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太古臣民集(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丛书)
定价:99.00元
作者:栾贵明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04632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六千五百年中華文化,其核心為漢字記錄之典籍。我們的文化,很好的文化,是一個個中國人所創建;﹁經史子集﹂和外來圖書分類法,不足以全面呈現中華文化。﹁自信開拓萬古之心胸﹂的錢鍾書先生上列論斷,焦琴有聲,聞風響應。涓涓細流,從者如泉,不舍晝夜。他對文化和電腦聯姻寄以厚望,中國古典數字工程依此邁出艱難一小步。
内容提要
﹁異文﹂包括作者、標題、序言、正文等。其異文或自成門派,或出多家,或載他本,有可供參考者,則於該段正文後,以先本書再他書為序,列作異文,各條異文,以引文為序。當年錢師審讀田奕碩士論文《論宋詞查重》時說,電腦查重,詞比詩難,中比西妙。不必再行手工費力露拙,僅止﹁盡量提供﹂足矣,不多寫,不上課。本書另置有﹁附錄﹂,收錄較異文繁雜之參考文字,則收於適當位置。專著部分,則以標題或節段為單位,在近處依次記錄異文,並在其下標明出處。異文項僅取必要之文,不取底本之外確知為舛錯之字;更不輕取無版本依據之字,無異作者又無異文者不再引錄。由於本叢書使用電腦編輯,*終將流歸鉅大﹁數字工程﹂,因此本書編輯必須適應古籍校、注、疏、箋多樣內容及格式。本書﹁異文﹂立﹁多取數字﹂為對位原則,俾令笨直之電腦能將異文準確頂入文本,參與多門運算。為適應古籍以及電腦之雙重特性,恰如錢師所言﹁能幫助人的電腦需要人的更多幫助﹂也。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作者栾贵明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院,系钱钟书先生的弟子,在钱先生指导下从事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之业近30年,此书的出版是,它将让读者和古代文化的研究者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套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封面设计典雅大气,又不失古朴韵味,那种油墨的淡淡香气,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那个遥远的时代。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种烫金的纹理,在灯光下泛着低调的光芒,显示出出版方对这套书的用心。内页的排版也是极其考究,字体大小适中,间距匀称,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套需要反复研读的古籍整理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甚至专门找了个阳光好的下午,泡上一壶清茶,细细品味着每一页的触感和视觉享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对文化传承的尊重。现在的很多出版物为了追求效率和成本,常常忽略了这些细节,但能看到像这样坚持匠人精神的作品出现,实在令人欣慰。这种对书籍本体的重视,也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抱有了更高的期待,感觉这是一次严肃而认真的阅读之旅的开始。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沉思,感慨于古代先贤们思想的深邃与广博。这些被精心挑选并汇集在一起的文本,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每一颗都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的璀璨银河。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对人性、社会结构以及宇宙观的深刻反思。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古代智者的灵魂对话,能够从中汲取到应对当下困境的智慧和启示。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正是阅读经典作品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教会我们如何以更宏大、更长远的视角去看待人世间的纷扰与变化,让心灵得到一种难得的沉淀与净化。
评分这本书的编校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几乎找不到明显的错漏之处,这在整理古代典籍时是相当不易的。很多早期的影印本或再版本,总会因为底本的年代久远或技术限制而留下一些难以避免的讹误,阅读时总让人心生遗憾。然而,这本选集在校对环节的处理,体现了一种近乎苛刻的标准。标点符号的使用更是恰到好处,既符合现代阅读习惯,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文的韵味和节奏感,使得那些佶屈聱牙的语句也变得通顺易读,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窥见古代思想的精妙之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编辑技巧,真正做到了“文气不散,易于流传”,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被尊重和照顾的阅读体验。
评分读完引言部分,我立刻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可以看出,他对原始资料的搜集和考证是下足了功夫的,那种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的精神,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他对于文献的引用和比对,逻辑清晰,论证过程环环相扣,丝毫不含糊。我常常在阅读一些看似枯燥的注释时,发现其中蕴含着作者大量的案头工作和独到的见解。这绝非简单地将古代文本重新录入电脑即可完成的工作,而是融入了深厚的学养和对历史脉络的深刻洞察。尤其是他对某些存疑之处的处理,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采用了审慎的保留态度,并提供了多方参考,这种科学求实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研究价值。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的读者而言,这种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了后续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从整体的编排结构来看,这部作品的体系性极强,编者似乎进行了一次精妙的“主题切片”。不同的篇章之间,虽然内容跨度可能较大,但通过一种内在的、看不见的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我特别欣赏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它鼓励读者跳跃式地进行知识点的关联和比对,而不是被单一的时间线所束缚。这种结构安排,非常有利于读者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认知框架,能够看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思想是如何相互碰撞和影响的。对于希望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学者或者想要全面把握某一历史阶段全貌的爱好者来说,这种结构设计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思维激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