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

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晓军著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体育史
  • 西方体育
  • 中国体育
  • 文化交流
  • 思想史
  • 社会史
  • 近代中国
  • 体育文化
  • 中西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103183
商品编码:2986802102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

定价:43.0元

作者:张晓军著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68103183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梳理1840年到1937年这一历史时期,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于西方传入的体育活动认识与理解的变化过程,来分析与解释当前我国各种体育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并进一步以西方体育为切入点来探讨近代以来我国对西方文化的移植以及本土化的相关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运动的觉醒:近代中国社会与体育观念的变迁 (1840-1937)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划破了古老中国的沉寂,一个绵延千年的封闭王朝被迫向世界敞开了大门。随之而来的,是西方工业文明、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的涌入,犹如一场席卷一切的洪流。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巨变中,近代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那些曾经被视为“奇技淫巧”的西方体育,也在这股洪流的冲击下,开始了其在中国社会观念中的深刻嬗变。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体育赛事或运动项目,而是深入探究在1840年至1937年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知识分子、社会各界乃至普通民众,是如何从懵懂、抵触到逐渐理解、接纳,乃至积极倡导和发展西方体育的漫长而复杂的历程。 一、 开启民智的“异物”:晚清士人的初步接触与疑虑 (1840-1900) 鸦片战争后,最早接触到西方体育的是一些身处通商口岸、与外国人有较多往来的官员、买办和少数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所见的,多是洋人在租界内进行的体育活动,如赛马、网球、足球、陆上竞走等。这些活动在当时被视为“西人游戏”,带有浓厚的异域色彩。 对于这些“异物”,晚清士人的反应是复杂的,既有好奇,也有疑虑。一些人将体育活动视为西方人强健体魄、精力充沛的原因,开始将其与“国力”联系起来,但更多人将其视为不务正业的消遣,认为“好勇斗狠”、“伤风败俗”。在传统的文人士大夫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崇尚的是文弱书生的形象,剧烈的体育活动似乎与此背道而驰。 然而,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一些开明官员和学者开始意识到体育在强身健体、培养国民精神方面的重要性。例如,一些传教士带来的体育活动,如体操、篮球等,开始在教会学校中传播,为日后体育的普及埋下了种子。但总体而言,在晚清时期,西方体育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主要局限于少数精英阶层和特定场所。 二、 民族危机的催化剂:从“体育救国”到“体魄立国” (1900-1920) 进入20世纪,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愈发深重。甲午战争的惨败,八国联军的侵华,都让国人深切感受到“东亚病夫”的屈辱。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救国”模式开始受到挑战,人们开始寻求新的救国之道。 “体育救国”的口号应运而生。以张之洞、袁世凯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在兴办新式学堂的同时,也开始引入体育课程,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然而,此时的体育,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工具,服务于强兵、强国的大目标,其内在的体育精神和个人发展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 真正将体育提升到民族复兴高度的,是20世纪初涌现的一批激进的革命家和教育家。他们看到西方国家强大的根本原因,除了先进的科技和制度,还有国民强健的体魄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因此,他们旗帜鲜明地提出“体育救国”的口号。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对西方社会中的体育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将其与国民的“进步”、“道德”和“能力”联系起来。他认为,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承担起救亡图存的重任。陈独秀、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大力提倡体育,将其视为解放思想、革除陋习的重要手段。在他们看来,体育不仅能够强健体魄,更能磨练意志,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从而摆脱旧有的奴性思想。 这个时期,体育的推广出现了新的特点: 普及性增强: 体育开始从军队和少数精英阶层向普通学校和民众普及。 项目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体操,田径、球类运动等西方体育项目逐渐被引入和推广。 体育观念转变: 体育不再仅仅是“游戏”,而是被视为培养国民素质、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然而,尽管“体育救国”的呼声很高,但在实践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经济落后、场地设施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都制约了体育的真正发展。 三、 民族独立与体育现代化:体育的制度化与大众化探索 (1920-1937) 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虽然政治动荡,但体育的发展却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体育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这一时期,体育的现代化和大众化成为重要趋势。 教育体系中的体育: 教育部门开始重视体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许多学校增设了体育课程和体育社团。 体育组织的建立: 各类体育团体和协会开始涌现,如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后发展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标志着中国体育开始走向制度化和专业化。 国际体育交流: 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体育赛事,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虽然成绩不佳,但参与本身就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体育的社会功能拓展: 体育的意义不再局限于体魄的强健,更开始强调其在培养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规则意识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社会各界开始认识到体育是促进社会进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力量。 媒体的推动作用: 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开始关注体育新闻,报道体育赛事,介绍体育知识,对普及体育观念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这个时期对西方体育的认识也更加深入。从最初的简单模仿,到开始思考如何将西方体育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单纯的“西方模式”,强调体育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而不仅仅是追求竞技成绩。 然而,这一时期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区域发展不平衡: 体育发展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少数城市,广大农村地区仍然相对落后。 功利性色彩依然存在: 尽管体育的内涵有所拓展,但“为国争光”、“提高国力”的功利性目标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对体育的理解仍有偏差: 对体育的科学性、系统性认识不足,部分推广活动仍然停留在表面。 结语:未尽的征程 1840年至1937年,是中国社会在西方冲击下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也是西方体育在中国落地生根、逐渐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从最初被视为“奇技淫巧”的西方游戏,到被赋予“救国救民”的神圣使命,再到被视为国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的认识经历了深刻的嬗变。 这不仅仅是一部体育发展史,更是一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缩影。在这个过程中,有思想家的启蒙,有教育家的实践,有无数普通民众的参与。他们或出于民族危亡的焦虑,或出于对健康体魄的渴望,或出于对新思想的追求,共同推动了体育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提升。 然而,这段历史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充斥着误解、抵触、功利与理想的碰撞。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再次遭遇严峻考验,体育的发展也因此被打断。但可以肯定的是,在1840年至1937年间,西方体育已经在中国社会播下了种子,其所蕴含的健康、活力、竞争、合作的精神,已经开始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的身体与精神基础。本书的研究,正是希望梳理和呈现这一复杂而又意义深远的思想与实践的演变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代史研究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初见《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这一书名,便被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研究视角所吸引。书本的内容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它以一种极为宏观且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在那个剧烈变革的年代,西方体育这一相对陌生的概念是如何一步步渗入中国社会,并被不同群体所解读和吸纳的过程。作者并没有将西方体育简单地看作是现代化的标志,而是深入挖掘了国人在接受过程中所经历的本土化思考、价值重塑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文化响应。书中对于例如“西人何以身体强健”的探究,以及“体育救国”、“体育强民”等思想的演变,都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宏大的叙事,而是通过对具体人物、事件、刊物的分析,使得整个研究过程充满了生动性和可读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史料的丰富和观点的独到,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以一种复杂而动态的方式,构建和调整自身文化认同,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研究范例。

