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读书人典藏书系:孟子全编
定价:39.80元
作者:道纪居士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157081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孟子》是儒家精典著作,被列为“四书”之一,它既吸收了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的一些特点。其文章议论风发,文辞华丽,大气磅礴,奔放不羁。《孟子全编》在对原典注释、翻译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孟子,读者可深切感受到孟子的仁爱思想和思辨智慧,从而将先贤思想好地运用在现实生活中。
目录
卷一 梁惠王(上) n
不要总把利挂在嘴边 n
独自享乐不会有好下场 n
五十步莫要笑百步 n
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n
天下无敌的奥秘所在 n
统治者要注意自身形象 n
上位者要有仁爱之心 n
好的行为要尽力推广 n
施行仁政能让四方归服 n
n
卷二 梁惠王(下) n
与民同乐才是长久之道 n
匹夫之勇难成大事 n
乐忧全为天下事 n
小瑕疵并不影响王道 n
不要听信片面之词 n
不做刚愎自用的人 n
发动战争要顺应民意 n
关注民生才能凝聚民心 n
施行仁政则人人向往 n
不要受小人的 n
n
卷三 公孙丑(上) n
解民倒悬则会赢取民心 n
浩然正气是大丈夫的气度 n
以德服人方能教化天下 n
自作孽,不可活 n
爱护百姓才能受到拥护 n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n
遇事多从自身找原因 n
n
卷四 公孙丑(下) n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n
对饱学之人要以礼相待 n
君子不会被金钱收买 n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 n
亲人丧礼不能马虎 n
犯错了就不要找借口 n
官场与商场都存在垄断 n
礼贤下士才会招来人才 n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n
n
卷五 滕文公(上) n
大国小国都可以施行仁政 n
实施政令需要统治者以身作则 n
老百姓生活富足是重要的 n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n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有差别的 n
n
卷六 滕文公(下) n
立身处世不能以屈求伸 n
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n
通过正当途径获得官职 n
空口白话不如实际业绩 n
四海归心则会战无不胜 n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n
君子应培养自己的节操 n
为真理而辩,受万人称颂 n
做个真正的廉洁之人 n
n
卷七 离娄(上) n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n
严以律己才能治天下 n
自作自受,害人害己 n
人才的流失是可悲的 n
通过仁义使天下归心 n
人要学会通权达变 n
侍奉父母是做人的根本 n
上梁不正下梁歪 n
不做不尊敬师长的人 n
治理国家也离不开孝道 n
n
卷八 离娄(下) n
圣贤的准则是一样的 n
领导应该学会尊重下属 n
学会灵活变通至关重要 n
教化他人要以身作则 n
教人应该既传艺也传德 n
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爱 n
换位思考就能急人之所急 n
灵活选择佳的处世方略 n
不要做爱慕虚荣的人 n
n
卷九 万章(上) n
孝子应终生感恩父母 n
用佳方式来应对局 n
身居高位更应奉行孝道 n
百姓的拥护是关键的 n
为主也要看对象 n
n
卷十 万章(下) n
集人所长者必成大事 n
重在看其品德 n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 n
对待贤才一定要谦恭 n
要有自己的做事原则 n
n
卷十一 告子(上) n
有悖人性的事勿做 n
人的天性到底是什么 n
恻隐之心众人皆有 n
善良之心需要时常滋养 n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n
善良之心不能丢弃 n
分清主次才不会误入歧途 n
n
卷十二 告子(下) n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n
和平的前提不是利害关系 n
不要忽略礼节的重要性 n
人心归附才能拥有天下 n
以邻为壑的行为不可取 n
集思广益才能治理好天下 n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n
n
卷十三 尽心(上) n
命运全靠自身掌握 n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n
用良好的教育来感化百姓 n
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 n
未雨绸缪是佳的解决方式 n
行仁义之举才是正确的做法 n
学会正确处理公与私的问题 n
生活环境会影响人的气度 n
因材施教是好的教育方法 n
避免让自己因小失大 n
n
卷十四 尽心(下) n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n
用仁爱之心去感召对方 n
老百姓才是重要的 n
百代之师高风亮节 n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n
为政者忌讳玩物丧志 n
正人先正己才能服人 n
以仁治天下则天下大治 n
