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朱子学年鉴 朱子学会

2011-2012-朱子学年鉴 朱子学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子学会 著
图书标签:
  • 朱子学
  • 理学
  • 宋明理学
  • 学术研究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朱熹
  • 朱子学年鉴
  • 文化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47212
商品编码:2986981203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书名2011-2012-朱子学年鉴
作者朱子学会
定价60.00元
ISBN号9787561547212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版次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开本:16开重量:0.4
版次:1字数:页码:315
  插图
全球化视野中的朱子学
  中哲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开创了一个别开生面意义非凡的精神世界,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和以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汇集成蔚为大观的两大思潮。朱子又以其真知睿见和“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恢宏格局而成为“蓄水池”式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不仅统治了南宋以后元明清近800年的中,而且影响到整个东亚世界,并演化为东亚世界的统治意识形态。换句话说,早在800年前,朱子思想积极参与了东亚思想一体化进程,此时的朱子已经是世界化的朱子。而今,全球化已成为生存方式,全球化视域中的朱子学又是怎样的一幅文化图景呢?
  研究中哲学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眼光?中朱子学会名誉会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学院院长陈来先生给予我们一个经典的回答:“中本位,世界眼光。”立足中,放眼世界,积极参与全球学术界的对话与交锋,这是每一位中学者都应深刻铭记和积极践行的学术准则,早已世界化的朱子学研究尤应如此。放眼全球,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每一次朱子学际会议上来自美、日本、港台和中大陆的朱子学研究专济济一堂,共同探讨朱子学的哲学与方法,心性与工夫,伦理、知识与死生,道学的演变,东亚朱子学,政治、实践与史学,经典与文献批评等论题,话题的丰富,方法的多元,对话的层次与学科的碰撞,达到了的高度。
  目前,朱子学研究的全球化早已成为一个既成事实。以朱子“道统”为例,朱子早正式提出“道统”理论,朱子哲学中的道统问题于是成为全球朱子学关注的热点话题。陈荣捷先生认为,朱子道统是哲学化的道统,这一真知卓识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唐君毅、牟宗三先生认为,中文化学术思想的大归趋即所谓道统之相传。余英时先生曾引钱穆先生的说法,认为宋明儒的道统观念先由韩愈提出,显然来自禅宗,整个文化大传统即是道统。刘述先先生指出,钱穆这一说法对于朱子之建立道统缺乏相应的理解。禅宗的确是单传的道统,但儒根本不采取这样的方式,由古代圣王转移到孑L孟程朱,重心已自觉地由君道转移到师道,发明本心,修德讲学,教化百姓,弘扬斯学,这才是道统的核心,它强调的是知识分子的自觉担当。也正是在此意义上,狄百瑞先生把道统表达为“道之重新把握”(theRepossessionoftheWay)。这说明,宋儒认为只有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的关注是不够的,回返心性的源头,才能担承道统。由此可见,对宋儒来说,尽管内圣一外王是连续体,但实际上无法切割,互为先后,但根源来说,是以内圣为主,外王为辅,这里不存在余英时所谓的“哥白尼的回转”。朱子道统的建构,影响深远,但他的道统观一直受到严重的误解,须加以澄清。朱子道统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源出《尚书·大禹谟》,清儒阎璩考证为伪作,似乎动摇了道统的基础。刘述先借鉴田立克(PaulTillich)的说法,分别“耶稣学”(JeslJsology)的考据与“基督学”(christology)的信仰,指出,朱子建立道统属于信仰层面,不是考证可以推翻的。有关耶稣其人的考证缺乏确定性,但耶稣基督钉十字架为人类赎罪之后复活的信仰是的。同样,三皇五帝的传说缺乏确定性,“危、微、精、一”的心传对道学者而言也是的。刘先生高屋建瓴,朱子“道统”观与全球汉学界积极对话交锋,进一步深化了对朱子“道统”的认识。美学者田浩先生则发出批评的声音,他强调:自12世纪80年代初,朱子深思熟虑,开始把道学变得狭窄。如果我们仍旧只是简单地接受或一味地肯定朱子对道学的重建的作用,会继续阻碍我们深刻认识宋代的哲学和政治。有的学者还注意到朱子之前和朱子之后的道统观。德特里尔大学苏费翔(ChristianSolfel)仔细爬梳了“道统”一词的来源。近来出土一篇刻于698年的唐代墓志铭——《大周故处士前兖州曲阜县令盖府君墓志铭并序》中出现了“道统”一词。北宋李水(1093—1127)的《上何右丞书》、刘才邵(1086-1158)的《乞颁圣学下太学札子》、南宋李流谦(1123一1176)的《上张和公书》都早于朱子使用“道统”一词。武夷山朱子研究中心方彦寿研究员指出,书院是朱子传播道统论的主要途径,而宋元建版图书则是另一重要传播媒介。《事林广记》,这部来自民间“非主流媒体”的日用类书,从晚宋一直流行到元明,为朱子道统论做了旷日持久跨越三朝的宣传,为此学说向民间普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球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朱子“道统”问题的多元解读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道统问题的认知,也极大地促进了全球朱子学研究的对话与沟通。
