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东方文化集成 | ||
| 作者 | 黄重言,余定邦 | ||
| 定价 | 92.00元 | ||
| ISBN号 | 9787301260456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6-03-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编选自l42种中古籍,内容十分丰富。其内容包括,中人记述的各个历史时期中泰使节往来、经贸和文化交流的情况。反映历代中人对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宗教文化的认识。除正文外,编者还对史料作了要的注释和考证,又附上主要地名索引和参考书目。全书内容丰富,既有历代私记述,也有官方文书和档案。相关记述,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参与的人物的记载较为清楚,且有连续性,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为《东方文化集成》之一。 |
| 编辑推荐 | |
| 《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内容丰富,既有历代私记述,也有官方文书和档案。相关记述,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参与的人物的记载较为清楚,且有连续性,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为《东方文化集成》之一。 |
| 作者介绍 | |
| 目 录 **章 唐代以前中古籍有关泰的记述 ………………………1 一、《汉书》………………………………………………………1 二、《水经注》……………………………………………………2 三、《梁书》………………………………………………………2 四、《陈书》………………………………………………………4 五、《隋书》………………………………………………………5 六、《旧唐书》……………………………………………………7 七、《新唐书》……………………………………………………8 八、《通典》 ……………………………………………………10 九、《岭表录异》 ………………………………………………13 十、《艺文类聚》 ………………………………………………13 十一、《大唐西域记》 …………………………………………13 十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14 十三、《南海寄归内法传》 ……………………………………14 第二章 宋代中古籍有关泰的记述 …………………………16 一、《宋史》 ……………………………………………………16 二、《宋会要辑稿》 ……………………………………………17 三、《太平御览》 ………………………………………………19 四、《玉海》 ……………………………………………………20 五、《册府元龟》 ………………………………………………20 六、《岭外代答》 ………………………………………………21 七、《诸蕃志》 …………………………………………………22 八、《云麓漫钞》 ………………………………………………23 九、《文昌杂录》 ………………………………………………23 ----------------------- Page 2----------------------- 2 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 十、《桂海虞衡志》 ……………………………………………23 十一、《攻媿集》 ………………………………………………24 第三章 元代中古籍有关暹罗的记述 …………………………25 一、《元史》 ……………………………………………………25 二、《新元史》 …………………………………………………28 三、《元风雅》 …………………………………………………29 四、《真腊风土记》 ……………………………………………29 五、《岛夷志略》 ………………………………………………30 六、《异域志》 …………………………………………………33 七、《大德南海志》 ……………………………………………34 第四章 元代以前中古籍有关八百媳妇的记述 ………………35 一、《蛮书》 ……………………………………………………35 二、《元史》 ……………………………………………………35 三、《新元史》 …………………………………………………41 四、《招捕总录》 ………………………………………………42 第五章 明代中古籍有关暹罗的记述 …………………………44 一、《明史》 ……………………………………………………44 二、《明实录》 …………………………………………………59 三、《榷》 ……………………………………………………98 四、《明会典》…………………………………………………100 五、《明会要》…………………………………………………102 六、《续文献通考》……………………………………………103 七、《瀛涯胜览》………………………………………………104 八、《星槎胜览》………………………………………………106 九、《菽园杂记》………………………………………………106 十、《皇明记略》………………………………………………107 十一、《西洋朝贡典录》………………………………………108 十二、《海语》…………………………………………………109 十三、《筹海图编》……………………………………………112 十四、《皇明四夷考》…………………………………………113 ----------------------- Page 3----------------------- 目 录 3 十五、《咸宾录》………………………………………………114 十六、《东西洋考》……………………………………………117 十七、《皇明象胥录》…………………………………………123 十八、《殊域周咨录》…………………………………………126 十九、《名山藏》………………………………………………131 二十、《万历野获编》…………………………………………132 二十一、《四夷广记》…………………………………………133 二十二、《图书编》……………………………………………137 二十三、《寰宇通志》…………………………………………139 二十四、《皇舆考》……………………………………………140 二十五、《裔乘》………………………………………………140 二十六、《三才图会》…………………………………………141 二十七、《岭海舆图》…………………………………………142 二十八、《荒徼通考》…………………………………………142 二十九、《广志绎》……………………………………………142 