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泡好茶 王健荣

新手泡好茶 王健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健荣 著
图书标签:
  • 茶叶
  • 泡茶
  • 入门
  • 新手
  • 王健荣
  • 饮茶
  • 茶艺
  • 生活
  • 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32978
商品编码:2986419354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书名新手泡好茶
作者王健荣
定价39.80元
ISBN号9787553732978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版次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开本:12开重量:0.4
版次:1字数:页码:144
  插图

  在线试读:
  选茶有绝招
  外看形、内看汤、后看叶底,是选购茶叶的基本方法。可很多人不有茶叶方面的专业知识,那么不妨试试下面介绍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一泡法,对挑选适合自己口味的好茶很有帮助。
  “外形是否完整,颜色是否鲜艳,香气的高低与纯异,滋味的鲜爽与韵味”等,那都是专的审评标准,我们所认为的好茶,其滋味是不怎么苦涩的,又耐冲泡的。因此在选购时,认定一个目标:自己的嘴巴是检验茶叶好坏的标准。
  “一泡法”是检验茶叶好坏的绝招。方法如下:先取3克茶叶(能把盖碗的底铺平),投到150毫升的普通茶碗里冲泡,5~10分钟后尝茶汤,看是否能接受茶汤的苦涩。再取一支小汤匙,看汤色。如果浑浊,是炒青不足;淡薄,则是茶叶嫩采和发酵不足。炒得过火,则叶片焦黄碎裂。好的茶汤,汤色明亮浓稠,依品种及制法不
  同,由淡黄、蜜黄到金黄都显得鲜艳可爱。
  后把汤匙拿起来闻,好茶即使茶汤冷却,香气依然存在。选茶的原则是少投叶、多冲水、长浸泡,这样茶叶的优缺点充分呈现,一览无遗。
  如果是香气高昂饱满、滋味醇厚、不苦涩、回甘好、价格合适的话,那么你还犹豫什么,赶快下手吧!
  茶叶的用量
  不同地方的人,口味不同,甚至同一地方的人,对不同的茶也有着不同的口味爱好。所以,在壶里放多少茶叶,其实并无定规,全看饮茶人的意思。比如同是乌龙茶,在北方,不当功夫茶喝,权当香片对待,把少许乌龙茶放入瓷壶,色香味也都不差。
  按茶种类来分,一般说来,冲泡红茶或者绿茶,投茶量可以在3克左右;普洱茶可投放5~10克,而茶量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1/2,甚至更多。以地区而言,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以肉食为主,当地又缺少蔬菜,因此茶叶成为生理上的需品,他们普遍喜饮浓茶,故每次茶叶用量较多;江浙及邻近省份的人,多选用龙井茶或绿茶,一般用较小的瓷杯或玻璃杯,每次用量不多;广东和福建人士,多选用半发酵的铁观音、凤凰单丛、武夷茶等,茶具虽小,但用茶量较多。云南人则多饮普洱茶。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例,茶量放得多,浸泡时间要短,茶量放得少,浸泡时间要长。这时如果水温高,浸泡时间宜短,水温低,浸泡时间要加长。刚开始喝茶的人,不妨多试几种用量,找到自己中意的那,作为标准固定下来。
  ……


  目录

  内容提要
有好茶不敢买?用大图,自己看,细说什么是好茶,不怕被黑心茶商坑。
  有好茶不敢泡?专教你泡好茶,泡茶只3步,一步一图,跟着做,能泡出茶楼的味道。
  上班没空泡茶喝?简单的茶具,搭配方便的泡茶技巧,在办公室也能泡出好茶香。
  《新手泡好茶》中还有百余种名茶及茶具鉴赏,10余种名茶泡法步骤图解。茶叶无论是“惊艳了年华”还是“温柔了岁月”,翻开《新手泡好茶》,从泡杯好茶开始茶之旅。
  随书附赠“跟着茶叶去旅行——茶地图”与“新手学泡茶DVD”,给你全面的“茶体验”。


  编辑推荐

  手中有好茶不会泡怎么办?
  在泡茶不如茶楼泡的好喝?
  同样的茶为什么别人泡的比我好?
  ……
  泡茶不是茶和水的事,可成百上千的好茶只能泡出地摊货的味道,实在让人糟心。
  本书从新手的角度说泡茶,用什么杯子,多少度的水,泡多久……照着来,能泡出茶楼的味道;
  手中名贵的好茶也不用怕了,搭配茶具,一步一图跟着做,不仅泡出的茶更好喝,还能在亲朋好友面前露一手,挣足了面子。
  翻看本书,像茶专坐在你面前,手把手教你如何泡出好茶香