  ,朱子学研究的际队伍也日益壮大。这股热潮不仅于朝鲜、韩、日本等东亚,在北美、欧洲等地,朱子学的研究也日益精进,各个的朱子学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拓宽了新儒学的研究领域,这充分说明了朱子学的研究已是一种界、历史的学术活动。来自界地域不同的诸多朱子学研究专倾力发掘有关朱子文本和史实中所包蕴的问题及意义,拓宽了朱子学研究的视野,深化了朱子学的内涵,为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子学是行动的哲学,实践的哲学。朱子学在东亚世界的实践主要包括在韩和日本等的政治实践和教育实践,通过文治教化影响东亚世界的社会文化生态。在韩、日本、越南等东亚学术文化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上,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宋代新儒学影响深远。宋代儒学文化传至东亚各,与各的学术思想和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所谓的“儒学文化圈”,这都说明了朱子学在东亚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东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的贡献。不同、不同族群、不同视域的朱子学研究为全球朱子学的深化与拓展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也为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只有朱子学的普及和推广真正落实为一种全球化的生活方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朱子学的全球化。
……

  目录

  内容提要
《厦门大学学研究院自助出版丛书之三十八:朱子学年鉴(2011-2012)》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编辑推荐

  作者介绍

  序言
发刊词
特稿
朱子学研究新视野
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
朱子学书评
朱子学研究论著
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
朱子学动态
资料辑要





问道千年:朱子学年鉴 2011-2012 探寻理学的精髓与当代回响 引言 在浩渺的中华文明长河中,理学,尤其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以其深邃的思想体系和广博的文化影响力,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数百年乃至千年来的精神世界。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潮,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道德准则、一种治国理念。时至今日,朱子学研究依然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也日益凸显。 《朱子学年鉴 2011-2012》正是这样一部集结了年度朱子学研究最新成果的学术力作。它如同一扇窗户,向我们展现了在那两年间,学界在朱子学领域所进行的深入挖掘、细致梳理、创新解读和多元对话。本书并非对特定著作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对某个单一观点的阐述,而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学术图景,它描绘了朱子学研究的动态发展,展现了学者们如何从不同维度、以不同视角,重新审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以及他所构建的博大精深的理学体系。 第一章:溯源与本源——朱子思想的深层解读 本年度的年鉴,首先将目光投向了朱子学的核心命题。学者们在对朱熹原著的精读中,力求还原其思想的本初面貌。 “理”的究竟与“气”的贯通: “理”作为朱子学的灵魂,其本体论意义、认识论意义和价值论意义,一直是研究的重中之重。2011-2012年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理”的理解。例如,有学者通过梳理朱子对《易传》的解读,揭示了“理”在宇宙生成、道德实践中的动态演变。他们 not 仅仅停留在对“理”的孤立分析,而是更加关注“理”与“气”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细致考察朱子对“理”在“气”中、“理”在事中、“气”因“理”而动的论述,学者们尝试揭示朱子如何克服传统观念中“理”与“气”的二元对立,构建了一个统一的宇宙观。这包括对“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先验性与后验性的区分,以及“气”的物质性、有限性与“理”的无形性、无限性之间的辩证统一。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路径: “格物致知”是朱子学实现认识真理、达到道德自觉的关键路径。这一时期的研究,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僵化的学习方法,而是着重挖掘其认识论的深刻内涵。有研究者通过比较朱子与阳明学在“格物致知”上的异同,辨析了朱子“格物”之“物”的指向,强调了其对于外在事物的观察、分析,以及对事物之理的体认。他们not 仅关注“格物”的客观性,也深入探讨了“致知”的主观能动性,即如何将外在的“物”之理内化为自己的“知”,最终达到“诚意正心”的道德升华。一些研究还考察了朱子在不同著作中对“格物致知”的阐释,如《大学章句》中的论述,以及《语录》中的实际问答,试图呈现其认识论思想的丰富性和实践性。 “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维度: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口号。2011-2012年的研究,在这一基础上,not 仅是对概念的重申,而是对其深层逻辑和实践困难的探讨。有学者着重分析了“天理”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法则,如何通过“人欲”这一个体层面的情感欲望来显现。他们not 仅仅强调“灭人欲”的克制一面,更深入阐释了“存天理”的积极意义,即如何通过理性来规范和升华个体的情感,使其符合道德的普遍要求。研究还关注到朱子对“人欲”的复杂性认识,他not 简单地否定一切欲望,而是区分了“天理之欲”和“人欲”,并强调了在道德修养中,需要区分并导正那些不符合天理的私欲。 