三十、《广舆记》………………………………………………143 三十一、《四夷馆考》…………………………………………143 三十二、《增定馆则》…………………………………………147 三十三、《鸿猷录》……………………………………………151 三十四、《本草纲目》…………………………………………151 三十五、《野记》………………………………………………152 三十六、《五杂俎》……………………………………………152 三十七、《罪惟录》……………………………………………153 三十八、《天下郡利病书》…………………………………154 第六章 明清中古籍有关八百媳妇的记述 ……………………155 一、《明史》……………………………………………………155 二、《明实录》…………………………………………………158 三、《榷》……………………………………………………173 四、《明会典》…………………………………………………174 五、《大明一统志》……………………………………………175 六、《云南志(正德)》…………………………………………175 七、《云南通志(万历)》………………………………………176 ----------------------- Page 4----------------------- 4 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 八、《滇志》……………………………………………………176 九、《殊域周咨录》……………………………………………176 十、《咸宾录》…………………………………………………177 十一、《四夷馆考》……………………………………………178 十二、《增定馆则》……………………………………………178 十三、《寰宇通志》……………………………………………180 十四、《全边略纪》……………………………………………180 十五、《蛮司合志》……………………………………………180 十六、《驭交记》………………………………………………181 十七、《越峤书》………………………………………………181 十八、《读史方舆纪要》………………………………………183 十九、《滇考》…………………………………………………184 二十、《滇系》…………………………………………………185 二十一、《荒徼通考》…………………………………………186 第七章 清代中古籍有关暹罗的记述 …………………………187 一、《清史稿》…………………………………………………187 二、《清实录》…………………………………………………204 三、《明清史料》………………………………………………262 四、《清朝通典》………………………………………………314 五、《续通志》…………………………………………………315 六、《续文献通考》……………………………………………315 七、《清朝文献通考》…………………………………………316 八、《清朝续文献通考》………………………………………321 九、《清会典》…………………………………………………326 十、《大清会典事例》…………………………………………329 十一、《嘉庆重修一统志》……………………………………345 十二、《皇清职贡图》…………………………………………346 十三、《史料旬刊》……………………………………………347 十四、《清代外交史料》………………………………………352 十五、《清季外交史料》………………………………………363 十六、《清宣统朝外交史料》…………………………………365 十七、《续修南海县志》………………………………………366 ----------------------- Page 5----------------------- 目 录 5 十八、《广东新语》……………………………………………366 十九、《粤海关志》……………………………………………369 二十、《粤道贡说》…………………………………………386 二十一、《海闻见录》………………………………………387 二十二、《海 录》……………………………………………389 二十三、《圣武记》……………………………………………392 二十四、《海图志》…………………………………………395 二十五、《瀛环志略》…………………………………………398 二十六、《澳门纪略》…………………………………………399 二十七、《癸巳类稿》…………………………………………400 二十八、《八纮译史》…………………………………………400 二十九、《广阳杂记》…………………………………………400 三十、《海上纪略》……………………………………………401 三十一、《粤东市舶论》………………………………………401 三十二、《朝柔远记》………………………………………402 三十三、《随使法记》………………………………………402 三十四、《伦敦与巴黎日记》…………………………………403 三十五、《南行记》……………………………………………403 三十六、《弢园文录外编》……………………………………404 三十七、《郑观应集》…………………………………………404 三十八、《岑襄勤公奏稿》……………………………………419 三十九、《出使英法俄日记》………………………………420 四十、《张文襄公全集》………………………………………421 四十一、《三洲日记》…………………………………………421 四十二、《中外述游》…………………………………………423 四十三、《出使美日秘日记》…………………………………424 四十四、《出使英法义比四日记》…………………………428 四十五、《滇缅划界图说》……………………………………435 四十六、《李鸿章历聘欧美记》………………………………436 四十七、《欧洲十一游记二种》……………………………436 四十八、《考察政治日记》……………………………………436 四十九、《暹罗考》……………………………………………437 五十、《暹罗考略》……………………………………………437 ----------------------- Page 6----------------------- 6 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 五十一、《暹罗政要》…………………………………………438 五十二、《暹罗近事末议》……………………………………440 五十三、《海公余辑录》……………………………………440 五十四、《海公余杂著》……………………………………441 五十五、《五洲属纪略》……………………………………442 五十六、《五洲括地歌》………………………………………444 五十七、《五大洲百一十秘笈》……………………………444 五十八、《中外大事汇记》……………………………………445 五十九、《云南通志》…………………………………………448 附录一 地名索引 …………………………………………………449 附录二 引用书目 …………………………………………………467 |
| 序言 | |
