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世說新語
定價:14.00元
作者:(南朝)劉義慶 ,潘勇 注
齣版社:河北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81097150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世說新語》大緻記述瞭漢末以至南朝之際的許多曆史人物的奇聞趣事,它的極具特徵的記人敘事筆法,所保留下來的重要史料,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都具有極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本書由南朝宋臨川劉義慶以及他周圍的文人們編撰而成。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風尚等等,觸及到瞭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可以說是一部對於當時社會生活進行包羅萬象式描寫的書。本書具有以下特徵,其一,對於人物性格刻畫十分逼真傳神,栩栩如生。三言兩語,就把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人品和性格反映瞭齣來。其二,崇尚清談,追求玄理,標榜名士風度。其三,反映瞭人們對個性追求和封建禮教的叛逆精神。
《世說新語》問世後曆來受到人們的推崇。許多故事流傳甚廣,影響甚遠。無論在文學史還是思想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價值。本書在校譯過程中參考前人的學術成果,力求給讀者提供一個較好的選本,使讀者通過該書對當時的社會文化狀況有一個全麵的瞭解。=
目錄
德行
言語
政事
文學
方正
雅量
識鑒
賞譽上
賞譽下
品藻
規箴
捷悟
夙惠
豪爽
容止
自新
企羨
傷逝
棲逸
賢媛
術解
巧藝
寵禮
任誕
簡傲
排調
輕詆
假譎
黜免
儉嗇
汰侈
忿狷
讒險
尤悔
紕漏
惑溺
仇隙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前不久看瞭一本關於近代早期歐洲科學革命的傳記閤集,選取的幾位人物都頗具傳奇色彩,他們的生平和發現過程寫得簡直比小說還精彩。這本書的敘事手法非常高明,它沒有采用時間綫式的平鋪直敘,而是以“一場關鍵的實驗”或“一次決定性的辯論”作為切入點,將人物的科學成就與其生活中的戲劇性衝突緊密結閤起來。例如,描述伽利略與教會的衝突時,作者沒有過多渲染政治壓力,而是聚焦於望遠鏡觀測結果的每一次數據變化和他內心的掙紮,那種麵對未知真理卻又不得不屈服於世俗規則的矛盾感,讀來令人唏噓。這本書的優勢在於,它成功地將復雜的物理、天文概念,通過對科學傢個人心路曆程的描繪,轉化成瞭可感知的、富有人情味的故事。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那個時代學術共同體的描繪,那些書信往來、秘密結社、跨國交流的片段,展現瞭科學知識是如何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孕育、傳播和被接納的。看完後,我不僅對牛頓、開普勒等人有瞭更立體的認識,更深刻理解瞭“科學”本身也是一種充滿人性、充滿偶然性的活動。
評分我最近迷上瞭一套關於古代園林藝術的畫冊,裏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瞭,讓我這個建築設計圈外的“小白”都看得津津有味。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理論堆砌,而是用大量的實景高清照片和精細的手繪圖紙作為支撐,一步步拆解瞭中國古典園林布局的精妙之處。比如對“藉景”手法的剖析,書中通過幾組對比鮮明的案例,直觀展示瞭如何將遠山、流水、鄰近建築巧妙地納入自傢園林視野,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太湖石的章節,那嶙峋的姿態、奇特的紋理,在不同光影下的變化被捕捉得非常到位,配上文字對古代文人審美情趣的闡釋,讓我明白瞭那些石頭絕非隨便堆砌,而是承載著深厚的哲學思考。這本書的敘事結構也很流暢,從總體規劃、單體建築(亭、軒、廊)到水體處理、植物配置,層層深入,邏輯性極強。每介紹完一個要素,後麵總會附帶幾個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實例進行佐證和比較,讓人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對具體實踐有瞭清晰的認識。對於想瞭解中國傳統空間美學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入門嚮導,知識的密度和趣味性拿捏得恰到好處,讓人願意反復翻閱。
評分這本書記錄的是一位知名旅行傢對非洲內陸幾個偏遠部落的田野考察記錄,視角非常獨特,完全避開瞭傳統的殖民者或探險傢的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日常生活的微觀細節。作者在當地生活瞭數年,語言障礙的剋服過程本身就是一連串的趣聞軼事,這些經曆讓她能夠更深入地進入到當地人的世界觀中。我被其中關於他們的時間觀念和親屬關係的描寫深深吸引。比如,書中描述瞭某個部落的“時間”並非綫性的、可量化的單位,而是與農耕周期、祭祀活動緊密掛鈎的循環概念,這種認知差異,在作者試圖記錄事件發生順序時引發的睏惑和理解,非常耐人尋味。此外,關於他們處理衝突和進行司法裁決的儀式,充滿瞭象徵意義和集體參與感,這與我們現代社會基於文本和法律條文的判決體係形成瞭強烈的對比。這本書的插圖和照片也極具價值,它們不是經過美化的風景照,而是樸實無華的記錄,真實反映瞭當地人的服飾、工具和居住環境。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充滿同理心和嚴謹觀察的民族誌作品,它讓我們重新審視“文明”的定義,並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深刻內涵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這本宋詞選集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從初讀時的陌生感到後來的沉醉其中,簡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挑選的作品不僅涵蓋瞭宋代各個流派的代錶人物,更注重體現詞作本身的意境和情感深度。我尤其欣賞編者在注釋上的用心,那些看似微小的詞匯變遷和典故齣處,在詳盡的解讀下變得清晰明瞭,讓一個對外文知識儲備不算深厚的讀者也能輕鬆領略到詞牌名背後蘊含的時代風貌和作者心境。比如讀到蘇軾那幾首豪放曠達之作時,那種橫槊賦詩的意氣風發,仿佛能透過文字直接感受到撲麵而來的江風,讓人不禁感慨詞這種文學形式的包容性與錶現力是何等強大。更不用說那些婉約派詞人的細膩情感,如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寥寥數字,便將國破傢亡後的那種深入骨髓的哀愁勾勒得淋灕盡緻,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平復。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考究,留白適度,字體選擇典雅,捧在手裏就有種莊重之感,讓人自然而然地放慢閱讀的速度,去細細品味每一個字眼的力量。這不僅僅是一本閱讀材料,更像是一位博學的導師,在你耳邊輕聲講解著韆年前文人的悲歡離閤。
評分這本關於明清小說批評史的著作,讀起來頗具挑戰性,但迴報也是豐厚的。作者的學術功底毋庸置疑,他以一種宏大而精微的視角,梳理瞭從金聖嘆到魯迅等重要批評傢的思想脈絡和理論貢獻。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纔情說”和“人力說”的辯證分析,作者並未簡單地褒貶某一派觀點,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揭示瞭不同批評標準背後的時代需求與文人焦慮。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手邊的幾部經典小說文本,去重新審視那些古人的評論,這簡直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書中的引文選擇非常精準,既有大傢耳熟能詳的名篇節選,也有一些相對冷僻但極具啓發性的早期評論片段。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梳理過程中,還穿插瞭對現代文本細讀方法與古代批評傳統的比較,這為我們這些現代讀者提供瞭重新評價古代文學的全新工具。雖然學術性較強,但其論證過程清晰有力,論據翔實,絕非故弄玄虛之作,非常適閤對文學史研究有深入興趣的讀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