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弦乐四重奏 |
| 丛书名: | 中国现代室内乐作品系列 |
| 作者/主编: | 贾达群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6924846 |
| 出版年份: | 2011年5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23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1元 |
| 实际重量: | 14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贾达群,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艺术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其作品在国内外经常被演出并获得广泛好评,《弦乐四重奏》(1988)在日本东京“第十二届IRINO室内乐作曲比赛”中荣获大奖;《蜀韵》(1995)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回旋曲》(1984)、《龙凤图腾》(1985)、《两乐章交响曲》(1986)、《巴蜀随想》(1996)等在作曲比赛中获奖。主要创作有交响曲、协奏曲、各种编制的室内乐数十部以及有关音乐分析和结构理论研究的论文数篇。
《中国现代室内乐作品系列:弦乐四重奏》(1988)于1991年在日本东京获‘第12届IRINO室内乐作曲比赛,大奖。通过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中提炼出来的一些象征性音调的使用,作曲家在这首作品里表现了自己对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感受。这些象征性音调有:黄河流域的唢呐音乐、长江流域的船工号子(一乐章)以及五台山地区的寺庙音乐(第二乐章)等。与此同时,作曲家还对弦乐的各种新的演奏技法进行了探索,精细地描绘出每一个音乐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发展、消亡、连接和交织并逻辑地展现出音乐的结构。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探讨二十世纪早期非线性微分方程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的专业书籍。这本书的难度是毋庸置疑的,它要求读者对高等数学和拓扑学有非常扎实的背景知识。不过,尽管内容深奥,作者的逻辑推导过程却极其清晰、层层递进,仿佛在引导你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特别是在处理“湍流模型的简化假设”那一章,作者用近十页的篇幅,详细论证了特定边界条件下,为何可以将某些高阶项忽略不计,并配有详尽的向量分析图表。这种对细节的绝对掌控和严密论证,让那些原本晦涩的数学概念变得可触可感。虽然我需要频繁地查阅附录中的傅里叶变换定义,但每一次成功跟上作者的思路,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无疑是该领域研究生和研究人员的必备工具书,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用来思考和突破的。
评分天哪,我刚翻完这本新买的关于中世纪欧洲手稿修复技术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位在文物保护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他对羊皮纸的化学变化、墨水的矿物成分分析,以及不同时期修补材料的选择和应用,都进行了极其细致入微的讲解。我尤其被其中关于“烛光染色法”的章节吸引住了,它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模拟古代环境的光照条件来测试修复材料的长期稳定性,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人不得不佩服。更棒的是,书中附带了大量的实物照片和高清显微镜图像,那些细如发丝的纤维结构、古老裂痕的内部纹理,都清晰可见,为理解纸张的“病理”提供了绝佳的视觉证据。对于任何一个对早期文献保存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不是简单的参考资料,它更像是一份来自历史深处的、充满智慧的“急救指南”。我已经在计划着手尝试书中提到的一种新型粘合剂配方了,希望能将理论付诸实践,感受一下时间在指尖流淌的微妙触感。
评分这部关于“后殖民时期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符号学解读”的文集,带给我一种精神上的震撼。它不仅仅是分析加西亚·马尔克斯或胡里奥·科塔萨尔的作品,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批判框架,用符号学语言来解构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文化焦虑。其中一篇论文特别引人注目,它将拉美作家笔下反复出现的“雨”和“镜子”这两个意象,与当地的宗教仪式和殖民地历史创伤进行交叉比对分析。作者的论证风格非常大胆和具有挑衅性,他毫不留情地指出,许多被西方评论界誉为“浪漫主义”的元素,实则是对被压抑历史的编码化表达。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也做得非常出色,大量的原始引文和跨学科的参考资料,使得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场深度的学术探险。它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的经典文本。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关于“极地科考站的后勤保障与极端环境下的物资管理”的手册,其详尽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这本书的作者显然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而是真正亲赴南极和北极腹地进行过长期驻扎的实践者。书中包含了从如何选择耐低温的润滑油,到设计能够抵御零下六十度风雪的模块化居住单元的每一个细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能源自持性”的章节,它详细比较了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在这两个极端纬度下的效率损耗,并且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能量预算表格和故障排除流程。这本书的语气非常务实,没有丝毫的感情色彩,全是干货和血淋淋的经验教训。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孤立的科学考察背后,隐藏着多么庞大和精密的工程学和人道主义努力。对于任何计划从事极地工作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本能救命的指南,而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书籍。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在叙事节奏上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术语,而是采用了一种类似侦探小说的叙事结构来讲述“城市植物群的演变史”。作者从十九世纪初一位默默无闻的植物学家在伦敦街头收集的零星记录开始切入,逐步揭示了工业革命如何重塑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肌理。我最欣赏的是它如何平衡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物种故事,比如其中一段描述了某种适应性极强的苔藓如何在蒸汽火车排放的硫化物中顽强生存,并最终成为城市污染指示物的过程,读起来真是跌宕起伏。作者的文笔带着一种诗意的观察力,即便是在谈论最枯燥的分类学数据时,也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韧性与张力。读完后,我每次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看那些墙角探出的野草时,都会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敬畏感——它们不再是碍眼的“杂草”,而是历经沧桑、适应力惊人的生命见证者。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城市自然”的看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