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键盘即兴弹奏指南 |
| 作者/主编: | 孙维权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5534275 |
| 出版年份: | 2015/12/1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409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58元 |
| 实际重量: | 726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孙维权,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196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现任教于该院。曾开设《键盘和声与即兴弹奏》、《和声风格分析》等课程,编著《世界通俗钢琴曲欣赏》(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音乐日日谈》(上海音乐出版社1986年出版,同年被评为“读者喜欢的十本上海版新书”之一)、《中外名曲旋律辞典》(主编,1992年出版,同年亦被评为“读者喜欢的十本上海版新书”之一)等书。又撰写、发表音乐论文《商代大菠乐探微》(曾被评为上海音乐学院科研论文一等奖)等数十篇。
巢志珏,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196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现任教于该系。曾合作编写《世界通俗钢琴曲欣赏》等书,又曾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向音乐老师介绍一首钢(风)琴小品”专栏撰稿。七十年代在民族学院艺术系任教期间,曾有多年舞蹈即兴伴奏的实践经验,并收集、整理了中国各民族歌舞音乐资料。
(序言)
附:关于本书采用的和弦标记的说明
种和弦标记释读提示
(初学篇)
章即兴弹奏的学习方法与基本弹奏技术
节即兴弹奏的学习方法
第二节即兴弹奏的硬技术
第三节即兴弹奏的软技术
第二章歌曲简易即兴伴奏(上)
节C大调正三和弦与属七和弦
第二节a小调正三和弦与属七和弦
第三节简易三层次织体
第三章歌曲简易即兴伴奏(下)
节G大调、e小调基本和声语汇
第二节F大调、d小调基本和声语汇
第三节终止式
第四节低音声部设计
第五节简易织体变化
第四章和声语汇的初步变化
节副三和弦
第二节重属和弦与Ⅳ级副属和弦(DD、SD)
第三节平行大小调交替
第四节宫调式
第五节羽调式
(和声篇)
第二种和弦标记释读提示
第五章扩大音区及右手附加和声声部
节和弦式附加声部
第二节平行式附加声部
第三节自由陪衬声部
第六章和声语汇的复杂化(上)
节自然七和弦
第二节副属七和弦
第三节副下属和弦
第四节同主音大小调交替
第五节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变和弦
第七章和声语汇的复杂化(下)
节其他调式交替变和弦
第二节减七和弦(副属导七和弦)
第三节重属增六和弦与属变和弦
第四节九和弦
第五节低音声部线条
五声调式和声和弦标记释读提示
第八章五声调式歌曲的即兴伴奏方法
节五声调式伴奏配置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单一调式的歌曲伴奏
第三节五声调式交替与转调
(织体篇)
第九章和弦式织体的变化形式
节琶音和弦
第二节震音和弦
第三节和弦式织体的低音线条
第十章分解和弦式织体的变化形式
节音区变化
第二节节奏变化
第三节其他形式变化
第十一章欧美现代歌舞曲节奏
节“拉格泰姆”(Ragtime)节奏
第二节“摇摆”(Swing)节奏
第三节爵士圆舞曲(Jazzwaltz)节奏
第四节探戈(Tango)节奏
第五节伦巴(Runlba)节奏
第六节六十年代以来的歌舞曲节奏
第十二章中国民族歌舞曲节奏
节汉族歌舞曲节奏
第二节维吾尔族歌舞曲节奏
第三节朝鲜族歌舞曲节奏
第四节藏族歌舞曲节奏
第五节蒙古族歌舞曲节奏
(发展篇)
第十三章现代通俗音乐的特殊和声语汇
节作为基本语汇的七和弦与九和弦
第二节平行和弦
第三节“蓝调”(Blues)和弦
第十四章伴奏对旋律的补充
节华彩性补充
第二节模仿性补充
第三节线条性补充
第四节省略旋律声部的补充手法
第十五章变奏手法
节爵士风格变奏
第二节装饰变奏
第三节其他变奏手法
第十六章主题(动机)的展开方法与即兴曲弹奏
节常用展开方法
第二节风格化展开方法
第三节调性展开方法
第四节前奏、间奏与尾声设计
第五节即兴曲的结构原则与方法
(余论)
怎样设计并弹奏一首歌曲的即兴伴奏——关于佳工作程序的建议
《键盘即兴弹奏指南》歌曲伴奏练习曲目索引
后记
《键盘即兴弹奏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学习对象是已经具有一定的和声学知识及键盘弹奏技能,正在从事或今后即将从事有关即兴弹奏工作(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业余歌舞伴奏、其他健盘乐器弹奏等)的学员。本书将对他们如何加强即兴弹奏基本训练,提高弹奏艺术水平,给予实有用的指导,并提供一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