第二章:传承与发展——朱子学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 朱子学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传承、被解读、被发展。本年度的年鉴,对朱子学在后世的发展及其与不同思想流派的互动进行了深入的梳理。 元明清时期的朱子学阐释: 学者们通过对元、明、清时期重要朱子学家的著作进行梳理和分析,展现了朱子学在不同朝代、不同学派中的演变轨迹。例如,有研究聚焦于元代学者如何回应朱子学与佛教、道教的碰撞,以及明代学者如何在“心学”兴盛的背景下,对朱子学进行辩护与重构。清代学者的“考据”之风,也为朱子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使得对朱子原著的考订更加严谨。这些研究not 仅关注了朱子学理论上的发展,也考察了其在社会实践、政治制度上的影响。 朱子学与阳明学: 尽管阳明学在明代后期对朱子学形成了强烈的挑战,但二者之间的对话与辩驳,本身就构成了中国思想史的重要篇章。2011-2012年的研究,在这一基础上,not 仅仅停留在“是”与“非”的判断,而是更加注重对二者思想体系的细致比较,以及在核心概念上的差异与联系。有学者深入分析了“致良知”与“格物致知”的内在关联,试图挖掘阳明学在某种程度上对朱子学的回应与超越。同时也反思了朱子学在面对“心学”挑战时,如何通过深化其本体论和认识论来保持其学术活力。 近代以来朱子学的转型与再生: 面对西学东渐的冲击,朱子学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型。本年度的年鉴,关注了近代学者如何试图将朱子学与现代科学、民主思潮相结合。一些研究者考察了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如何通过介绍朱子学来建构民族认同,以及如何从朱子的思想中汲取资源来应对现代化的挑战。同时,也有学者关注到,朱子学在20世纪的中国大陆,经历了政治上的压制,但其思想的火种并未完全熄灭,在民间和部分学术领域依然有所传承。 第三章:跨越时空的对话——朱子学在当代的回响 朱子学not 仅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资源。本年度的年鉴,着力于发掘朱子学在当代的意义,并与其他思想体系进行对话。 朱子学与现代价值论: 现代社会面临着价值多元化和道德滑坡的挑战,朱子学所强调的道德主体性、道德自律以及对普适性道德原则的追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有研究者探讨了朱子学中的“仁爱”精神,如何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伦理基础。同时,他们也分析了“诚”作为一种连接个体与普遍价值的桥梁,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即如何在个体化的生存状态中,保持对真诚和信任的追求。 朱子学与环境伦理: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年度的年鉴,有学者将朱子学中的“天地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与现代环境伦理进行对接。他们not 仅仅强调朱子学中对自然界的尊重,更深入探讨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如何能够引导人们形成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从朱子的“格物”精神中,提炼出对环境问题的科学探索和人文关怀。 朱子学与教育思想: 朱子学在古代教育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本年度的年鉴,有学者从朱子的教育理念中,挖掘其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例如,朱子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品德教育的重视,以及“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都为当下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考。研究者们 not 仅仅梳理了朱子的教育著作,更结合当代的教育实践,探讨如何将朱子的教育思想进行创新性转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需求。 结语 《朱子学年鉴 2011-2012》是一部充满学术活力和思想深度的著作。它 not 仅仅是朱子学研究的记录,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梳理与现代诠释。通过对朱子思想本源的追溯,对其历史流变的梳理,以及对其当代价值的挖掘,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朱子学世界。它告诉我们,这位千年圣贤的思想,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我们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开创未来,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深刻的启迪。阅读此书,如同与朱熹及其后学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在求知问道的旅程中,收获智慧的甘露,感悟思想的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高明的学术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某个特定时间段内思想流派的演变脉络。我被作者那种近乎田野调查般的细致度所折服,他/她似乎不满足于仅仅罗列前人的观点,而是深入到每一次研讨会的会议记录、私人信函乃至未刊发的讲稿之中,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和论辩交锋的真实语境。读起来,仿佛置身于那个学派最活跃的时期,耳边充斥着不同学者的声音,每个人都在竭力捍卫或挑战既有的解释框架。这种对“现场感”的营造,远非一般的文献综述所能比拟。尤其是当涉及到对某个核心概念在不同学者之间产生的微妙语义漂移进行追踪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逻辑,让人拍案叫绝。它不是在做简单的概念定义叠加,而是在重构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思想生态系统。