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贞观政要》精注精译精评 | ||
| 作者 | 吴兢,王守常,任俊华 校 | ||
| 定价 | 960.00元 | ||
| ISBN号 | 9787512012097 | ||
| 出版社 | 线装书局 | ||
| 出版日期 | 2014-03-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线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524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是中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贞观政要精注精译精评(套装共4册)》由学专、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峻骅(任俊华笔名)随原文精心撰著了注释、译文和评点,既大量参考和吸取前人的学术成果,又大胆提出自己的研究心得,是一本雅俗共赏、极富收藏价值的学类著作。 n |
| 编辑推荐 | |
一代帝王治实录,古今执政治企读。 n《<贞观政要>精注精译精评》中所总结的以民生为本、以德治等治理念,诚心纳谏、仁心仁政等领导方法和决策艺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艺术,天下为、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等,至今都值得各级、管理者借鉴。它能够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能够开启富强民、经邦济世、缔造和谐的具体方略,有助于廉洁从政、丰富领导艺术、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纯洁人的心灵。在阅读此书时,我们仿佛穿越了史的时空,回到了威严壮阔的唐朝皇宫,亲眼目睹了太宗凝神沉思的表情,亲耳聆听着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等贤臣的肝胆谏言,肃然产生出一种由衷的敬意。“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人才可贵”的无声信息。在读来,这些观点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n历代君臣与《贞观政要》 n唐文宗作太,“喜读《贞观政要》,每见太宗孜孜政道,有意于兹”。 n唐宣宗更是“书《贞观政要》于屏风,每正色拱手而读之”。 n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的《唐纪·宣宗纪》,欧阳修撰《新唐书·文宗纪》后论,都注意到统治者重视《贞观政要》一事。 n辽朝君臣并没有因为文字的障碍而忽略了《贞观政要》的重要价值。辽兴宗沼命臣下译《贞观政要》。 n金朝君臣也是如此。金熙宗把《贞观政要》作为经常阅读的书,他对大臣们说,“朕每阅《贞观政要》,见其君臣议论,大可规法。” n元朝君臣重视《贞观政要》更超过辽、金二朝。《元史·仁宗纪一》载:“帝览《贞观政要》,渝翰林侍讲阿林铁木儿曰:‘此书有益于,其译以语刊行;俾蒙古、色目人诵习之。”这是元仁宗即位之初、改元之前的重要指示之一。 n明、清两代,明宪宗、清乾隆都曾亲自为《贞观政要》的新刻本作序。 n |
| 作者介绍 | |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台、洪、饶、蕲等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迁相州,封长垣县子,后改邺郡太守,回京又任恒王傅。与同时代其他官员相比,吴兢的仕途还是较为顺畅的,没有大起大落。 n任俊华教授,笔名峻骅,号千峒瑶人、艮止斋主人,1966年生于湖南永州千峒,瑶族,哲学博士,编审,中人民大学应用伦理学出站博士后。现担任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中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华夏际易道研究院副院长、中齐鲁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著作有《再塑民族之魂》《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古代官员创新之道》和《战略创新与管理之道》等。 n |
| 序言 | |
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部分,可以说是我最看重的地方。古籍浩如烟海,语言隔阂和时代背景的差异常常让人望而却步,即便是心怀敬意,也难以下口。我特别喜欢这种“精注精译”的做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更是在复杂的历史语境下,对那些微妙的词汇和典故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在我阅读其他古代典籍时,常常因为一个词语的模糊理解而影响对整个篇章精神的把握,希望这本新书能彻底解决我的这个痛点。如果注释详实到足以让我不需要频繁翻阅其他工具书,那就说明编纂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无疑大大降低了,让普通读者也能窥见盛唐的智慧光芒。
评分这本书的校注团队的专业背景,是我选择它的重要原因之一。一部严谨的历史文献,其可靠性完全建立在校勘和考据的基础之上。我深知,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讹误和篇章的缺失是难以避免的,而专业的学者团队所做的工作,正是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我非常关注他们对不同版本之间差异的处理方式,以及他们如何确立最终的文本。如果他们在校注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标注出引用的依据和选择的理由,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都会大大提升,这对于任何希望严肃对待史料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配置,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翻阅的读物,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文化产品。它似乎在努力架起一座桥梁,连接起古代帝王将相的政治智慧与当代知识分子的求知热情。我希望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能够提供一种流畅、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让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如何做一个更明智的决策者,如何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合上书本后,对“君臣之道”和“治国方略”产生更深刻的个人体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那么它就完全值回票价了。
评分从这本书的整体篇幅来看,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对原著的整理,更包含了“精评”的环节,这一点让我感到十分惊喜和期待。历史书籍如果只是单纯的原文罗列,难免显得枯燥乏味,而恰到其实的评论,如同点睛之笔,能够将古人的思想与现代的治理理念进行巧妙的连接。我希望这些评论能够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而不是盲目地赞颂。能够深入剖析李世民在决策中的权衡取舍,以及魏征等谏臣的诤言之道,并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这些治理策略在今天是否有借鉴意义,这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价值。这种穿透时空的对话,才是阅读经典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配色,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唐朝。我一直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宗李世民时期的政治智慧非常着迷。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我首先被它的装帧吸引住了,那种精装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就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传世之作。内页的排版也很考究,字体的选择和间距的把控,都体现了编者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装帧的精良往往预示着内容的扎实,这一点从初次接触这本书的触感上就能强烈感受到。我期待它能带给我更深入、更立体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哲学和用人艺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