对于一个已经有一定演奏基础,但总感觉自己的演奏“缺乏灵魂”的钢琴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我一直以来都是按部就班地练习曲目,技术上尚可,但一旦脱离了乐谱,脑子就一片空白,所谓的“即兴”不过是几个音符的机械重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深刻地剖析了即兴思维是如何形成的。它不像很多教程那样只教你“怎么弹”,而是着重于教你“怎么想”。书中对情绪的捕捉和色彩的运用有着独到的见解,例如,如何通过改变低音线条的律动来营造紧张感,或者如何利用延长音和休止符来增强旋律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动机发展”那一章节的深度。他没有提供固定的模版,而是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教会我们如何将一个简单的音乐短句,通过模仿、对比、变化等手段,延展成一段完整且富有逻辑性的音乐叙事。这种由内而外的变化,让我的练习从机械的重复上升到了有目的的探索。现在,当我再次面对空白的键盘时,不再是恐慌,而是一种期待,期待着我的手指能跟上我的思绪,将脑海中的画面转化为真实的声响。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我看来,在于它对“音乐语汇”的系统梳理和归纳。很多时候,即兴受阻,是因为我们脑海中存储的音乐素材太少,或者说,我们无法快速调取出合适的“词汇”。作者非常系统地构建了一套从基础动机到复杂和声推进的素材库,并给出了清晰的检索路径。比如,当你想表达一种“忧郁”的情绪时,书中会立即指向特定的音程组合、特定的节奏切分和特定的和弦色彩变化。这对于提升即兴的“流畅度”至关重要。我过去总是在寻找下一个音符时犹豫不决,但现在,我能更快地在我的“素材库”中找到最匹配当前和声背景的旋律片段进行铺陈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书中不鼓励死记硬背,而是鼓励读者将这些基础语汇内化,最终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学会了一门新的语言,不再是只会说几个单词的初学者,而是有能力进行复杂对话的交流者了。这本书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最到位的一本键盘即兴教学书籍,极力推荐给所有希望突破瓶颈的键盘演奏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非常出色,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正版教材”应有的质感,这对于长期使用者来说非常重要,毕竟乐谱需要经常翻阅和标记。但抛开这些外在因素,其内容的实用性才是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给予高度评价的原因。我发现作者在讲解复杂的布鲁斯和弦进行时,采用了非常直观的图示方法,将原本需要大量乐理推导才能理解的转位和色彩变化,用最简洁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这极大地加速了我的学习进程。很多市面上的即兴教材往往将重点放在了特定流派(比如纯粹的爵士钢琴或古典变奏),但这本书的包容性很强,它更像是一本“通用工具箱”,提供的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原则和思维框架。这使得我能够将学到的技巧灵活地应用于我平时练习的各类曲目中,比如在练习巴赫的赋格曲时,我开始尝试用更具“现代”感的节奏型去变奏,这不仅没有破坏原作的结构,反而增添了一种有趣的对话感。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即兴不是对既有作品的破坏,而是对音乐语言更深层次的理解与重述。
评分我曾尝试过几本声称是“零基础入门”的即兴教材,但读完后感觉自己像是学了一堆华而不实的技巧,一上台就全忘了,因为它们缺失了必要的“心理建设”部分。然而,这本指南在探讨即兴的心理障碍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作者花了相当的篇幅来讨论“如何克服舞台焦虑”和“如何接受不完美”,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即兴演奏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软技能。他坦诚地分享了许多在音乐实践中遇到的“卡壳”瞬间,并提供了非常接地气的应对策略,比如“专注于当前这一小节的旋律,而不是整首曲子的长度”。这种真诚的态度,让读者感到自己不是在被一个高高在上的大师教导,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同伴交流。此外,书中关于“聆听与反馈”的训练方法也十分独特,它引导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弹了什么,更要关注键盘发出的声音、踏板的使用效果,以及声音在空间中的回响。这种全方位的感知训练,让即兴弹奏从单纯的手指运动,升华为一种完整的听觉艺术体验。
评分这本关于键盘即兴弹奏的指南,对我这位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音乐大门。我之前总觉得即兴演奏是那些天赋异禀的音乐家才能掌握的技能,自己摸索起来更是毫无头绪,光是和弦的转换和旋律的走向就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编排却非常巧妙,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乐理知识,而是从最基础的音阶和琶音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理解音乐的“骨架”。作者似乎非常理解初学者的困境,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那些枯燥的理论,比如将和弦的构建比作搭建积木,将旋律的走向比作一次旅行的路线规划。读到后面,我开始尝试跟着书中的练习曲进行即兴创作,虽然一开始显得有些笨拙,但那种亲手“创造”出一段音乐的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不同风格的即兴范例,从古典的对位练习到爵士的和弦色彩运用,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让我意识到即兴并非只有一种模式,而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这本书的图文并茂,排版清晰,即便是对着乐谱有点吃力的我,也能轻松跟上节奏,真正体会到了“弹奏”的乐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