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们什么时候不再“土豪” 一个中国博士后眼中的美国文化
定价:39.80元
作者:岳红记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06089029
字数: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都市白领层,研究中美差异的研究者,习惯对比的读者
新时期的目标提出建设中国人的幸福感,对于人民的幸福感建设我们在美国身上可以学到些什么?
本书作者为环境艺术与环境美学博士后、美术学博士、国家“211工程”重点高校长安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写作功底深厚,文稿质量高、观点新颖全面,丰富的图片,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通过自己游历美国的所见所闻来反思中美文化存在的差异,让我们对美国的社会、文化、生活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中美文化差异的对比,从而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提升自己。于对比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从小正确地教育我们的孩子,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如何为他人提供真诚无私的帮助……这种反思和对比,有助于理解别人为什么称呼我们为“土豪”。全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通过一些平凡的故事,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国人身上的“土豪”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打开本书,你将不再是个只会赚钱的土豪。
目录
自序
1.随缘,让我心怀感激
2.怀念国外大学校园里的松鼠
3.温馨的GROVE
4.美国大学图书馆的石雕像之谜
5.美国孩子的教育
6.树殇
7.一路有好人
8.公厕里的关爱
9.牦牛“领着”汽车走
10.斯坦福大学的中国文化
11.我的小挎包丢在了迪斯尼
12.体验好莱坞环球影视城
13.行李箱损坏后的索赔
14.拉斯维加斯的三绝: 、美女、建筑
15.纽约大都会艺术馆的中国文物
16.华尔街——河流与墓地之间的“幼儿园”
17.自由——美国人时不时的痛
18.出门别忘带本书
19.尊重未必是同情
20.快乐购物、快乐退物
21.我们什么时候不再“土豪”
22.神怎样爱我们,我们也怎样相爱
附录:美国学生是怎样学习历史的
后记
作者介绍
岳红记,又名岳弘骥,陕西商洛人,民革成员、环境艺术与环境美学博士后、美术学博士、国家“211工程”重点高校长安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2年5月赴美国、加拿大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和考察。
2015年2月赴美国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访学,5月在美国开普吉拉多市举办个人书画展,得到了美国文学艺术评论界的高度评价,被美国主流媒体《东南密苏里人》《箭》和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官方媒体报道。获“2015年中国青年散文大赛年度十强提名奖”等多个奖项。
文摘
《我们什么时候不再“土豪” 一个中国博士后眼中的美国文化》:
于是,我鼓起勇气,轻轻拍着那男子的肩膀说“哎,先生,醒醒——”
他像死被惊了一下,猛的取下眼罩,睁开惺忪的眼睛看着我说:“怎么了?”
“对不起,请你帮个忙!”
“什么忙?”他有点不高兴。
“我想让你坐在里面,我坐在你的位置上行不?”我笑着说。
他沉沉的语气:“你为什么要坐在我的位置上?”有点不高兴。
我用手指着挨过道前一排的位置说:“我女儿睡着了,占了我的位置,我看你旁边有空位,想坐在你这里,这样就可以照看她。”
“奥,这样。”还是低沉有力的声音。
他先把衣服和行李移到旁边的空位上,再起身往里挪东西。我赶紧说谢谢。他也没有说不用谢,脸始终平平直直。但我没有想到,事情就这么简单。
在我帮他移上网本时,我看见正开着的屏幕上显示有佛教的内容。就随口说道:“先生有佛缘呀?”
他强挤出一点笑容说:“过奖啦!”
“你的修行不浅呀,修哪一门派的佛?”
“密宗,正在习修。”原来这家伙是一位佛教徒。我放心了。
我对佛教的内容还有一点了解,于是就和攀谈起来。接下来,一路上我们聊的很愉快,这结果,我当初是可不敢想的。
我说自己喜欢写字、画画,给别人写过佛教中的“虽随众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等,但理解的不深。
他说:“明心、见性、成佛是佛教徒修行的三个阶段,明心在前,而后见性,后才能修成佛果。明心、就是明白自家的本心,见性,就是见到自家的本性。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这个性,就是佛性。能否成佛,关键在于能否悟本心的真面目。悟到这个真面目,即使普通人也能成佛,悟不到这个道理,即使佛也变成了普通人。佛与凡夫本无差别,只在迷、悟之间。”
看来,这位男子的修行还比较深。真是人不可貌相呀。
阿弥陀佛!我们在飞机上相遇,也是随缘呀。
后来,我们还聊点别的话题。此时,我才知道,这位男子是上海人,全家十多年前已经定居加拿大的温哥华。他在做文具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和加拿大市场,经常往返于外,是南方航空公司的会员。他的大女儿已经19岁了,在温哥华上大学。小女儿3岁,在上海上幼儿园,为了不忘记国语,他准备让小女儿在上完小学后,再到加拿大读书。说到高兴处,还把他们上网本里家人的照片翻出来让我看。
我随便问他移民以后的感觉怎么样?
他用一句话概括:“爱也悠悠,恨也悠悠,一言难尽呀!”