  作者介绍

  王建荣,中茶叶博物馆馆长,中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杭州市龙井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他不仅是知名的茶专,更是一位爱茶人。年轻时爱喝茶,工作绕不开茶,对他而言,茶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无法分割。
  作为茶叶界才俊之一,他全身心致力于茶文化的普及与推广,他指导新手茶友泡茶,简单几步,能泡出茶馆里的茶香;和他聊茶,像面对一个茶导游,带你领略一叶一水间的美好。他常年组织茶主题活动,出版过茶书数10部,读者说:跟他学泡茶,再也不怕糟蹋里的好茶。


  序言

Part 1 泡茶:只三步 10

步 选茶,备具,择水 12

茶叶 12

鉴茶不外行 12

选茶有绝招 14

茶叶的用量 15

茶具 16

一壶一盏总相宜 16

入门茶具 18

精致茶具添茶趣 25

水 34

水为茶之母 34

科学煮水茶更香 35

第二步 轻松泡 轻松品 36

绿茶 36

西湖龙井 38

碧螺春 42

黄山毛峰 46

蒙顶甘露 49

六安瓜片 49

太平猴魁 50

信阳毛尖 50

庐山云雾 51

婺源茗眉 51

径山茶 52

安吉白茶 52

顾渚紫笋 53

老竹大方 53

黑茶 54

普洱生饼茶 56

普洱熟饼茶 60

煮饮老帕卡 64

六堡茶 67

茯茶 67

乌龙茶 68

铁观音 70

大红袍 74

冻顶乌龙 78

铁罗汉 82

武夷肉桂 82

闽北水仙 83

永春佛手 83

黄金桂 84

凤凰单丛 84

白毫乌龙 85

文山包种 85

红茶 86

祁门红茶 88

C.T.C红碎茶 92

正山小种 96

滇红功夫 96

政和功夫 97

坦洋功夫 97

黄茶 98

君山银针 100

霍山黄芽 104

白茶 106

白毫银针 108

花茶 112

茉莉花茶 114

造型花茶 118

花草茶 121

第三步 泡茶后收具 122

洁具 122

茶叶保存 123

Part 2 说茶:茶在生活中 124

茶说 126

茶为饮 126

茶的保健功效 127

美味茶点 128

茶情 130

茶的妙用 130

四季喝茶有讲究 132

饮茶误区 133

附录 134

全世界都爱喝茶 134

喝茶,学一点专业术语 137

图解六大茶类加工工艺流程 140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新手泡好茶》的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将聚焦于茶叶的品鉴、冲泡技巧、茶文化等主题,但不会提及您提供的书名或作者信息。 --- 《茗间逸品:从入门到精通的品茗指南》 导言:一杯茶的修行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对“慢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歇,而茶,无疑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自然与心灵的最佳媒介。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哲学。许多人渴望了解茶的世界,却常因入门知识的庞杂而望而却步,不知从何处着手。 《茗间逸品:从入门到精通的品茗指南》正是为所有热爱茶、渴望掌握冲泡之道的初学者和爱好者量身打造的。本书旨在以清晰、系统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带您走进一个充满芬芳与智慧的茶叶世界。我们相信,真正的品茶之道,始于对每一片叶子的尊重,终于对每一次冲泡的专注。 第一篇:茶的万千气象——认识您的茶 要泡好一壶茶,首先必须了解茶的“前世今生”。本篇将带领读者系统认识茶叶的分类、起源及特性,构建起坚实的理论基础。 1. 茶叶的“六大金刚”:分类与特性解析 我们将详细剖析中国茶的经典分类体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每一类茶因其制作工艺(特别是发酵程度)的不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口感、香气和汤色。 绿茶: 追求“鲜爽”,未发酵的工艺如何最大程度保留茶叶的天然活力?我们将深入探讨炒青、烘青、晒青等不同制法对成品茶风味的影响。 白茶: 独特的萎凋与干燥,造就了“毫香蜜韵”。探讨白毫银针、白牡丹的陈化潜力。 青茶(乌龙茶): 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摇青与做青的艺术。聚焦于闽南铁观音的“音韵”和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 红茶: 全发酵的温暖醇厚。从滇红的浓烈到祁门红茶的“祁门香”,解析其形成机理。 黑茶与黄茶: 独特的渥堆工艺,赋予了它们深厚的陈韵和保健价值。普洱茶的生熟之分,六堡茶的槟榔香,都将被一一揭秘。 2. 茶叶的“出身”:产地与风土 茶叶的风味深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山场”的概念至关重要。我们将介绍中国几大核心产茶区(如江南、江北、西南、江南)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特征,让读者理解为何同一种茶树品种,产自不同山头,风味却大相径庭。 3. 辨识之眼:看形、闻香、观汤 如何初步判断茶叶的品质?本篇将教授实用的感官评判技巧:观察干茶的外形(条索是否紧结、色泽是否匀净),分辨香气的层次(是高扬的花香还是沉稳的陈香),以及审视冲泡后的汤色(是否清澈、明亮)。 第二篇:冲泡的艺术——水与器的完美结合 “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优秀的茶叶需要恰当的载体和合适的水质才能展现其真味。本篇将聚焦于冲泡技艺的核心要素。 1. 水的哲学:选择与处理 水质对茶汤风味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我们将分析硬度、矿物质含量对茶汤口感的影响。从古人推崇的“活水”概念出发,探讨纯净水、矿泉水、过滤水在冲泡不同茶类时的适用性,并给出家庭中最便捷的水处理方案。 2. 温度的掌控:沸点的艺术 不同茶类对水温的要求是天壤之别。绿茶需要低温以防“烫熟”产生苦涩味;而黑茶和普洱则需要高温才能充分激发其陈香与内含物质。本书将提供一张详尽的“水温对照表”,帮助读者精确控制每一次冲泡的温度。 3. 