作为一名长期浸淫于中古文献研究的学者,我对于各类“资料汇编”的质量总是抱持着审慎的态度,因为真正的汇编,绝非简单的资料堆砌,它考验的是编者对史料的敏锐洞察力和甄选的功力。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水平。它似乎有着一条清晰的脉络,将那些看似零散、散落在不同朝代、不同典籍中的相关信息,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手法切割、重组,最终呈现出一个结构化、可供系统分析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某一特定时期地方志中对某一非主流文化现象的记载部分的辑录,很多条目是我此前通过耗费数月在不同数据库中交叉检索都未能完全梳理出来的,而在这里,它们被整合得如此流畅自然,前后的逻辑衔接过渡得天衣无缝。这表明编者团队拥有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极高的学术职业素养,他们不是在做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知识重构工作。这种深层次的学术梳理,极大地提升了后续研究的起点和效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学处理,让人在捧起它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而厚实,即便是影印的古籍部分,也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貌的质感,这对于我们这些对文献原貌有执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尊重。尤其欣赏的是,编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里行间留白的恰当,使得阅读起来丝毫没有拥挤感,即便是面对密集的古文和繁复的校勘记,眼睛也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封面上的纹饰,隐约可见的朱砂印记摹本,都仿佛在低语着流沙中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资料汇编,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它让我们在翻阅历史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阅读本身的愉悦。对于图书馆或私人藏书家而言,它绝对是陈列架上的一件镇馆之宝,光是静静地放置着,就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气息。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在现在这个数字阅读日益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坦白讲,一套如此厚重、专业性极强的资料汇编,其目标读者群体无疑是相对小众的。然而,正是这种对小众、深入领域的专注,才使得它在学术界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并非那种旨在进行大众普及、追求畅销的“通俗读物”,它的语言和结构是为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古文基础和史学背景的人士准备的“专业工具”。阅读它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适应其独特的内部逻辑和引文规范。但一旦你适应了,你会发现它为你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它所提供的资料广度与深度,是任何单一数据库或普通工具书都难以企及的。它就像是一位沉默而博学的导师,当你遇到瓶颈时,翻开它,总能在某个看似不经意的角落,找到激发灵感、指明方向的线索。这份沉甸甸的学术重量,正是它最引人入胜的魅力所在。
评分从校勘和注释的严谨性来看,这套书无疑达到了令人尊敬的专业水准。我特地对照了其中几篇争议较大的碑刻拓片文字记录,发现编者在处理存疑之处时,采取了极其审慎和透明的态度。他们不仅给出了主流的释文,更详细地列出了不同学派的争议版本,并在脚注中明确标注了他们倾向于采信某一种释文的理由,引用了何种旁证。这种坦诚的学术姿态,极大地增加了资料的可信度和后续研究的延展性。它不仅仅是提供结论,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得出结论的过程,这对于培养新一代的史学工作者至关重要——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文献的模糊性、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相比于那些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的教材,这种提供“方法论示范”的作品,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教会我们,在面对古籍的晦涩难懂时,如何运用智慧与耐心去层层剥茧。
评分阅读这份汇编的过程,带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体验。不同于那种干燥、冷冰冰的纯粹史料罗列,这本书仿佛成功地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微型博物馆”。通过这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原始材料,我们得以窥见彼时彼刻的社会肌理、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乃至那些官方记载中往往被忽略的边缘声音。例如,其中收录的几段民间歌谣的残片,虽然文字残破,却极富画面感,能让人想象出当时乡野间的场景,甚至能捕捉到一种古老的语感和韵律。这种“活的”历史感,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书本上那些宏大的叙事,而是由无数细微的、充满烟火气的瞬间构筑而成的。对于致力于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同仁来说,这些“不起眼”的边角料,往往才是通往深刻理解大门的钥匙,而这套汇编,正是一把把精准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