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新手泡好茶 | ||
| 作者 | 王健荣 | ||
| 定价 | 39.80元 | ||
| ISBN号 | 9787553732978 | ||
| 出版社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4-08-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2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144 | |
| 插图 | |
在线试读: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有好茶不敢买?用大图,自己看,细说什么是好茶,不怕被黑心茶商坑。 有好茶不敢泡?专教你泡好茶,泡茶只3步,一步一图,跟着做,能泡出茶楼的味道。 上班没空泡茶喝?简单的茶具,搭配方便的泡茶技巧,在办公室也能泡出好茶香。 《新手泡好茶》中还有百余种名茶及茶具鉴赏,10余种名茶泡法步骤图解。茶叶无论是“惊艳了年华”还是“温柔了岁月”,翻开《新手泡好茶》,从泡杯好茶开始茶之旅。 随书附赠“跟着茶叶去旅行——茶地图”与“新手学泡茶DVD”,给你全面的“茶体验”。 |
| 编辑推荐 | |
手中有好茶不会泡怎么办? |
| 作者介绍 | |
王建荣,中茶叶博物馆馆长,中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杭州市龙井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
| 序言 | |
Part 1 泡茶:只三步 10 步 选茶,备具,择水 12 茶叶 12 鉴茶不外行 12 选茶有绝招 14 茶叶的用量 15 茶具 16 一壶一盏总相宜 16 入门茶具 18 精致茶具添茶趣 25 水 34 水为茶之母 34 科学煮水茶更香 35 第二步 轻松泡 轻松品 36 绿茶 36 西湖龙井 38 碧螺春 42 黄山毛峰 46 蒙顶甘露 49 六安瓜片 49 太平猴魁 50 信阳毛尖 50 庐山云雾 51 婺源茗眉 51 径山茶 52 安吉白茶 52 顾渚紫笋 53 老竹大方 53 黑茶 54 普洱生饼茶 56 普洱熟饼茶 60 煮饮老帕卡 64 六堡茶 67 茯茶 67 乌龙茶 68 铁观音 70 大红袍 74 冻顶乌龙 78 铁罗汉 82 武夷肉桂 82 闽北水仙 83 永春佛手 83 黄金桂 84 凤凰单丛 84 白毫乌龙 85 文山包种 85 红茶 86 祁门红茶 88 C.T.C红碎茶 92 正山小种 96 滇红功夫 96 政和功夫 97 坦洋功夫 97 黄茶 98 君山银针 100 霍山黄芽 104 白茶 106 白毫银针 108 花茶 112 茉莉花茶 114 造型花茶 118 花草茶 121 第三步 泡茶后收具 122 洁具 122 茶叶保存 123 Part 2 说茶:茶在生活中 124 茶说 126 茶为饮 126 茶的保健功效 127 美味茶点 128 茶情 130 茶的妙用 130 四季喝茶有讲究 132 饮茶误区 133 附录 134 全世界都爱喝茶 134 喝茶,学一点专业术语 137 图解六大茶类加工工艺流程 140 |
这本新近出版的茶学入门读物,对于我这样一个在茶的世界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来说,实在算不上一份惊喜,但也不能说毫无价值。它的叙事风格相当平实,仿佛一位老茶农坐在竹椅上,慢悠悠地跟你拉家常,教你如何分辨春茶和秋茶的细微差别。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水温对茶叶风味的影响,这一点处理得比较细致,列举了绿茶、红茶、乌龙茶在不同冲泡温度下口感的微妙变化,甚至细致到两三度的差异是如何影响茶汤的鲜爽度或醇厚感的。然而,对于进阶的茶友,这些信息可能显得有些基础,缺乏对稀有茶种的深入探讨,也没有触及到近些年兴起的“新式”茶饮和发酵工艺的创新。比如,关于普洱茶的陈化过程,书中仅仅停留在“时间是最好的发酵师”这种略显陈旧的论断上,而没有深入解析微生物群落对茶多酚转化的具体作用机制,这让期待获得更深层次知识的读者会感到意犹未尽。总的来说,它是一本合格的引路书,但对于想攀登茶学高峰的人来说,可能需要寻找更专业的“登山杖”。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坦白讲,有些散乱,像是一本笔记的集合,而不是精心编排的教材。