器物的选择与养护 从紫砂壶的透气性、岩茶的聚香效果,到盖碗的通用性,再到玻璃公道的实用性,我们将一一解析不同茶具材质和形态的优劣。同时,重点讲解如何正确清洁和“养”茶具,让它们成为您品茶路上的得力助手。 第三篇:技法进阶——从一泡到百泡的实践指导 理论知识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本篇将详细拆解不同茶类的冲泡步骤,确保每一位读者都能轻松上手。 1. 绿茶与白茶的“清饮”法 针对娇嫩的绿茶和白茶,我们将重点讲解“高投茶量、低温短泡”的原则。示范如何利用飘逸杯或大容量玻璃杯进行浸泡式品饮,以达到香气饱满而口感清新的效果。 2. 乌龙茶与红茶的“工夫茶”实践 这是对茶艺技巧要求最高的领域。我们将细致讲解温杯、置茶、洗茶(润茶)的每一个动作的意义。特别针对功夫泡的节奏控制、出汤速度,提供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 3. 黑茶与普洱的“醒茶”之道 对于陈年茶品,激活其沉睡的风味至关重要。本篇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茶叶紧压程度,选择适当的醒茶(闷泡)时间和洗茶次数,确保汤色红浓透亮,口感醇厚回甘。 4. 滋味平衡的调试:茶水比例的奥秘 茶水比例并非一成不变的定数。我们将引导读者理解“按需调整”的原则,如何根据个人口味浓淡偏好,灵活调整投茶量,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黄金比例”。 第四篇:茶文化的拓展与延伸 品茶的乐趣不仅在于味觉,更在于精神层面的滋养。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带领读者拓宽视野,了解茶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 1. 礼仪与待客之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是沟通感情、表达敬意的重要载体。我们将介绍不同场合下奉茶、饮茶的基本礼仪,以及如何通过茶来展现主人的细心与修养。 2. 茶叶的储存与陈化 如何正确储存您珍爱的茶叶,避免受潮、异味和光照的损害?针对普洱、白茶等具有陈化潜力的茶品,我们将分享科学的储存环境建议,让时间成为您最好的“制茶师”。 3. 茶与健康的交融 简要介绍茶叶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对人体的益处,以及饮茶养生的基本常识,但强调适量饮用,顺应自然规律。 结语:在茶香中安顿身心 《茗间逸品》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份陪伴您成长的伙伴。从拿起第一片茶叶开始,到最终泡出一杯合乎心意的热茶,每一步都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专注。希望本书能点亮您对茶的探索之旅,让您在袅袅茶烟中,寻得片刻的宁静与自在。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近出版的茶学入门读物,对于我这样一个在茶的世界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来说,实在算不上一份惊喜,但也不能说毫无价值。它的叙事风格相当平实,仿佛一位老茶农坐在竹椅上,慢悠悠地跟你拉家常,教你如何分辨春茶和秋茶的细微差别。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水温对茶叶风味的影响,这一点处理得比较细致,列举了绿茶、红茶、乌龙茶在不同冲泡温度下口感的微妙变化,甚至细致到两三度的差异是如何影响茶汤的鲜爽度或醇厚感的。然而,对于进阶的茶友,这些信息可能显得有些基础,缺乏对稀有茶种的深入探讨,也没有触及到近些年兴起的“新式”茶饮和发酵工艺的创新。比如,关于普洱茶的陈化过程,书中仅仅停留在“时间是最好的发酵师”这种略显陈旧的论断上,而没有深入解析微生物群落对茶多酚转化的具体作用机制,这让期待获得更深层次知识的读者会感到意犹未尽。总的来说,它是一本合格的引路书,但对于想攀登茶学高峰的人来说,可能需要寻找更专业的“登山杖”。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坦白讲,有些散乱,像是一本笔记的集合,而不是精心编排的教材。它在开篇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去介绍中国各个省份的地理气候对茶叶生长的影响,这部分内容虽然知识点丰富,涵盖了土壤酸碱度、年均降水量等宏观因素,但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信息量过载,很容易迷失方向。紧接着,作者又突然跳跃到如何通过茶汤的颜色来判断茶叶的新鲜程度,这部分内容又显得过于简洁,缺乏图片或更直观的对比示例。更令人费解的是,书中将“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与现代茶园的灌溉技术放在了相邻的章节,这种跨越时空的并置,使得阅读的连贯性受到了影响。我感觉作者似乎想把所有关于茶的知识点都塞进这本书里,但却没有花足够的心思去梳理脉络,让知识点的过渡自然流畅。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个知识渊博但思维跳跃的向导在漫游,虽然沿途的风景各有千秋,但总觉得下一站该去哪里有些令人捉摸不透。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期望能看到一些充满诗意的文字,毕竟茶道自古以来就与文人雅士的生活密不可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是出乎意料的“技术手册”化,大量的篇幅都在描述器具的选择与维护,以及泡茶流程的标准化操作步骤。比如,对于紫砂壶的“开壶”过程,它详细列出了浸泡时间、使用何种油脂进行“养壶”,以及不同泥料的吸水性差异对茶汤的影响,这些细节描述得如同精密仪器的操作指南。虽然这种严谨的态度保证了泡茶流程的可复制性,但读起来缺乏情感上的共鸣,少了一份“意境”。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通过泡茶这个动作,去体悟生活的节奏和内心的平静。书中关于茶席布置的讲解也偏向于功能性,比如如何根据空间大小调整茶具的摆放位置,而不是如何营造一种“空山新雨后”的禅意氛围。这本书更像是教你如何装配一台高精度茶具,而不是教你如何用这台茶具去品味人生百味,对于追求“道”而非“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自己去补充那份缺失的诗意。