好好先生做不得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于工具书或手册类的读物,我最看重的是其索引和检索系统的完备性。我最近购买的一本关于园林艺术的图鉴,其设计思路似乎停在了上个世纪。它依赖于传统的、按部就班的章节目录来组织内容,当你需要快速定位某个特定元素——比如“曲桥”或“漏窗”的风格演变时,你必须从头开始翻阅,直到找到相关的那个章节,效率极其低下,这在需要即时查阅和对比的场景下,简直是灾难。这种体验,让我非常怀念那些设计精良的现代参考书,它们通常会配备详尽的交叉引用、功能强大的主题索引,甚至附带数字化检索的光盘。一个优秀的索引系统,是书籍内容与读者需求之间最有效的桥梁,它体现了编纂者对读者使用习惯的深刻理解。对我来说,一本“好找”的书,远比一本“内容详尽”但“无处可寻”的书更有价值,因为它直接关乎阅读的流畅度和学习的效率。这种对“使用体验”的关注,是现代出版物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的另一本历史类著作,那本关于宋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书,简直是信息量爆炸,但其叙事逻辑的处理上,总感觉欠缺那么一丝丝的匠心。作者似乎过于沉迷于考据的细节堆砌,导致行文脉络时常在中途打结,读者需要不断地在时间线和人物关系中来回穿梭,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读起来就像是在一片茂密的灌木丛中摸索前行,虽然知道前方有美景,但过程的艰辛足以消磨掉一部分热情。尤其是涉及到复杂政治斗争的章节,缺乏必要的结构梳理和提炼,很多核心观点被淹没在了旁枝末节之中。相较之下,我手里那本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导读本(那本带有精美手绘插图的),它的作者显然深谙“为读者服务”的道理。他懂得如何设置清晰的阅读节点,如何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复杂的理论体系,并通过富有节奏感的段落划分,引导读者的注意力。读那本书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条设计精良的河流中漂浮,水流平稳且方向明确,知识的吸收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这种叙事上的“节制”与“精准”,才是真正体现作者学养深厚之处,而非仅仅是资料的占有量。
评分谈到文学批评的深度,我最近翻阅的一本关于现当代小说流派演变的研究报告,实在有些流于表面化了。它似乎热衷于套用西方成熟的理论框架,来对本土的创作现象进行“对号入座”式的分析,结果就是生硬、牵强,缺乏对本土文化语境的深刻洞察。很多时候,批评家只是在重复一些已经耳熟能详的观点,换了几个更时髦的术语包装了一下,对于理解小说文本的内在张力与时代共鸣,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增益。感觉像是隔靴搔痒,让人读完后,心中涌起一股“所求不得”的空虚感。真正的优秀批评,应当是开启一扇新的窗户,它能让你重新审视那些你以为已经了然的作品,发现其中隐藏的肌理和未曾察觉的张力。比如,我之前偶然读到的一篇关于清代小说心理描写的评论,那位评论家通过对某个特定词汇在不同文本中的微妙语义漂移的考察,竟然揭示了当时社会心态的细微变化,那种穿透力,令人拍案叫绝。那才叫真正的深入肌理,而不是停留在枝叶上的泛泛而谈。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的另一本关于城市规划史的专著,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对技术细节的描述过于冗长和枯燥。作者似乎对那些工程图纸、规范标准有着近乎偏执的迷恋,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某条道路的坡度、某种材料的抗压强度,这些信息虽然专业,但对于一个非技术背景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是极其低效的,仿佛在啃一块硬邦邦的石头,索然无味。我希望了解的是历史的演变、理念的冲突、以及这些规划如何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质感,而不是一份技术手册的导读。相比之下,我正在参考的另一本关于古代建筑伦理的书籍,就处理得高明得多。它将技术与人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不回避结构的重要性,但总能将结构置于更宏大的哲学背景之下进行阐释——例如,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建筑尺度上的落实。这种平衡,让枯燥的技术知识点焕发出历史的温度和人文的光芒,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启迪,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点灌输。
评分这套“读书人典藏书系”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甫一上手,便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文化质感。我尤其欣赏他们对古典书籍的尊重与现代化阅读体验的平衡。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的纸张,触感温润而不失典雅,那种深沉的色彩搭配,即便是摆在书架上,也自成一景,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速食”出版物可比。内页的纸张选材更是考究,白度适中,既保证了文字的清晰锐利,又避免了过度漂白带来的视觉疲劳,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十分舒适。装订工艺也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的,书脊平整且坚固,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易出现散页的担忧。这让我想起以前淘到的旧书,那种厚实可靠的感觉,如今在新书上重现,实属难得。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深度读者来说,书籍的“体面”和耐用性,与内容本身同等重要,它代表着出版方对知识的敬畏。每次伸手去取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这种仪式感,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可见,出版社在策划这套书系时,绝非仅仅是简单地将文字排版付梓,而是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器物”美学构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