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三六〇 第二册 9787511336064 中国华侨出版社

群书治要三六〇 第二册 9787511336064 中国华侨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群书治要
  • 经史子集
  • 中国古典文献
  • 华侨出版社
  • 治学
  • 文献检索
  • 传统文化
  • 历史
  • 文化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36064
商品编码:2987774742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群书治要三六〇 第二册

定价:15.00元

作者:《群书治要三六〇》编辑小组 选译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11336064

字数:125000

页码:1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群书治要360·第二册》,将《治要》概括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个大纲下,又归纳了《治要》论述的相关要点,作为细目。希望该书纲目,对于读者领纳《治要》全书的精神,亦能有所帮助。而所选出的360句,编入每个细目的排列顺序,也经过了我们反复推敲,有心的读者,当能从中理出脉络。  衷心祝愿每一位读者在古圣先贤智慧的下,身心和谐、家庭和乐、事业和顺;安定、幸福、美满、和平。同类好书推荐《曾文正公家书》(宣纸线装、精校足本、精美至极)点击进入《读史是人生的必修课》(:你想增加智慧吗?史书是不可不读的。)点击进入《体验人生**享受》(定弘法师出家后讲演集结传)点击进入《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国*早语文教科书、影响民国老课本的发端之作)点击进入《群书治要译注》(题词、多国元首正在学习、净空法师力荐)点击进入

内容提要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令谏官魏徵及虞世南等,自上始五帝,下迄晋代,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治要”,即治国必须遵循的纲要、理论与方法。该书不仅是魏徵向唐太宗进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参考。《群书治要360第二册》将《群书治要》中的嘉言按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六大纲目整理成书,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对现代人的德行、修养、工作、学习、生活等都有着宝贵的指导和借鉴。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群书治要三百种》溯源至汉代,是一部汇集古籍中有关治理国家、安邦定国之道的要言妙论的文献。其核心在于“治要”,即治理国家、安定民生的根本原则和关键策略。这本书并非某位作者的原创论述,而是经过后人精心遴选、编纂而成,目的是集古圣先贤的智慧,为当世君王和治理者提供一面镜子,以史为鉴,知兴替。 全书篇幅宏大,内容博杂,涵盖了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从帝王之道、君臣关系、选贤任能,到经济民生、教化育人、法律制度,再到军事外交、道德修养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它如同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提炼出精华,将历代王朝的兴衰经验、圣贤君主的治世思想,以精炼的语言呈现出来。 《群书治要三百种》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博采”的精神。它不像某些著作那样局限于某一学派或某一领域,而是广泛吸纳儒家、道家、法家等多种思想流派的精华,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揭示治国的奥秘。这种融会贯通、兼容并蓄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观点更加全面、深刻,也更具指导意义。 其次,是其“精炼”的特点。虽然采撷自浩瀚的古籍,但编纂者并非简单堆砌,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归类和提炼,将原先可能冗长复杂的论述,转化为言简意赅、条理清晰的格言警句。每一条“治要”,都凝聚着作者深刻的洞察力和实践经验,读来如醍醐灌顶,引人深思。 再者,《群书治要三百种》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以史为鉴”的治国理念。书中引用的许多事例,都来自于中国悠久的治乱兴衰的历史。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治国策略所带来的不同后果,从而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种历史的智慧,是任何空洞的理论都无法比拟的。 本书内容涵盖的诸多个重要方面: 一、君道与治法 书中首先探讨的是为君之道,这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它强调君主应具备的德行、智慧和能力,以及如何正确运用权力。这包括: 修身养德: 强调君主自身品德的重要性,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主的道德修养是治理国家的基础,唯有自身清廉、公正,才能赢得臣民的信服。 审慎用权: 阐述君主如何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决策。避免骄奢淫逸,不被私欲蒙蔽双眼,坚持以国事为重。 任贤使能: 强调选拔和任用贤能的重要性。君主不能只凭个人好恶,而应根据臣子的才能和品德,让他们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其作用。书中会引用大量君主如何识人、用人、留人的典故。 明察秋毫: 强调君主应具备洞察臣子真实意图的能力,不被虚伪的言辞所迷惑。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奸臣当道,祸乱朝纲。 规谏之道: 探讨臣子如何向君主进谏,以及君主如何虚心接受臣子的规劝。君主容纳直言,臣子敢于进谏,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二、臣道与君臣关系 对于臣子而言,如何辅佐君主,如何尽职尽责,也是书中浓墨重彩的部分。 忠诚与敬畏: 强调臣子对君主的忠诚是其首要职责,但这种忠诚并非盲从,而是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同时,也要对君主保持应有的敬畏,以君主的权威来维护国家秩序。 尽职尽责: 详细论述了各级官员应承担的职责,如何在其位谋其政,不辜负君主的信任和人民的期望。 建言献策: 鼓励臣子积极为君主献计献策,共同商议国家大事。但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引起君主的猜忌或反感。 防范朋党: 警示君臣之间应保持的界限,防止形成小团体,影响国家政务的公正运行。 三、经济民生与国家发展 《群书治要三百种》深刻认识到,国家强盛与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因此,书中也包含大量关于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论述。 劝课农桑: 强调农业是国家经济的根本,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应。 轻徭薄赋: 论述如何合理征税,减轻人民的负担,避免因赋税过重而引发民怨。 兴利除弊: 探讨如何发展商业,鼓励手工业,同时也要防范商业的弊端,如囤积居奇、欺诈等。 水利工程: 提及修建水利设施的重要性,以应对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 公平交易: 强调市场经济的公平性,避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仓廪实而知礼节: 论述经济基础对社会秩序和道德水平的影响,只有人民生活富足,才能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四、教化育人与社会秩序 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离不开良好的教化和道德的约束。《群书治要三百种》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儒家教化: 强调通过礼乐教育,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尊老爱幼: 倡导家庭伦理和社会互助,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惩恶扬善: 论述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的重要性,既要用法律来约束不法行为,也要通过道德教化来引导人们向善。 教导后代: 强调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性,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五、军事与外交 在处理国家间关系和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群书治要三百种》同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兵农结合: 论述如何平衡军事与农业生产,避免因过度征兵而影响经济发展。 以德服人: 强调军事力量并非万能,怀柔政策和外交手段同样重要。 知己知彼: 论述在军事和外交上,了解对方和了解自身的重要性。 慎战观念: 强调战争的巨大消耗和破坏性,主张尽量避免战争,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六、审慎用刑与司法公正 法律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制定和执行法律,书中也有详尽的阐述。 法律的严明: 强调法律的公正和公开,任何人触犯法律都应受到制裁。 慎刑观念: 提倡慎重用刑,避免滥杀无辜,遵循“与民休息”的原则。 司法程序: 探讨如何建立公正的司法程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七、顺应天时地利与时势 书中还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利用地理优势以及把握时代潮流的重要性。 天时地利: 论述如何根据季节变化、地理条件来安排生产和军事行动。 顺应时势: 强调君主和治理者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做出顺应潮流的决策。 总而言之,《群书治要三百种》并非一本简单的励志书籍,而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治国智慧的百科全书。它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史料和精炼的语言,为历代统治者和有志于治理国家的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告诉我们,国家的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君主的智慧、臣子的忠诚、人民的拥护,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邃思考。本书的内容,穿越时空的阻隔,依然能够给予当下读者深刻的启迪,帮助我们理解治国之道,洞察社会运行的规律,并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它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份永恒的智慧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透着一股用心。封面色彩沉稳又不失典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份厚重的历史馈赠。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密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看得出来,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下了不少功夫,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对书的内容也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欣赏这种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制书工艺的完美结合,它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这在快餐式阅读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这样的实体书,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的书架,发现很多旧书都因为纸张老化而有泛黄的迹象,但看到这本新书,立刻被它的“新”所吸引。它的墨香犹存,那种油墨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气味,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沉浸阅读的状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个可以触摸和感知的媒介。我习惯在阅读时做一些批注和圈画,这本书的纸张厚度刚好,无论是用钢笔还是铅笔书写,都不会有洇墨的情况发生,这一点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非常重要。而且,它的开本拿在手里非常顺手,无论是平放在桌面上还是夹在臂弯里,都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感。这种体验上的舒适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