它在开篇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去介绍中国各个省份的地理气候对茶叶生长的影响,这部分内容虽然知识点丰富,涵盖了土壤酸碱度、年均降水量等宏观因素,但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信息量过载,很容易迷失方向。紧接着,作者又突然跳跃到如何通过茶汤的颜色来判断茶叶的新鲜程度,这部分内容又显得过于简洁,缺乏图片或更直观的对比示例。更令人费解的是,书中将“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与现代茶园的灌溉技术放在了相邻的章节,这种跨越时空的并置,使得阅读的连贯性受到了影响。我感觉作者似乎想把所有关于茶的知识点都塞进这本书里,但却没有花足够的心思去梳理脉络,让知识点的过渡自然流畅。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个知识渊博但思维跳跃的向导在漫游,虽然沿途的风景各有千秋,但总觉得下一站该去哪里有些令人捉摸不透。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期望能看到一些充满诗意的文字,毕竟茶道自古以来就与文人雅士的生活密不可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是出乎意料的“技术手册”化,大量的篇幅都在描述器具的选择与维护,以及泡茶流程的标准化操作步骤。比如,对于紫砂壶的“开壶”过程,它详细列出了浸泡时间、使用何种油脂进行“养壶”,以及不同泥料的吸水性差异对茶汤的影响,这些细节描述得如同精密仪器的操作指南。虽然这种严谨的态度保证了泡茶流程的可复制性,但读起来缺乏情感上的共鸣,少了一份“意境”。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通过泡茶这个动作,去体悟生活的节奏和内心的平静。书中关于茶席布置的讲解也偏向于功能性,比如如何根据空间大小调整茶具的摆放位置,而不是如何营造一种“空山新雨后”的禅意氛围。这本书更像是教你如何装配一台高精度茶具,而不是教你如何用这台茶具去品味人生百味,对于追求“道”而非“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自己去补充那份缺失的诗意。
评分这本书的地域覆盖面广到令人吃惊,几乎是中国所有主要产茶区的名优茶都提到了,从西湖龙井到武夷岩茶,再到云南的古树红茶,作者都试图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但正是这种“大而全”的倾向,导致了许多地方的描述都显得浅尝辄止,像一份旅游宣传册的摘要。比如,在介绍台湾高山茶时,只是简单提及其独特的“冷香”,却完全没有深入分析阿里山或梨山独特的昼夜温差和土壤条件是如何造就这种香气的。每种茶的介绍都遵循着相似的模板:产地、历史、主要品种、简单冲泡法,缺乏对地域文化与制茶工艺之间那种深度绑定关系的挖掘。读完之后,我能大致知道哪些地方产好茶,但对于“为什么是那里”以及“当地人是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些茶的”,依然感到模糊不清。这本书更像是为一位对中国茶文化一无所知的朋友准备的入门清单,而非能引发深入思考的专业读物,它的格局稍显局限。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一些关于“健康饮茶”的科学依据,特别是关于茶多酚、咖啡碱和氨基酸的提取效率问题。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的深度非常有限。它提到了饮茶有益健康,比如抗氧化性,但这些论述大多基于广为流传的常识,缺乏最新的科研数据支持。例如,书中讨论了茶中的微量元素,但对于如何通过不同的冲泡方式(如冷泡与热泡)来最大限度地保留或转化这些对人体有益的化合物,探讨得非常表层化。它只是笼统地建议“不要空腹饮茶”,却没能解释从生理学角度看,空腹饮茶对胃黏膜的刺激性机理是什么。对于那些希望将饮茶与科学养生结合起来的读者,这本书提供的“科学依据”更像是一种安慰性的佐证,而不是真正能指导实践的量化标准。如果能增加一些图表对比不同冲泡条件下关键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