可以说,这本书成功地将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梳理,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智力侦探游戏,每一个章节的收尾都像是一个新的谜团的开启,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续的论证走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那种略带磨砂的质感,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在光线下低调地散发着一种学术的庄严。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不仅保护了视力,更营造出一种仿佛在翻阅古籍的错觉。虽然内容本身是现代的学术研究,但这种物理上的呈现方式,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极高的仪式感。在如今充斥着廉价纸张和快餐式阅读的时代,如此用心对待实体书的出版商,实属难得。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郑重的学术朝圣,让人对书中所蕴含的知识更加肃然起敬。这绝不是一本可以随意丢在床头柜上的休闲读物,它更像是书架上需要被精心对待的一件藏品,其本身的物质形态就承载了对其所研究领域的尊重与敬意。从排版来看,注释和正文的比例处理得非常得当,没有让人感到拥挤或信息过载,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复杂的研究脉络也能得到清晰的呈现,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对比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感,更多地来自于它对研究范式的突破性。它没有沿着既有的主流叙事线索亦步亦趋,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规的、甚至是略带颠覆性的视角切入问题核心。在探讨某些传统上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理论源流时,作者巧妙地引入了跨学科的参照系,比如某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或者某种不被主流史学重视的边缘文本的影响。这种视野的拓展,犹如给这门古老的学问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沉睡的议题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我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欲望,他/她敢于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学术权威和既定的解释框架,并且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新证据链条。对于那些觉得本领域研究已经进入“瓶颈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道闪电,划破了思想上的沉闷,指明了未来可以探索的新方向。它不仅仅是总结过去,更重要的是,它在积极地为未来开辟道路,其方法论上的启示价值甚至超过了其具体的史学结论。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讲,这本书的“耐嚼性”和“回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需要反复咀嚼和对比阅读的工具书。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在读完一个复杂的论证段落后,合上书本,在脑海中默默地梳理作者的逻辑结构,甚至会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其核心观点,以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精髓。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激发起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迫使我去查阅那些作者引用的原始文献,去亲身感受那些经典文本的魅力,从而验证或挑战书中的论断。这种良性的学术互动,是优秀专著才能达到的效果。它成功地将读者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变成了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质疑者。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你一次性读完了多少字,而在于它在你脑中播撒下了多少需要进一步探索的“种子”,而这些种子,必将伴随我的后续研究,成为持续思考的动力源泉。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论证强度达到了一个极高的阈值,其学术抱负绝非针对初学者设定的低门槛。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专注度和知识储备作为支撑,否则很容易在密集的术语和错综复杂的引文链条中迷失方向。这并非是批评,反而是对其严肃性的最高赞誉。作者构建的理论模型极其严密,每一步推导都基于扎实的文本证据和审慎的语文学考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经典争议点时所展现出的中立与克制。他/她没有急于给出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细致地展示了支持不同观点的文本依据,然后在权衡利弊之后,才提出自己更倾向的解释路径,这种论证的审慎态度,极大地增强了其结论的可信度。对于那些真正希望在这一研究领域深耕的后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必备的“教科书”,它不提供捷径,而是教会读者如何进行真正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如何去质疑和重建现有的知识体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