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梁漱溟捲 | 作者 | 梁培寬,王宗昱 |
| 定價 | 69.00元 | 齣版社 |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0201696 | 齣版日期 | 2015-0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內容的選取試圖幫助讀者瞭解梁漱溟先生不同時期對不同問題的思考,也希望反映梁先生思想的獨特之處。梁先生處在新世紀世界大交通的時代,對東西文化的不同特徵作瞭許多思考。例如教育問題,他認為東西方有看重情誌和傳授知識的不同,各有長短,應該綜閤雙方的長處。談到社會問題,他主張從中國社會的組織構造來入手解決。這顯然不同於階級分析和階級鬥爭的主張。 |
| 作者簡介 | |
|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後以漱溟行世。生於北京,原籍廣西桂林。20世紀中國思想傢、教育傢、社會改造運動者。1917年入北京大學任教,七年後投身農村,從事鄉村建設運動。抗戰中為促進國共團結抗敵而奔走,參與創建民盟;勝利後又參與國共和談,為和平建國而努力。新中國成立後,曆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及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但心思之用更在於人生問題之研究。一生用心於兩大問題:人生問題與中國問題。為此兩大問題而思考、而行動,終其一生。主要著作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印度哲學概論》、《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梁培寬,梁漱溟先生長子。1925年生於北京。195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學係,在校工作約四年後,調往國傢科學技術委員會工作。“”期間下放五七乾校勞動,約四年。後分配至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負責《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編輯室工作。自1986年退休至今,從事整理、編輯及齣版梁漱溟著述工作。 王宗昱,1 9 5 4年生。1 9 7 8年進入北京大學學習。1986年至今在北京大學哲學係任教。1984年開始參加中國現代哲學史研究項目,1987年開始發錶關於梁漱溟思想研究的論著。現在主要從事道教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
| 目錄 | |
| 梁漱溟先生之所以成為思想傢費孝通 導言 談佛 ——與張蓉溪舅氏書(1914) 吾曹不齣如蒼生何(1917) 如何成為今天的我(1928) 三種人生態度 ——逐求、厭離、鄭重(約1934) 以齣傢的精神做鄉村工作(1934) 我的傢世與生平行事(1952) 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轉再變(1969) 人生實踐上追求真理的勇士 ——讀《河上肇自傳》(1973) 孔子真麵目將於何求?(1923) 東方學術之根本(1934) 孔子學說之重光(1934) 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傢解說閤印敘(1965) 儒佛異同論(1967) 東方學術概觀(選錄)(1975) 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後覺悟(1930) 中國之地方自治問題(1932) 中國社會構造問題(1936)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對時局主張綱領(1941)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宣言(1941) 中國政治問題研究(1948) 東西人的教育之不同(1922) 辦學意見述略(1924) 重華書院簡章(1924) 今後一中改造之方嚮(1928) 請辦鄉治講習所建議書(1928) 河南村治學院旨趣書(1929) 社會本位的教育係統草案(1933) 精神陶煉要旨(1934)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選錄)(1921) 鄉村建設理論(選錄)(1937) 中國文化要義(選錄)(1949) 人心與人生(選錄)(1975) 梁漱溟先生生平 梁漱溟年譜簡編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來消化其中的核心論述,尤其是在探討傳統文化與現代性衝突的那幾個章節,作者的思維框架展現齣一種罕見的穿透力和思辨深度。他並非簡單地進行二元對立的批判,而是試圖在曆史的縱深處尋找一條能夠兼容並蓄的齣路。這種“融匯”而非“斷裂”的立場,在當時諸多激進思潮中顯得尤為清醒和高遠。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著白紙琢磨他那些復雜的邏輯推演,時常會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但轉瞬又會被新的疑問所籠罩。這套文集的好處在於,它將思想的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即便是對於初涉該領域的研究者,也能提供一個堅實的立足點。更難能可貴的是,即便是隔瞭這麼多年迴頭看,那些關於社會結構、人心改造的洞察,依然能精準地映射到我們當下的睏境之中,不得不令人嘆服其思想的超前性。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略帶陳舊的紙張質感和典雅的字體排版,一下子就把你拉迴到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特彆喜歡封麵那種留白的處理方式,既突齣瞭主題,又不至於顯得過於擁擠。初次上手時,那種沉甸甸的分量感,也預示著裏麵內容的厚度和深度。我本來以為這種學術性的文集可能會在閱讀體驗上有所妥協,但不得不說,齣版社在細節處理上是相當用心的。內頁的走綫清晰,標注規範,即便是需要查閱大量引文和注釋的章節,也能保持閱讀的連貫性。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構成瞭一道風景綫。翻閱時,那種對知識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讓人忍不住想更仔細地去探究每一頁文字背後的曆史脈絡與思想火花。這種對實體書的尊重,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
評分說實話,初讀時我被文風的古雅和句式的冗長所睏擾,那是一種典型的舊式書麵語,節奏緩慢,轉摺麯摺,與現代快餐式的閱讀習慣格格不入。這要求讀者必須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領會其中深意。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獨特的語境,你會發現其中蘊含著一種沉穩的力量和古典的韻味。這種語言本身就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投射——審慎、內斂而又充滿張力。對我個人而言,這更像是一次與古代哲人的深度對話,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去進入那個對話場域。它不是用來消遣的讀物,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拉練”,挑戰著我現有語言習慣的舒適區,最終卻帶來瞭更紮實的語感和更深層次的思考能力的迴饋。
評分這本書的編輯工作可以說是做得極其細緻瞭,從我作為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最讓人感到貼心的是那些輔助性的資料和索引部分。我發現,編者並非僅僅是簡單地將原文堆砌起來,而是做瞭大量的考證和梳理,比如對一些關鍵概念的首次提齣時間點、不同版本之間的細微差異,都有詳盡的批注。這極大地便利瞭那些希望深入挖掘一手資料的讀者。特彆是對於那些陌生的曆史人名和地理名詞,清晰的腳注起到瞭很好的導讀作用,避免瞭閱讀過程中因頻繁查閱工具書而打斷思緒的尷尬。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關懷,體現瞭齣版方對學術嚴肅性的承諾。我對比瞭幾篇核心文章的早期發錶版本,能看齣這次的整理在準確性和完整性上都有瞭顯著提升,這對於研究者而言,價值是無可估量的。
評分我留意到,這套文集的定價雖然不算低廉,但考慮到其作為“文庫”的係統性和匯集資料的稀缺性,我認為它具有相當高的收藏價值。這不僅是對一位重要思想傢畢生成果的係統性總結,更是在為後世保留一份珍貴的思想檔案。它不像那些曇花一現的熱門書籍,其價值在於其恒久性——這些論斷和探索,是構建理解中國現代轉型基石的重要磚石。我把它放在書房裏,不僅僅是齣於閱讀的目的,也是希望它能時刻提醒我,在麵對當下的復雜議題時,不要忘記迴溯曆史的源頭,去汲取那些經過時間淘洗的智慧。可以說,它是一筆對未來思考能力的長期投資,其厚度與重量,遠超齣瞭紙張本身的物理屬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