“的人在温哥华无论你发展到什么状况,也永远进入不了加拿大的主流社会,他们在好多地方是很排斥华人的。移民,对下一代来说有很多不利因素,重要的是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的这十几年里,我越来越觉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无穷,这就是我学习佛教的原因。”
我们俩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小声交谈着,其他人在熟睡。那份惬意,让我没有一点睡意。
后来,他劝我还是睡一会儿,要不然飞机落地后很累,也不容易倒时差。
不知道什时候我在熟睡中被人摇醒。睁开眼原来是身边的那位中年男子。他说是服务员要我们填写入境卡。
我拿着登记卡,仔细看了上面的内容。由于自己是次去美国,有些内容不太了解。他便就我帮助了我。
……
序言
这本书名《我们什么时候不再“土豪”:一个中国博士后眼中的美国文化》相当有意思,光是标题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跨文化交流和不同社会现象的观察很感兴趣,特别是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的国家。书名中的“土豪”二字,更是点出了一个非常接地气又敏感的话题,它触及了社会阶层、消费观念、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一个在中国成长起来的博士后,带着学术的严谨和亲历者的视角去解读美国文化,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洞察力。我很好奇他会如何定义“土豪”,又会如何在美国的社会土壤中找到与这个词相关的印证或反思。是关于消费主义的膨胀,还是关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又或者是对新移民在融入过程中身份认同的挣扎?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描绘美国,更是在通过美国这个参照系,让我们反思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变化。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分析,用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观察,展现他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所感,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这本书或许会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些复杂议题。
评分“我们什么时候不再‘土豪’”——这个书名本身就预设了一个时间坐标和一个社会状态的转变,这让我联想到一个关于“现代化”和“文化自觉”的宏大命题。一个在学术界深耕的中国博士后,在异国他乡的经历,很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比较,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审视和反思。他所看到的美国文化,或许会折射出他自己以及他所代表的中国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迷茫和追求。我猜想,书中会探讨一些关于“成功”的标准,关于“体面”的生活,关于“国际化”的表象与实质。例如,当我们在讨论“土豪”现象时,可能是在审视一种快速致富后,在消费、礼仪、品味等方面表现出的某种不成熟或过度张扬。那么,这种现象在美国文化中是否存在类似的表现?或者说,美国文化又是如何应对和塑造其自身的“成功”形象的?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他对美国社会中不同阶层的观察,他们对待财富和地位的态度,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认同和行为模式的。这种对比和映照,很可能比单纯的文化介绍更能触动人心,也能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我们什么时候不再“土豪”:一个中国博士后眼中的美国文化》——光是这个书名就充满了故事感和探索的欲望。一个身处异国他乡的学者,带着自己母国的文化烙印,去审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这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的跨文化对话。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描绘美国的风土人情,更是在通过“他者”的视角,反观“自我”。“土豪”这个词,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它反映了一种经济快速发展下,人们在价值观、消费观、行为模式等方面出现的某些不适应或偏差。那么,当这位中国博士后置身于美国这个更加成熟、多元的文化环境中,他会对“土豪”这个概念有新的理解吗?他会发现美国社会也有着类似的不那么“体面”的消费或行为吗?又或者,他会从美国文化中找到一种超越物质的、更注重精神内涵的价值观,来回答“我们什么时候不再‘土豪’”这个问题?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他眼中美国人是如何看待财富、成功、品味,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历史和文化中不断调整和演进自己的社会规范的。这种基于个人经验的深刻洞察,远比泛泛而谈的文化介绍来得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评分读到《我们什么时候不再“土豪”》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大大小小的中国城市里,闪耀着新财富光芒的消费场景,以及随之而来的关于品味、身份和价值观的讨论。而“一个中国博士后眼中的美国文化”,则又将视角拉到了万里之外,到一个被许多人认为是“成熟”和“多元”的文化体系中。我很好奇,这位作者在踏足美国之前,他对美国文化有着怎样的预设?在实际接触后,这些预设又经历了怎样的颠覆或验证?“土豪”这个词,在中国语境下,往往带有某种不加掩饰的物质主义和略显粗糙的品味。那么,在作者看来,美国文化中是否存在类似的、可能不那么明显但同样值得探究的现象?他是否会从社会结构、历史渊源、教育体系等角度去分析?会不会涉及到美国社会中不同族裔、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以及他们是如何在“美国梦”的框架下,形成各自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移情”式的观察,让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去体验他所感受到的文化冲击和理解过程,而不是一篇冰冷的学术报告。
评分书名《我们什么时候不再“土豪”》非常直白,却又引人深思。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中国社会现象的提问,更是包含了一种对进步和成熟的渴望。而“一个中国博士后眼中的美国文化”这一副标题,则为这个提问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视角和参照系。我想,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可能在于它如何将一个中国的社会议题,放置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去审视和解读。作者身处美国,以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和身处其中的“体验者”的双重身份,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我期待他能够捕捉到那些微妙之处,比如美国人在对待财富、地位、消费、社交时的那些不容易被外部世界捕捉到的“潜规则”和文化习惯。是美国文化中某种更深层的价值观,如独立、自由、平等,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还是他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土豪”表现形式,只是不那么显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一些刻板印象,提供一种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理解,让我们看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在追求更好生活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