳作、庆典、祭祀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音乐风貌,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立刻被那种原汁原味的生命力所吸引。比如,对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山歌的介绍,作者不仅仅停留在音阶和调式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歌词背后的生活哲学和情感寄托,如何将对土地的眷恋、对爱情的向往,融入到高亢或婉转的旋律之中。书中对乐器分类和功能介绍也极具条理,即便是对民族乐器一无所知的读者,也能通过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文字说明,迅速分辨出二胡、琵琶与地方特色乐器如唢呐、芦笙之间的音色差异和使用场合。这种注重“情境化学习”的编写思路,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音乐欣赏不再是枯燥的符号堆砌,而是一场穿越地域、触摸历史的文化探险。可以说,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亲近感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是了解我国民间音乐广袤天地的绝佳起点。
评分从艺术考研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但它的叙事方式却保持着一种令人愉悦的流畅性。结构上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链条紧密而清晰,知识点的递进安排得恰到好处,避免了信息过载。比如,在讨论到特定戏曲声腔的音乐特征时,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板式和腔调,而是会引入一个标志性的音乐片段或某一著名艺人的演唱风格作为参照系,然后逐步解构其背后的音乐语法。这种“以点带面,层层深入”的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对于需要应试的考生而言,书中的重点和难点都有巧妙的标记或在总结部分进行提炼,这无疑是节省了大量的归纳时间。此外,书中的参考文献和延伸阅读部分的建议也极其专业,为希望继续深造的读者指明了清晰的学术路径,看得出编撰者在设计这套教材时,是怀着对未来艺术研究者的期待和责任感来完成的,绝非敷衍了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