评分

很少有书籍能够如此细致地描绘一个特定时期内,特定概念在中国社会中的“生命历程”。《近代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1840~1937)》正是这样一本令人惊叹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体育史,更是一部思想史、文化史的活化石。作者以极具匠心的笔触,描绘了西方体育从一个遥远、神秘的符号,逐渐成为中国社会肌体一部分的艰难而丰富的过程。书中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包括知识分子、教育家、官员、甚至普通市民的多元视角进行考察,揭示了国人对西方体育的认识是如何从“新奇”到“好奇”,再到“审慎接纳”,最终“本土化适应”的。作者深入挖掘了这种嬗变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因素,例如,民族危机感对体育“强种”功能的推动,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等等。书中对于早期西方体育器具的误解,对拳击、足球等具体项目的引入与本土化过程的描绘,都充满了历史的细节和人文的温度。读罢此书,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更能洞察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演进,以及中华文明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是一部极具深度和广度的学术著作,它以一个非常新颖的视角——“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切入,为我们展现了1840年至1937年间,近代中国社会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思想观念层面所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书中没有停留在对西方体育形式的介绍,而是着重探讨了“理解”的过程,以及在这个理解过程中所发生的观念的转换、价值的重估和文化基因的嵌入。作者以严谨的态度,梳理了从早期士大夫对西方体育的“奇技”化认知,到维新派对其“强国”功能的认识,再到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其“教育”和“人格养成”价值的探索,直至普通民众对体育的日常化认知。书中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论证之严密,都令人印象深刻。读来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是如何在保守与开放、传统与现代之间摇摆,如何主动或被动地接纳、改造、甚至创造新的文化元素。这本书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以及中华文化自身的生命力,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厚重的学术专著,犹如一位严谨的历史学家,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近代中国社会史的独特侧面——国人对于西方体育的认识历程。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开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夜,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与思想变革。西方体育,作为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入与被认知,并非一蹴而就。书中通过对当时社会思潮、教育改革、科技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等多个维度的考察,层层剥茧,揭示了国人对西方体育认识的“嬗变”过程。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嬗变背后的深层动因,例如,初期对西方体育的“奇技淫巧”的疑虑,到后来将其视为“救亡图存”的工具,再到最终认识到其在个体身心发展、社会组织建设中的多重价值。书中对于不同学派、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知识分子的观点差异,以及这些观点如何相互影响、碰撞,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绘。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体育史,更是关于近代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一部精彩注脚。

评分

一本关于近代中国体育思想史的著作,深入剖析了1840年至1937年间,国人对西方体育概念如何从最初的陌生、误解,逐步走向理解、接纳,乃至最终融入自身文化体系的复杂演变过程。作者以扎实的史料考证为基础,细致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各阶层、知识群体以及媒体等多个维度对于西方体育的认知变迁。无论是传教士带来的初步介绍,还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意识的觉醒促使国人开始重视体育的“强种”功能,抑或是民国时期体育教育的兴起和专业化发展,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作者特别关注了西方体育中的“竞技”、“娱乐”、“教育”等不同层面如何被中国人理解和采纳,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本土化改造和理论重塑。通过对大量文献、报刊、书籍的爬梳,本书展现了近代国人思想观念的开放与融合,以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读罢此书,仿佛穿越百年,亲历了那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年代,对理解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