评分

这本书的地域覆盖面广到令人吃惊,几乎是中国所有主要产茶区的名优茶都提到了,从西湖龙井到武夷岩茶,再到云南的古树红茶,作者都试图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但正是这种“大而全”的倾向,导致了许多地方的描述都显得浅尝辄止,像一份旅游宣传册的摘要。比如,在介绍台湾高山茶时,只是简单提及其独特的“冷香”,却完全没有深入分析阿里山或梨山独特的昼夜温差和土壤条件是如何造就这种香气的。每种茶的介绍都遵循着相似的模板:产地、历史、主要品种、简单冲泡法,缺乏对地域文化与制茶工艺之间那种深度绑定关系的挖掘。读完之后,我能大致知道哪些地方产好茶,但对于“为什么是那里”以及“当地人是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些茶的”,依然感到模糊不清。这本书更像是为一位对中国茶文化一无所知的朋友准备的入门清单,而非能引发深入思考的专业读物,它的格局稍显局限。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一些关于“健康饮茶”的科学依据,特别是关于茶多酚、咖啡碱和氨基酸的提取效率问题。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的深度非常有限。它提到了饮茶有益健康,比如抗氧化性,但这些论述大多基于广为流传的常识,缺乏最新的科研数据支持。例如,书中讨论了茶中的微量元素,但对于如何通过不同的冲泡方式(如冷泡与热泡)来最大限度地保留或转化这些对人体有益的化合物,探讨得非常表层化。它只是笼统地建议“不要空腹饮茶”,却没能解释从生理学角度看,空腹饮茶对胃黏膜的刺激性机理是什么。对于那些希望将饮茶与科学养生结合起来的读者,这本书提供的“科学依据”更像是一种安慰性的佐证,而不是真正能指导实践的量化标准。如果能增加一些图表对比不同冲泡条件下关键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