评分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书籍实用价值的读者,购买一本书,除了精神层面的滋养,更看重它能否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指导或启发。从目前的初步感受来看,这本书似乎具备了这种潜质。它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精选的篇章,展示了一种处理事务、修养心性的具体范式。这种“知行合一”的理念,贯穿在书的字里行间,让人在阅读中不仅是获取信息,更是在进行一场自我审视和提升的旅程。好的书籍应当能引领读者思考“我该如何更好地生活”,而这本书似乎正在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它的价值在于引导而非告知。

评分

与其他一些装帧华丽但内容空洞的出版物相比,这套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蕴含的“厚重感”。这种厚重不是指书的物理重量,而是指其思想内核的分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在碎片化的知识海洋中,而阅读这样一套经过精心编纂、汇集了历史智慧的典籍,就像找到了一个坚实的锚点。它提供了一种稳定而可靠的参照系,帮助读者校准自己的价值观和认知框架。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一股清流,涤荡心灵,让人重新审视那些被时代高速发展所忽略的恒久真理。这种回归本源的阅读体验,是现代人非常需要的精神补给。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传统文化普及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出现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它并非那种高高在上、难以亲近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的姿态,试图搭建起古人智慧与当代人之间的桥梁。我注意到它在选材和编排上的匠心独运,似乎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梳理,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庞杂的古代典籍,变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这种“化繁为简”的处理,对于希望系统了解传统文化精髓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成功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却又丝毫没有牺牲内容的深度,这种平衡把握得相当到位,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