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视唱分级教程(1)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西安音乐学院视练耳教研室集体编写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54273 |
| 出版年份: | 2011-08-01 |
| 版次: | 1 |
| 总页数: | 229 |
| 开本: | 8开 |
| 图书定价: | 49.00元 |
| 实际重量: | 72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视唱分级教程(1)》按照循序渐进的编写原则,以我院视唱练耳分级制为编写依据,广泛选取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欧洲古典音乐、近现代音乐以及创作音乐,力求 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本书基本练习主要解决谱号、节奏、调式方面的问题,其他三个部分则分别按照由简至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曲目既包含实际音乐作品,也包含专门为视唱课而创作的练习曲。
部分 单声部视唱
章 无升降号的视唱
节 基本节奏节拍
第二节 低音谱表
第三节 3/4拍与3/8拍
第四节 附点类节奏
第五节 十六分音符节奏组合
第六节 带音符节奏型的视唱
第七节 切分节奏
第八节 弱起及弱起节奏
第九节 三连音节奏
第十节 a小调
第二章 一个升号的视唱
节 大调及民族调式
第二节 e小调
第三章 一个降号的视唱
节 大调及民族调式
第二节 d小调
第四章 6/8拍的视唱
第二部 分多声部视唱
章 无升降号的和声性与复调性视唱
第二章 一个升号的和声性与复调性视唱
第三章 一个降号的和声性与复调性视唱
第三部分 带伴奏的单声部视唱
章 无升降号的视唱
第二章 一个升号的视唱
第三章 一个降号的视唱
第四部分 节奏练习
章 均分类节奏
节 单声部节奏
第二节 二声部节奏
第二章 附点类节奏
节 单声部节奏
第二节 二声部节奏
第三章 切分类节奏
节 单声部节奏
第二节 二声部节奏
第四章 三连音节奏
节 单声部节奏
第二节 二声部节奏
附录一 指挥图式
附录二 音乐术语
作为一名对音乐教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深知一套优秀的教材对于塑造学生的音乐审美和基本功是多么关键。这本教程最让我赞赏的一点,在于它对“音乐性”的强调,而非仅仅是技术的机械重复。在很多练习曲中,即使是面对最基础的音程练习,编写者也融入了富有情感色彩的旋律片段,这潜移默化地引导学习者在追求准确性的同时,不忘记音乐表达的温度和张力。这与一些偏向于“工程化”训练的教材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教程中对节奏复杂度的处理,也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回避那些在传统教学中容易被简化或跳过的“难点节奏型”,而是直面挑战,并提供了详尽的分解和练习方法。这种尊重音乐本质、不为简化而牺牲深度的态度,使得这本教材更具有长远的价值。它不仅能帮助学生通过考试,更能真正地提升他们对音乐世界的理解深度和热爱程度。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的“实战性”。很多视唱练耳的书籍,要么过于偏重理论的枯燥讲解,要么就是练习曲目选得太偏、太“学术化”,脱离了我们日常学习和演出的实际需求。但这本教程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深谙学习者在不同阶段会遇到的实际听觉障碍和技术难点,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大量的“卡点”练习。比如,在处理一些转调频繁的段落时,它提供的节奏和旋律组合就非常刁钻,能迅速暴露你对调性关系的敏感度是否足够。我尝试着跟着里面的节奏型进行拍打和视唱,发现自己的节奏准确性和反应速度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这种教科书式的“高强度训练”,虽然过程可能略显辛苦,但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它不是那种让你浅尝辄止的读物,而是真正要求你“动脑、动耳、动口”的工具书,对于想要突破瓶颈的音乐学子来说,绝对是案头的必备良药。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给我一种强烈的“脉络感”。它不是将视唱和练耳知识点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而是将两者紧密地结合,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学习路径。例如,在学完某个特定的音程听辨后,紧接着就会出现一个要求你用视唱方式来表现这个音程的乐句,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连贯性。让我感觉像是被牵着手,一步步走过一片音乐的迷宫。最妙的是,它对“听觉想象力”的培养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很多练习并不仅仅停留在“看谱唱”或“听音唱”的层面,而是引入了更高维度的要求,比如要求你在脑海中预先构建听到的旋律的整体轮廓,这对于培养未来指挥或配器的能力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由浅入深、理论与技术互为支撑的结构设计,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孤立的技能训练,而是一种整体音乐思维的构建。
评分从装帧和印刷质量上来说,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严谨的学院派风范。纸张的质感不错,即使反复翻阅和在上面做大量的笔记,也不容易破损或洇墨,这对于经常需要用铅笔标记重音、连线或者圈出难点的我来说,非常重要。更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对五线谱和简谱的排版处理,清晰度极高,线条的粗细和字体的选择都经过了精心考量,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在一些需要对比展示的段落,比如不同调式或不同节拍的对比练习,版面设计非常巧妙,使得信息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我个人对教材中对一些复杂的记号(比如装饰音、演奏法记号)的解释部分印象深刻,它们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定义,而是结合了音乐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场景来阐述,使得这些技术符号不再是束缚演奏的规则,而成了丰富音乐表现力的工具。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细节上的用心,体现了编写者对教学质量的极致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倒是很符合教材应有的稳重感。我翻开目录的时候,就被它清晰的结构所吸引了。从最基础的音程、音阶开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节奏型和调性变化,编排得循序渐进,让人感觉每一步的学习都有迹可循,不会一下子被那些复杂的乐理知识吓到。而且,教材的每一课后面似乎都配有相应的练习题,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大量实操来巩固知识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一些听觉辨识概念时,那种详尽而又深入浅出的文字功底。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是长三度”,而是会从和声学的角度去剖析这个音程给人的听感,让你不仅仅是“知道”,而是“理解”了。这种教学思路,对于打牢基础、提升音乐素养,绝对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初学者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又专业的导师,时刻指引着方向,让人学起来充满信心,期待着下一页的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